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月考语文必修四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153019 上传时间:2019-06-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月考语文必修四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月考语文必修四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月考语文必修四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月考语文必修四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月考语文必修四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月考语文必修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月考语文必修四(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届高一(下)语文(必修四)月考试题温馨提示:1、本试卷120分,时间12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均答在答题卡上。2、请工整书写,字迹漂亮,卷面整洁,勿使用修正带及修正等涂改工具。3、请用你的智慧和细心现在开始吧,相信你一定会最棒!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苏 词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这种意象

2、的扩大,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使人自然而然地对苏词产生出“曲子中缚不住”的感想来。同词体的解放相配合,苏轼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我们拿“大江东去”(念奴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相比,就很容易看出在宣泄力度上的不同;而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等都不止是寻常的夸张,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发露;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印象,即在于此。豪放词是苏词最为人瞩目之所在,但在其词作中,仅占很小的比重,也就是说,苏轼在词体的创作中也是全能的。他有大量

3、的婉约词,格调却显得高远典雅,真诚健康,起到了将以浓艳为主的婉约调领挈至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更有大量的作品不易简单归类,其间或清丽,或韶秀,或清空,或旷达,常能“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刘熙载艺概)东坡以其传世的三百余首词作,为宋代词坛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全方位的表率和借鉴。苏轼对于宋词体制的贡献也值得一提。唐五代词多为小令,而苏轼是宋初大量制作长调的先行者之一,后世甚而将贺新郎、戚氏等词牌的创制权寄于其名下。长调在篇章结构、摘词敷采上需要更多的手法与技巧,而苏轼则往往能自如地将诗、文、论、赋的匠法运用其中。但他并不斤斤于囿守音律,为了表意的需要,敢于在格律或

4、句读上作大胆的调整。工匠以创造突破为快而不以随俗守成为乐,苏轼作词便属于这样的类型。1.下列对“以诗为词”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将写诗的规律运用到词体的创作上。B.凡能入诗的题材内容均可入词。C.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扩大了词的意象。D.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2.下列对“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的印象”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苏词词体解放。B.苏词感情雄驰,笔力健拔。C.“大江东去”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比,在宣泄力度上不同。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词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词人的奇情豪气。3.根

5、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到了苏轼手中,词的传统被改变了,词与诗的题材已经可以混一,两者之间已经没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B.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是全能巨匠,无论豪放词,还是婉约词或不易简单归类的词,都感情雄驰,笔力健拔,积极向上。C.词本是合乐的歌词,音乐对它有着很大的制约性;苏词突破了音乐的藩篱,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词与诗最终殊途同归。D.苏城对于宋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豪放词的开创、婉约词和其他多种风格词的创新、词的形式技巧音律的突破等。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

6、,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弃疾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弃疾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乞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

7、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祜初,枋得请于朝,

8、加赠少师,谥忠敏。(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注释:筮:占卜。蓍: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青兕: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4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B.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C.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

9、之/文成而声始息D.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是皇帝年号,后文中的“乾道”、“咸淳”、“德祜”均与此同。我国古代常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皇帝即位往往都要确定自己的一个年号,称该年为“某某元年”,此后依次顺延,直到其退位或者去世,下一任皇帝改用新的年号则称“改元”。B.长短句,和曲子、曲子词、诗余等,都是词的别称。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依声”。C.三鼓,即三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

10、更、五鼓,三鼓就是指23点至次日1点。D.“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寓含评价的称号。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曾占卜自己的仕途,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B.辛弃疾曾劝说义端投奔耿京,但义端却窃得耿京的大印逃跑了,耿京为此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被迫离开义军南归。 C.辛弃疾曾率人直闯金营,将杀害耿京投降金的张安国活捉。 D.辛弃疾在南宋为官时,多次通过对策和撰文力陈收复中原大计,但因朝廷与金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没有得到实行。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

11、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4分)(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1)“人生几度新凉”句中哪个字意蕴最丰富?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永望海潮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不约而同地都选用雪作比喻来描写滔天的江浪,其句子分别是“ ”

12、和“”。(2)柳永雨霖铃中最能代表其婉约词风的句子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3)苏轼定风波中“ ”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那些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4)辛弃疾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中都有作者注视手中武器的细节,均传达了作者强烈的报国情怀,其词句分别是“ ”和“ ”。(5)辛弃疾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凭谁问: , ?”(6)李清照醉花阴中词人用人菊相比突出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句子是“帘卷西风, ”。(7)李清照声声慢开篇全用叠词,绝妙而痛切地传达

13、出了作者心中的万千愁苦,其句子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雷雨的诞生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

14、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有无数的人像要刻画,不少罪状要诉说。我才明白我正浮沉在无边惨痛的人海里,我要攀上高山之巅,仔仔细细地望穿、判断这些叫作“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样复杂的个性和灵魂。从下种结成果实,大约有五年,这段写作的时光是在我的母校永远使我怀念的清华大举度过的。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我怀念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时常在我怎么想都是一片糊涂账的时候,感谢一位姓金

15、的管理员,允许我进书库随意浏览看不尽的书籍和画册。我逐渐把人物的性格和语言的特有风味揣摩清楚。我感谢“水木清华”这美妙无比的大花园里的花花草草。在想到头痛欲裂的时刻,我走出图书馆才觉出春风、杨柳、浅溪、白石、水波上浮荡的黄嘴雏鸭,感到韶华青春,自由的气息迎面而来。奇怪,有时写得太舒畅了,又要跑出图书馆,爬上不远的土坡,在清凉的绿草上躺着,呆望着蓝天白云,一回头又张望着暮霭中忽紫忽青忽而粉红的远处石塔,在迷雾中消失。我像个在比赛前的运动员,那样的兴奋,从清晨钻进图书馆,坐在杂志室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一直写到夜晚10时闭馆的时刻,才怏怏走出。夏风吹拂柳条刷刷地抚摸着我的脸,酷暑的蝉声聒噪个不停,我一点觉不出,人像是沉浸在雷雨里。我奔到体育馆草地上的喷泉,喝足了玉泉山引来的泉水,才觉察这一天没有喝水。 终于在暑期毕业前写成了。我心中充满了劳作的幸福。我并不想发表。完成了五年的计划便是最大的奖励。我没有料到后来居然巴金同志读了,发表在1934年的文学季刊上。写雷雨的这段历程是艰苦的,可也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