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节种群生态学3课件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146933 上传时间:2019-06-09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3.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2章节种群生态学3课件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02章节种群生态学3课件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02章节种群生态学3课件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02章节种群生态学3课件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02章节种群生态学3课件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02章节种群生态学3课件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2章节种群生态学3课件幻灯片(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第一节 种群特征 第二节 种群动态 第三节 种群的遗传进化与生存对策 第四节 种内关系 第五节 种间关系,第三节 种群的遗传进化与生存对策,种群数量动态是对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定量研究(描述),对种群质量方面的研究是本节要介绍的。 种群内个体质的特征有表现型和基因型两类。高品质的种群竞争力强,种群数量易增长,分布区易扩大。所以,种群动态不仅包括数量变化,也包括质量的变化。,种群是分布在特定区域、由彼此能交配产生的有生育能力后代的个体组成的。种群是一个遗传单位,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基因组合构成了种群的基因库,迁入和迁出可以引起基因库的变化。 变异(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是种群进化(基因

2、库变化)的两个动力。新物种的形成是种群进化的质的飞跃。,基因库(gene pool)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的总和。由于存在基因突变,种群基因库的组成是不断变化的。种群中个体的特性就是表现型,它是由基因型的特性和环境影响共同决定的,所以种群的特性可以用表现型和基因型的频率加以描述。决定种群质的遗传特性,经过数量化以后,其动态就比较容易研究。,一、基因库和哈温定律,哈温定律,基因频率是指某一基因在种群中出现的频率。基因型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中每个基因型所占的比例。 在一个巨大的、随机交配、对基因平衡没有干扰因素的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我们称其为哈-温定律(Hardy-Weinb

3、erg law)。,实 例,如在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有两对等位基因A1和A2,基因频率各为50%,如果基因平衡不受干扰,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将稳定为: 25% A1 A1 ,50% A1 A2 ,25% A2 A2,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种群中的个体在存活能力、生育能力、基因型方面存在不同(形态、生理、行为、生态方面存在差异)时,也就是在种群存在变异时,自然选择才会对种群起作用。 在大种群中,遗传结构相对稳定。在小种群中,遗传结构更容易发生偶然的变化,基因频率会出现随机增减的现象,我们称其为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二、变异和遗传漂变,三、适合度,定义:综合了物种某一基因型个体的存活能

4、力和生殖能力,某一基因型个体的适合度实际上就是下一代的平均个体数。它是表示在进化过程中,某一基因型个体后代衍续能力的常用指标。 公式表示: W = l m l表示存活率,m表示生殖力,W表示适合度。 生物学意义:适合度越高,说明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在进化过程中,适合度高的个体,在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将随世代增加而增大,反之,适合度低的,将随世代增加而减少。 注意:适合度包括存活能力和生殖能力两个方面,在生物的自然选择中,二者具有同样的重要性,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是种群进化的两种动力。 自然选择强度的指标是选择系数(s),决定于种群适合度的差异程度(相对适合度,w)。s=wmax-wmin

5、。 相对适合度是个体适合度与最高适合度的比值。w11=W11/Wmax; w12=W12/Wmax; w22=W22/Wmax 遗传漂变的强度决定于种群大小,种群越小,遗传漂变越强。用种群大小的倒数(1/N)作为遗传漂变强度的指标。,四、 两种进化动力的比较,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强度在种群进化中哪一个作用更强,是近代种群生态学和种群遗传学交叉学科的重要内容。二者的粗放比较方法是:如果选择强度(s)大于遗传漂变强度(d=1/N)10倍以上,则遗传漂变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反之亦然。,按其对种群表现型的选择结果,可以将自然选择分为三类: 1. 稳定选择: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数量特征分布中间的个体有利,“

6、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选择属于稳定型的。如出生体重。 2. 定向选择:当选择对一侧的“极端”个体有利时,种群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这可能是基因型变化最快的一类。大部分人工选择。 3. 分裂选择:当选择对两侧的“极端”个体有利时,“中间”个体被淘汰,使种群分成两部分。,五、自然选择的类型,1. 配子选择:自然选择作用于配子,从而影响基因频率。 2. 亲属选择:个体行为有利于提高其亲属的适合度,亲属个体具有某些相同的基因,自然选择表现为亲属选择。(多与利他行为有关) 3. 群体选择:同种的种群表现为不连续的小群,自然选择可以在小群间发生。 4. 性选择:在个体间竞争配偶中,由于优势雄性能获得交配机

7、会,从而使这些特征在后代中不断强化发展。,上述三种选择是个体选择,可能还有四个生物学单位的选择:,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如温度、海拔、湿度、光照、污染程度等),导致基因频率或表现型的渐变,形成一变异梯度,称为渐变群。,六、渐变群,物种形成(形成新物种)是选择进化的关键。关于物种形成的过程多数学者接受“地理物种形成说”。形成过程如下: 1. 地理隔离:地理屏障将两个种群隔开,种群间个体和基因交流受阻。 2. 独立进化:地理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各自的特殊环境。 3. 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和种群的变异,假如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之间建立了生殖隔离,使得基因交

8、流受阻,形成了两个物种。,七、 物种形成,植物物种形成,植物不同于动物,固着生活。具有无性生殖、易形成多倍体、杂交能育性高等特点。更易形成新物种。,八、影响自然选择的生态因素,1.空间因素 2.时间因素 3.密度因素 4.年龄结构因素,九、种群的适应对策,定义:种群的适应对策(adaptive strategy of population)是指种群在其生活史各个阶段中,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 分类:根据其适应方式不同,可分为形态适应(morphological adaptation)、生理适应(physiological adaptation)、生殖适应(procreativ

9、e adaptation)及生态适应(ecological adaptation)。,生态适应对策,定义: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生存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这些对策要通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特 有的生活史表现出来,因此又称为生活史对策。 分类:麦克阿瑟和威尔逊(MacArthur and Wilson,1967)按生物的栖息地和进化对策,将其划分为r对策者和K对策者两大类。 对策: 表示生物体对其所处生存环境条件的不同适应方式,是物种在不同栖息环境条件的不同适应方式.,K对策: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环境中的种群,生物密度很高,竞争激烈,物种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因此,称为K选择,这类适应对策

10、称为K对策,采用这类适应对策的生物称为K对策者。 r对策: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预测环境中的种群,生物密度很低,基本没有竞争,种群经常处于增长状态,是高增殖率的,称为r选择,这类适应对策称为r对策,采用这类适应对策的生物称为r对策者。 r-K连续对策系统:生物适应环境会朝着两种不同的进化方向-r选择和K选择发展。这种选择的结果,使一部分特征与r-选择结合,使另一部分特征为K-选择结合,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史策略类型,即r-对策和K-对策。在r-对策和K-对策之间,中间有很多过渡的类型,有的更接近r-对策,有的更接近K-对策,这是一个连续的谱系,称为r-K连续对策系统。,r对策和K对策种群的区别

11、,属于r对策的生物通常是短命的,寿命一般不足一年,它们的生殖率很高,可以产生大量后代,但后代存活率低,发育快。r对策种群的发展常常要靠机会,也就是说它们善于利用小的和暂时的生境,而这些生境往往是不稳定的和不可预测的。 属于K对策的种群通常是长寿的,种群数量稳定,竞争能力强;生物个体大但生殖力弱,只能产生很少的种子、卵或幼仔;亲代对子代提供很好的照顾和保护。K对策种群的死亡率主要是由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不可预测的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r对策和K对策的优缺点,K对策者的种群数量比较稳定,所以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它们具有亲代关怀行为、个体大和竞争力强等特征,保证其在生存竞争中取

12、得胜利,但当种群受到危害而数量下降,由于其低r值,返回平衡的能力较差,若密度过低,就有灭绝的危险。大熊猫、虎、豹等珍稀动物都属于此类,它们大多是野生动物保护的重点对象。 相反,r对策者虽然由于抵抗力弱、无亲代关怀等原因而死亡率很高,但具有高r值,能使种群迅速恢复,高扩散能力又使它们迅速逃离恶化的生境,并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种群,因此,r对策者是不易灭绝的。害虫大多属于此类,是生物防治的对象。,r对策和K对策种群的增长曲线,问题:用r-k理论阐明珍稀濒危动植物为何要严加保护,否则将有灭绝的危险?,第四节 种内关系,生物在自然界长期发育与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以食物、资源和空间关系为主的种内与种间关

13、系。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一、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the effect of neighbours)。 (一)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二) 32自疏法则,(一)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

14、是一样的。 Donald研究不同密度三叶草的产量(植株干重),在发育过程中(62,131天),产量与密度正相关,发育末期(181天)产量与密度无关。 c = w d c为总产量#,常数;w为平均每株重量;d密度 (#这里的总产量指整株,而非种子或其它食用部分),(二)32自疏法则 (the 3/2 thinning law),自疏现象(self-thinning):在高密度的样方中,有些植株成为竞争的胜利者,获得足够的资源而继续生长发育;有些植株因不能获得足以维持生长发育的资源而死亡,于是种群出现“自疏现象”。 W=Cd-a a为一个恒定数值等于3/2,因此上式被称为-3/2自疏法则。,Int

15、ra-specific competition,In plants, a phenomenon known as self-thinning attests to the importance of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The rye grass Lolium perenne, exemplifies this phenomenon.(Fig. 9.10) The straight line associated with the decline in density over time has a slope of 3/2. This slope is f

16、ound in many plant self-thinning lines (Fig. 9.11),Fig. Self-thinning in the rye grass.,Fig. Regression lines from self-thinning curves for 31 stands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plants.,二、动植物的性行为-性别生态学,1定义:性别生态学是研究种群内部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科学。 2内容: (1)亲体投入:生产、抚育后代的能量、物质资源的花费。亲体投入与环境的关系。 (2)有性繁殖的优势: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适应多变的环境,适应稳定而异质的环境。(这是大多数生物选择有性繁殖的主要原因之一) (3)环境对种群繁殖对策的影响:繁殖对策包括有性无性繁殖,雌雄同体异体,种群的性比等。,(一)植物的性别系统 (二)动物的婚配制度,1.婚配制度的定义和进化 婚配制度:指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婚配包括异性间相互识别、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