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岗前培训——教育学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205365 上传时间:2019-06-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岗前培训——教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校岗前培训——教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校岗前培训——教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校岗前培训——教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校岗前培训——教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岗前培训——教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岗前培训——教育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2.校园文化:也称作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的体现。其核心内容是学校的风气、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气氛等。它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社会文化和学校文化有时候一致,有时候相互冲突。3.通才教育:是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通才教育也是一种通识教育,历史上称为“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注重以一般文化修养课程为主要内容来促进人的智慧、道德和身体等多方面的发展。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识

2、教育也指高校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4.高等教育学:也简称高等学校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5.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6.专业:是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是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的学科门类。7.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8.高校教学原则:是在总结高等学校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反映高校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

3、要求。10.高校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某一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依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11.教学组织形式:也称为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表现为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如何组合和表示,即在教学中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如何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如何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等问题。13.学分制:是以学生取得的学分制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据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的教学制度。14.狭义教学方法:狭义概念:是指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

4、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通常教育学理论提到的就是这个概念。15.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判断教学检查所获得的教与学的资料的价值和优缺点,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对教学过程的价值判断过程。16.备课:备课就是上课前的教学准备。是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加以深刻理解,并对讲授内容的结构进行安排,设计课堂教学方法,然后以书面方式形成课时教学计划。17.上课:上课就是师生在规定时间里进行教学。是教师在规定的时间里,遵循教学原则,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多方面的能力。18.狭义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

5、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人的活动。19.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20.范式:是指一种科学信念以及与这种科学信念相联系的研究方法论的集合体,概念、理论工具等是其构成要素。21狭义课程: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它是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行为规范。22广义课程:指由学校生活质量、教师态度、教学活动的道德背景等传递的内容,这个内容即包括教学计划、大纲及教材所阐明和安排

6、的信息,也包括潜在的或隐性的内容。23教科书:教科书也称课本,是教材的主体。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它不仅是师生教学的主要材料,也是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依据,还是学生课外扩大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24高等教育目的:是根据教育目的规定的高等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也是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25教学: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系统中通过媒介进行的传递信息的双边活动。26.学年制:是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27.课时计划(教案):在单元计划制订后,由教师本人撰写的一个完整课时教学的具体方案与教学材料。P188二多选我国发展大众高等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7、:适度;规模效益;多元化筹资;终身教育。高校教师的任务:教书育人;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创造;示范;群体。高校师生关系作用: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威信;学生健康成长。高校理想师生关系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加强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沟通;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潜在课程的三要素:团体生活;报酬体系;权力结构。上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的好;积极性高;语言生动。三 简答题1.分析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能体系。(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培养高能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也

8、是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中心,高等教育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一职能来展开。(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这项职能体现在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活动中。这既是培养科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3)服务社会是现代高等教育职能的延伸。从广义上说,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这不是直接的。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是指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的直接服务。比如,委托培养、推广技术、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教学服务;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科技服务;利有高校图书情报、计算机数据库等信息服务;开放高校精良设备为社会利用的装备服务;开展理念策划、活动行策划、人员策划服务。2

9、.试分析当代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现实要求。通才教育是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是指为适应就业及某种职业需要而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技巧的纵向型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也称为“专门教育”或“专业教育”。当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结合,即立体交叉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理由有三: (1)当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实施立体交叉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某专业的精深知识,还应具有相关的广博知识,特别是应当掌握不断发展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

10、识。(2)从人的和谐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来看,高等教育必须把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结合起来,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去高等教育注重人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要求高等教育首先是培养符合一定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人格完整的人,而后才是培养高级的专业人才。(3)根据我国的国情,培养立体交叉型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现实选择。我国的国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根据这个国情,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当主要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通过高等专业教育培养各行各业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我国还是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低级阶段,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数量要求,所以社会又希望高等教育能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

11、,使其成为通才的特质。3.简述高校教师结构的改革对策。答:高校教师结构主要有: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改革对策:A 应尽快建立、推行完全意义上的教师聘任制。B运用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和倾斜的经济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一批教师到薄弱而又急需教师的地区、学校、专业去影聘任职,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形成教师结构的合理布局。C 改变高校“近亲繁殖”的问题。为此要做好以下四个工作:(1)补充教师时尽可能选留不同学校毕业生或选调外校教师,如果选留本校毕业生,也应当让其到外校进修或工作几年,如美国。(2)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制,提倡教师到外校、外单位兼职工作,创造条件让教师之间教学互换,聘请社会上有专

12、长的人才作本校的客座教授。(3)实行两校或数校之间教师资源共享,形成制度。(4)鼓励教师创造受学生欢迎的教学风格,培养独特魅力,提高教学艺术,敢于向陈腐守旧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挑战。4.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具有导向作用。高等教育目的不仅为教育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也为受教育者指明发展方向,并预定了受教育者发展的结果。所以说高等教育具有导向的功能。(2)具有调控作用。从宏观上说,高等教育目的对高等教育改革、规划、结构调整、政策制定等具有支配、调控作用。从微观上说,高等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组合,如教育方针的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等也具有支配和调控作用。同时,高等教育目

13、的对于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调控作用,规范受教育者向预定培养目标发展。(3)具有评价作用。高等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如评价高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等。同时,高等教育目的还起着一种“准价值体系”的作用,用来判断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4)具有激励作用。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认清教育目的后,会自觉的接受高等教育目的的指导,度在实践活动中以高度的责任感、饱满的热情、勤奋的工作、有效的合作来实现教育目的规定的目标。5.简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突出强调的素质培养。以培养高等专门人才为己任的高等教育应当突出强调六个方面的素质培养:(1要求具有进取、开拓、创新精神,勇

14、于迎接时代挑战;(2要求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3要求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4要求具有开创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和法律意识;(5)要求具有较高的道德和理性;(6)要求具有国际意识。6.简述教学过程的特点。(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起指导作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对教师起制约作用。(2)教学过程是学生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学生所以要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原因有二:一是学生要完整系统地掌握知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都去亲身实践;二是人类千百年积累起来的知识,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律从头学起,只有通过间接知识的学习,才能在较短时间内抓住规律

15、、抓住关键,迅速而有效地了解和掌握。(3)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教学过程是由德育过种、智育过程、体育过程、美育过程和劳动技术教育过程综合构成的总过程,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表现。(4)高校教学过程是学生由学习活动向职业劳动过渡的过程。高校教学过程是由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向社会职业劳动过渡的过程,是一个带有部分质变的过程。这由四个原因决定:一是由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二是由高校教学自身内在的价值和功能决定的;三是由高校教学内容的部分质变决定的;四是由高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改变决定的。7.简述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几个比例关系。(1)我国高校课程的

16、三个层次:第一级课程为普通课程,也称基础课程;第二级课程为专业课程,是集中体现某一专业特点的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应用课程。第三级课程为跨学科课程,也称通识教育课程。(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把本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交给学生,以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选修课比较迅速地把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新课题反映到教学中来,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领域,活跃学术空气。(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把二者结合起来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4)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多年来高校都存在着重视显性课程,忽视潜在课程听问题。(5)大、中、小型课程。大型课程为100学时以上,中型课程为50-100学时,小型课程为50学时以下,30学时以下为微型课程。我国高校应提倡课程的小型化,在不增加总学时的情况下,增加课程门数,尽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