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节临床酶学检验技术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146184 上传时间:2019-06-09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4章节临床酶学检验技术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第04章节临床酶学检验技术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第04章节临床酶学检验技术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第04章节临床酶学检验技术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第04章节临床酶学检验技术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04章节临床酶学检验技术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4章节临床酶学检验技术幻灯片(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四 章 临床酶学检验技术,江苏大学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姜旭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规划教材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第二版),生物体内的酶(enzyme)是对其特异底物起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和核糖核酸,前者是是机体内催化各种代谢反应最主要的催化剂。,2,酶的概念,3,目 录,4,第一节 酶学基本知识,5,6,7,8,(三) 酶 的 结 构,“非”必需基团,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直接和底物结合并起催化反应的空间局限(部位),(Binding site),(Catalytic site),决定酶的专一性,决定酶所催化反应的性质,(活性中心),酶的特性 (一

2、)高效催化性 (二)高度特异性 (三)可调节性 (四)不稳定性,9,10,绝对特异性(absolute specificity):只能作用于特定结构的底物,进行一种专一的反应,生成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 。 相对特异性(relative specificity):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 立体结构特异性(stereo specificity):作用于立体异构体中的一种。,11,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或一定的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并生成一定的产物。酶的这种特性称为酶的特异性或专一性 。,12,对酶生成与降解量的调节 酶催化效率的调节 通过改变底物浓度的调节 多酶体系、关键酶(限速

3、酶),13,酶促反应在温和条件下进行 加热、过酸、过碱、重金属都可以使酶活性降低(失活),14, 改变 pH 急速 加热 加入 变性剂 加入金属鳌合剂 加入酶抑制剂 抑制剂 大量稀释,TCA Boiling SDS EDTA PMSF -,化学 物理 化学 化学 化学 物理,PMSF:Phenylmethanesulfonyl fluoride,苯甲基磺酰氟,用于抑制蛋白酶,15,添加物,作用,一般使用浓度,16,添加物,TLCK:对甲苯磺酰-L-赖氨酸氯甲基酮 TPCK :L-苯甲磺酰苯丙氨酰氯甲酮 Benzamidine 苄眯 -Mercaptoethanol:-巯基乙醇 Dithioth

4、reitol(DTT) :二硫苏糖醇,17,酶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举例,18,表示为: 底物:Subestrate:S 产物:Product:P 酶 :Enzyme:E,19,酶促反应 - 中间产物学说,(一)米氏方程 1913年,德国化学家Michaelis和Menten根据中间产物学说对酶促反映的动力学进行研究,推导出了表示整个反应中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关系的著名公式,称为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20,(二)动力学参数 1.初速度(initial velocity):在反应最初阶段底物的消耗量很小(一般在5以内)时的反应速度,用v0来表示 2.最大反

5、应速度(maximum velocity):当酶的结合位点与底物结合饱和时的反应速度,通常用V或Vmax来表示 3.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Km):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同底物浓度,21,(三)Km在临床上的应用,(1)反映酶与底物的亲合力,且与亲合力成反比。 (2)计算不同底物浓度时酶促反应速度相当于最大反应速度的百分率。当底物浓度为1020Km时,反应速度可达到最大反应速度的9095。 (3)根据Km值选择酶的最适底物。 (4)确定工具酶用量。 (5)确定代谢酶系中的限速反应和作为鉴别酶的依据。,22,(四)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底物浓度

6、对酶促反应的影响,(1)当SKm时,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S无关,VVmaxK E,称为零级反应,反应速率与酶浓度E成正比。 酶学测定时一般底物浓度可选择为Km的1020倍。,23,底物浓度与Km比值相当的最大反应百分比,24,2.温度的控制,最适温度:不同酶类、反应条件 (1)Q10值:温度增加10,化学速度的变化率。酶的Q10值:1.5 2.5。 (2)使用37,是从实际工作方便来考虑。因为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同时延滞时间和测定时间都可能缩短。从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在37时,不可避免地一些酶可能失活。 (3)曾推荐25为酶测定温度,其优点为接近室温,反应体系温度很容易平衡到此温

7、度。但温度低,反应太慢。 (4) IFCC推荐的30,兼顾了上述二温度的优点,即保证了一定的反应速度,又无酶失活之扰。,25,常见酶温度转化系数,26,3.辅因子、活化剂的种类和浓度,辅因子(cofactors):一种酶的活性所需要的一种非蛋白质成分。 (1)辅酶(Coenzyme):NAD、NADP、ATP等,与酶蛋白结合很松弛,用透析和其它方法很易将它们与酶分开。在作用方式上和底物类似,在方法学上,将它们按底物处理。 (2)辅基 : 是酶蛋白不可分割部分,转氨酶需要磷酸吡哆醛为其辅基。 显著特点之一是与酶结合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酶测定时,先加入足量辅基,作用一定时间如10分钟后,再加入底物

8、开始酶反应。 (3)离子 很多酶需要特定离子帮助才能使其反应达到最大速度。最常见的是二价金属离子如Mg2+、Zn2+等。要选择合适的浓度。 (4)其它 如巯基化合物可稳定酶的双硫键。,27,4. 抑制剂,最常见的抑制剂:产物的抑制、底物的抑制,重金属及体液中的药物等造成的抑制。 抑制类型:可逆抑制、不可逆抑制。 去除抑制采取的措施:选用高纯度的原料、高纯净水、器材干净,在反应液中加入金属螯合剂,甚至可以引入一个副反应来去除产物的抑制作用。,28,5.缓冲液的种类、离子强度和pH,根据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可将缓冲溶液分为活性、抑制、惰性三类。 各种体液样品也是缓冲液,应严格掌握测定样品与底物的用量

9、比例,样品在总体积中所占的比例应不超过10%。,29,四、酶促反应进程,1.延滞期 酶促反应开始至达到最大反应速度所需要的时间。 2.线性期 酶促反应速度保持恒定的时期,不受底物浓度的影响。 3.非线性期 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底物消耗越来越明显,酶促反应速度明显下降,偏离线性而进入非线性期 。,30,延滞时间 测定时间,31,酶促反应时间进程曲线,浓 度 (C),酶偶联反应,32,Ex:待测酶 Ea:辅助酶 Ei:指示酶,酶 偶 联 反 应,1. 酶偶联反应有一个明显的延滞期。反应一开始只存在底物A,不存在指示酶的反应,随着产物B的出现和增加,指示酶反应随之加快,Ex和Ei反应速度相等,也就是

10、达到稳态。从酶反应开始至稳态期间,称为延滞期。 2. 在酶偶联法,无法直接求出A/t ,通过测定指示酶反应C(D)/t间接求出。要使酶偶联法测得的酶活性浓度准确可靠,则VindVx。换言之,指示酶的最大反应速度必须等于或接近测定酶的最大反应速度。 3. 用酶偶联反应测酶活性浓度时,最好条件应是测定酶反应为限速反应,动力学上为零级反应。指示酶为一级反应,酶反应速度与指示酶底物浓度相关。,33,34,第二节 血清酶变化的生理病理机制,一、血清酶的来源,(一)血浆特异酶:为血浆蛋白的固有成分,在血浆中发挥特定的催化作用。多数由肝脏合成并以酶原形式分泌入血,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从而引起相应的生理或病理

11、变化。出凝血有关的酶或酶原、胆碱酯酶、铜氧化酶及脂蛋白脂肪酶等。 (二)非血浆特异酶: 外分泌酶:由外分泌腺合成并分泌进入血浆的酶,包括胰淀粉酶、胰脂肪酶、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等。血液中的含量与相应分泌腺的功能及疾病有关。 细胞内酶:存在于细胞内进行物质代谢的酶,随着细胞的不断更新或破坏可少量释入血液。当其大量出现于血清中时,提示酶的来源组织细胞受损,最常用于临床诊断。,35,二、血清酶的去路,(一) 血清酶的半寿期 (T1/2) 1. 定义: 酶失活至原来一半时所需时间。 2. 半寿期代表酶从血中清除的快慢。 半寿期长的酶,在血清中持续时间长。 (二)血清酶的失活和排泄 1. 酶的清除主要是在血

12、管内失活或分解。 2.肾小球滤过从尿液中排除 淀粉酶等。 3.网状内皮系统清除,36,三、血清酶的生理变异,(一)性别 少数酶如CK、ALP、ACP及GGT等有性别差异,与血清酶的来源组织有关。 (二)年龄 血清酶的活性随年龄而变化,ALP和GGT到老年时可有轻度升高。年龄差异也见于同工酶。 (三)进食 过量饮酒可使血清GGT明显升高。 (四)运动 多种血清酶活性升高,如CK、LD、AST、ALD和ALT等,其升高的幅度与运动量、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及骨骼肌所含的酶量有关。 (五)妊娠 胎盘组织可分泌一些酶进入母体血液,如耐热ALP、LD、LAP和ALT(少数)等,引起血清中这些酶活性升高。 (

13、六)其他 一些酶活性与体重、身高的增长、体位改变、昼夜变化及家庭因素有关。,37,四、血清酶变化的病理机制,1. 酶合成异常(1)合成减少 (2)合成增多 2. 细胞内酶释放增加 大多数血清酶增高的主要原因 (1)细胞内外酶浓度差异 (2)酶在细胞内定位和存在形式 (3)酶蛋白分子量的大小 3. 酶在细胞外间隙的分布和运送 细胞中的酶有三种途径进入血液。 4.酶的清除异常 当肾功能减退时,血中AMY活性升高,说明酶排泄障碍而导致在血液中滞留。另外胆道梗阻时,梗阻区ALP合成加强,同时ALP排泄受阻而逆流入血,造成血液中ALP升高。,38,39,第三节 酶含量的表示方法,一、酶活性浓度的单位 (

14、一)酶活性单位,1惯用单位 酶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者所规定的单位。由于单位定义不同,参考值差别很大,难以进行比较。 2国际单位(international unit,IU) 在特定的条件下,每分钟转化1mol底物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40,(二) 酶活性浓度 单位体积样品中的酶活性单位, 习惯用U/L来表示体液中酶活性即酶活性浓度 (三)正常上限升高倍数 (upper limits of normal, ULN):用测得的酶活性结果除以参考范围上限,41,以mg/或g/来表示 优点: 1灵敏度高 灵敏度达到ng/至g/的水平。 2特异性高 测定的影响因素较少,几乎不受体液中激活剂、抑制剂的影响

15、,不受药物的干扰。 3可测定一些酶活性很难测定的酶。如不表达酶活性的酶原或脱辅基的酶蛋白或失活的酶蛋白。 4与酶活性测定一起,计算免疫比活性,有可能为临床应用提供新的资料和信息。 5在同工酶测定中的应用 与电泳法和层析法相比,免疫学法测定简单快速灵敏度高,标本量少,重复性好。与化学抑制法相比特异性好。,42,43,第四节 酶催化活性浓度测定的理论基础,(一)概念 将酶与底物在特定条件(缓冲液、温度等)下孵育,经过一定时间后,用终止液终止反应,通过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出底物或产物的总变化量,除以时间即可计算出底物消耗速度(dS/min)或产物生成速度(dP/min),将速度换算为mol/ mi

16、n便是以国际单位表示的酶活性。,44,45,定时法,无机P,酚,氨,萘胺,NAD(P)H,酮酸,淀粉,ALT、AST、LD,ALP、ACP、5NT,ALP、ACP,ADA、脲酶,CK、GGT,LD、GLD、G6PD,AMS,(二)定时法的方法设计,显色物,项目,(三)定时法(固定时间法)评价,定时法:测定酶与底物作用反应一定时间后底物或产物变化的总量,计算酶促反应平均速度。 优点:比较简单,最后测定时因酶促反应已被终止,故所用仪器无需恒温装置,显色剂的选择也可不考虑对酶活性的影响。 缺点:无法知道在整个酶促反应进程中是否都处于线性期。 利用该法测定酶活性浓度,必须保证酶和底物在所选定的温度下作用时间要非常精确,否则会引起较大误差。,46,(一)概念 将酶与底物在特定条件(缓冲液、温度等)下孵育,每隔一定时间(2s60s)连续测定酶促反应过程中某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