第二章节工程水文学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209001 上传时间:2019-06-09 格式:PPT 页数:113 大小:4.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节工程水文学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第二章节工程水文学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第二章节工程水文学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第二章节工程水文学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第二章节工程水文学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节工程水文学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节工程水文学幻灯片(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程水文学,第二章 河川径流形成的基本知识,第一节 水循环及水量平衡 一、水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从形态上(固、液、汽)、位置上(地面、地下、空中)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变化过程构成了水循环。(图示),1、概念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称为水循环。地球上各类水体,通过水循环形成了一个连续而统一的整体。,2、成因 水分循环的产生有其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 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太阳辐射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海陆的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空气的流动,为水汽的移动创造了条件。地心引力(重

2、力)则促使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从而实现了水分循环。,水循环过程图,3、水循环类型,根据其路径和规模分为: 大循环(又称外循环、海陆间循环) 小循环(又称内部循环,包括海洋小循环和陆地小循环)。,大陆,海洋,水汽输送,径流输送,蒸发,海陆间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这种循环又称为大循环。 意义:使得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海洋,蒸发,降水,蒸发,陆地,蒸发,4、水循环机理,水循环服从质量守恒规律。 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 水循环遍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同时通过无数条路线实现循环。 从全球看,水循环是个闭合

3、系统,从局部地区看水循环是开放系统。,5、水循环意义,水分循环有如自然地理环境的“血液循环”,它沟通了各基本圈层的物质交换,促使各种联系的发生。水循环不仅形成统一的水圈,而且将四大圈层联系起来,深刻影响着地球表层结构的形成、演化与发展。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巨大的物质和能量流动,是具有全球意义的能量传输过程。 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从而实现海陆之间的相互作用。 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流水的冲刷、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溶蚀作用。 由于存在水循环,水才能周而复始的被重新利用,成为可再生资源。水又是造成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1、定义: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其收入水量和支出水量的差额

4、,等于该地区的蓄水变量。,二、水量平衡,2、水量平衡方程: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I-Q=S,全球水量平衡方程: P全球=E全球,说明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等于全球多年平均蒸发量,在水循环过程中,全球水量基本不变。,a.海洋水量平衡方程 P海+R-E海= S海 多年平均S海=0, P海+R-E海= 0 (对整个海洋适用) 式中, P海、 E海和R分别为海洋上任意时段降水量、蒸发量和入海径流量; P海、 E海和R 分别为海洋上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和入海径流量, S海为海洋蓄水变化量。 b.陆地水量平衡方程 外流区水量平衡方程 P外-E外-R地表-R地下= S外 多年平均 P外-R- E外= 0 式中

5、, P外、E外、R地表、R地下、 S外分别为外流区任意时段内降水量、蒸发量、 入海的地表和地下径流量及蓄水变化量; P外、 R 、 E外分别为外流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内流区水平衡方程(水循环系统基本闭合,内流区的降水全部转化为蒸发,没有水量入海。) 多年平均 P内=E内 式中, P内、E内分别为内流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 陆地水平衡方程: (P外+P内)-(E外+E内)=R P陆-E陆=R,第二节 河流和流域 一、 概述 1、河流: 沿连续延伸的凹处流动的天然水体。由水与河槽 两个要素构成。(矛盾统一体) 2、河流分段: 一条河流沿水流方向,自高向低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

6、下游和河口五段。 河源是河流的发源地,多为泉水、溪涧、冰川、湖泊或沼泽等。 河口是河流的终点,即河流注入海洋或内陆湖泊的地方。,3、河流分级:干流:从河源到河口,水量最集中,河长最大的水流称作干流。水系中直接流入海洋、湖泊的河流称为干流,流入干流的河流称为支流。干流是水系中最高级别的河流。 一级支流:直接入干流的水流;(不考虑河长与水量) 二级支流:直接入一级支流的水流。 4、河流的左右岸:面向下游左边的河岸称为左岸,右边的河岸称为右岸。 5、河系(水系):脉络相通的大小河流及湖泊、沼泽等水体所构成的脉络相通的水流系统称为水系、河系或河网如图所示。,流域与水系示意图 1、2、3一河流的级别,6

7、、流域:河流的集水区域称为流域。指汇集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区域,也就是分水线包围的区域。 分水线: 流域的周界线,有地面、地下之分。 闭合流域: 当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相重合,且河道下切较深,能全部汇集本流域地下水的流域称为闭合流域,否则为非闭合流域。一般将大、中流域当作闭合流域。,不闭合流域,二、 河流及流域的主要特征 1、河流长度L(km): 自河源沿主河道至河口的距离称为河流长度,简称河长,以km计。可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形图上量得; 2、河流横断面:分单式断面和复式断面; 3、河道纵比降J: 任意河段两端(水面或河底)的高差h称为落差,单位河长的落差称为河道纵比降,简称比降,用小数或干分数表

8、示。常用的比降有水面比降和河底比降。河流沿程各河段的比降都不相同,一般自河源向河口逐渐减小。水面比降随水位的变化而变化,河底比降则较稳定。当河段纵断面近于直线时比降按下式计算;,式中 J河段的比降; h1、h0河段上、下断面水面或河底高程,m L河段长度;m。,式中h0 , hn自下游到上游沿程各点河底高程、 l1 , ln相邻两点间的距离。m; L 河段的全长m。 (简介推导) 如果纵剖面呈曲线形,则用折线逼近。,4、河网密度: 流域内河流干支流总长度与流域面积的比值称为河网密度,以kmkm2计。即流域平均单位面积上的河流长度。表示流域内河网疏密程度,反映流域汇流能力。密,汇流强;疏,弱。

9、5、流域面积: 流域分水线包围区域的平面投影面积,称为流域面积,记为F,以km2计。可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形图上勾绘出流域分水线量出其流域面积。反映流域大小,是流域的主要几何特征。,6、流域的长度和平均宽度 流域长度就是流域轴长。以流域出口为中心向河源方向作一组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在每个固与流域分水线相交处作割线,各割线中点的连线的长度即为流域的长度,以km计。流域面积与流域长度之比称为流域平均宽度,以km计。 7、流域的平均高度和平均坡度 将流域地形图划分为100个以上的正方格,依次定出每个方格交叉点上的高程以及与等高线正交方向的坡度,取其平均值即为流域的平均高度和平均坡度。,8、流域自然地理特征

10、 包括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下垫面条件等。 (1)流域的地理位置。流域的地理位置以流域所处的经纬度来表示,它可以反映流域所处的气候带,说明流域距离海洋的远近,反映水文循环的强弱。 (2)流域的气候特征。包括降水、蒸发、湿度、气温、气压、风等要素。它们是河流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决定流域水文特征的重要因素。 (3)流域的下垫面条件。下垫面指流域的地形、地质构造、土壤和岩石性质、植被、湖泊、沼泽等情况,这些要素以及上述河道特征、流域特征都反映了每一水系形成过程的具体条件,并影响径流的变化规律。在天然情况下,水文循环中的水量,水质在时间上和地区上的分布与人类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为了解决这

11、一矛盾,长期以来人类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城市化等措施来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的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流域的下垫面条件从而引起水文特征的变化。因此,当研究河流及径流的动态特性时,需对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变化状况进行专门的研究。,第三节 降水,一、降水的成因 降水是指液态或固态的水汽凝结物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如雨、雪、霰、雹、露、霜等等,其中以雨、雪为主。降水是水文循环中最活跃的因子,它是一种水文要素,也是一种气象要素。,成因: 自海洋、河湖、水库、潮湿土壤及植物叶面等蒸发出来的水汽进入大气后,由于分子本身的扩散和气流的传输作用分散于大气中。空气中的

12、水汽含量有一定的限度,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最大的水汽含量称为饱和湿度。如果空气中的水汽量达到了饱和或过饱和。多余的水汽就要发生凝结。如果地面有团湿热未饱和空气,在某种外力作用下上升、上升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因此,在上升过程中,这团空气的体积就要膨胀在与外界没有发生热量交换、即绝热条件下,体积膨胀的结果必然导致气团温度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动力冷却。当气团上升到一定高度,温度降到其露点温度时,这团空气就达到了饱和状态,再上升就会过饱和而发生凝结形成云滴。云滴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凝聚,相互碰撞,合并增大。旦云滴不能被上升气流所顶托时,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到地面成为降水。,必备条件:充足的水汽 上升运动 凝结核,

13、二、降雨的分类 按空气抬升的原因降雨可分为:,锋面雨,对流雨 因地表局部受热气温向上递减率过大大气稳定性降低,下层空气膨胀上升与上层空气形成对流运动。上升的空气形成动力冷却而致雨称为对流雨。因对流上升速度快,形成的云多为垂直发展的积状云。降雨强度大,历时短。雨区较小。,对流雨特点:对流雨多发生在夏季酷热的午后,一般降雨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返回,(2)地形雨 空气在运移过程中,遇山脉的阻挡气流被迫沿迎风坡上升,由于动力冷却而成云致雨称为地形雨。此外,山脉的形状对降雨也有影响。如喇叭口、马蹄形的地形,若它们的开口朝向气流来向,则易使气流辐合上升产生较大的降雨如图211所示。地形雨的降雨特性因

14、空气本身温湿特性,运行速度以及地形特点而异,差别较大。,地形雨特点:地形雨多集中在迎风坡,背风坡雨量较少。,返回,(3)锋面雨:在了解锋面雨之前,首先要学习几个概念: 气团:指一定范围(大范围,水平几百KM至几千KM,垂直范围几KM至几十KM)相对比较均匀的大团空气称为气团。按热力性质可分为暖气团和冷气团。 锋面:两个温湿特性不同的气团相遇时,在其接触区由于性质不同来不及混合而形成一个不连续面称为锋面。所谓不连续面实际上是一个过渡带,所以又称为锋区。(因过渡带的水平尺度与大范围气团尺度相比很小,可以看作一个“面”)锋面的长度从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不等。伸展高度,低的离地12km高的可达10 km

15、以上。由于冷暖空气密度不同、暖空气总是位于冷空气上方。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锋面向冷空气一侧倾斜,冷气团总是楔入暖气团下部暖空气沿锋面上升。由于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有明显的差别因此,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现象。锋面活动产生的降水统称锋面雨。 锋线: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 锋:锋面与锋线的统称。,基本概念:,气团: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相似的大团空气。,根据温度特征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根据湿度特征分为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类型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准静止锋:势力相当,两

16、个气团僵持在一起形成的锋。,锋面随冷暖气团的移动而移动。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及结构的不同,可将锋分为冷锋、暖锋、静止锋和锢囚锋。由于锋面活动产生的降水统称锋面雨。锋面雨比较常见,常伴有大风,雨面大,历时较长,雨量较大。与锋相对应,锋面雨就可以分为冷锋雨、暖锋雨、静止锋雨和锢囚锋雨。 (1)冷锋雨: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或是因其移动缓慢而迫使暖空气沿锋面上升,或是因其移动速度快,迫使暖气团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称为冷锋。如图a所示,它所形成的雨为冷锋雨。冷锋雨是影响我国天气的最重要天气系统之一。特点:降雨强度大,历时较短,雨区窄,一般仅数10 km。,(2)暖锋雨: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称为暖锋。这时形成的雨叫暖锋雨。特点:降雨强度不大,但历时较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