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辛弃疾、李白豪放比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141409 上传时间:2019-06-09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7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与辛弃疾、李白豪放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轼与辛弃疾、李白豪放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轼与辛弃疾、李白豪放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轼与辛弃疾、李白豪放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轼与辛弃疾、李白豪放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与辛弃疾、李白豪放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与辛弃疾、李白豪放比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专题,吾上可陪玉皇大帝, 下可陪田院乞儿; 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与弟子由书: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以我观之,凡心尽处,胜解卓然。”,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所以,

2、我们今天有人说:苏轼才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的国民偶像。,苏轼的旷达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对政治荣辱、对家庭的磨难离散、对自身生活等方面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胸襟。 一、对政治荣辱,苏轼一直保持着宠辱不惊的态度。对自己一贬再贬的人生遭遇,他也未哭天抢地,绝望消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苏轼的家庭生活,也随着苏轼的遭遇几经曲折。当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时,子由多方营救。结果,苏轼被贬黄州,子由也遭贬,兄弟两人长期不得相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三、在对待自身生活方面,初到黄州,“平生亲友,无一处见及,

3、有书与之亦不答。”(答李端叔书)在艰苦的条件下,苏轼将生活琐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对管家理财、烹饪饮食、医药保健、种花养鱼等都颇有研究。被贬惠州,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苏轼一生,无论得意与否,总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立场,活得光明磊落、爱憎分明、表里如一。当种种不幸袭来时,他都能以一种豁达、超然态度来对待,无论生活怎样的令失望,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正是古代文人所少有的。,苏轼与辛弃疾不同人生况味,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的两大家,在中国词史上历来以“苏辛”并称,两人是宋词不可企及的两座高峰。两个人不仅是文学创作的集大成者,在人生境界、品德修养

4、上也都属上乘,但是由于所处时代、成长环境、人生经历有着诸多的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况味与追求,而这些差异表现在两人的创作之中。虽然同属豪放派,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同是处在政治遭遇充满坎坷的人生中。被贬黄州,游览赤壁,苏轼是作为一个历史旁观者的身份加以评价,虽有伤感但却不会过深的走入,苏轼就像是一个学习者,他可以看见古人身上的缺憾,从中明白人生的缺憾在所难免,即便是古今风流人物,又何况自己呢?从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和超脱;“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但是被贬镇江,登临北固亭,辛弃疾则是将自己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和古人结合起来,深陷于

5、古人的遭遇不能自拔,在他的词里,弥漫着抹不去的忧伤,词外,自己仿佛就是那个不行的古人,这样的思考只会让他越陷越深、越想心中越不平。“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苏轼将儒、道、佛三家学说融合,使自己具有超然的人生态度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地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如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 而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对于辛弃疾来说他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生不逢时,他生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

6、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之气,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愤激。这一切都使他成为一个传奇的词人,同时也注定了他一生浓郁的悲剧色彩。,苏轼与李白的不同人生况味,李白和苏轼都是以豪放风格著称,李白诗风豪放飘逸,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苏轼则更是北宋词豪放派的鼻祖和宗师。细细品味,则大有不同之处。 李白的豪放,是一种出自本心的真性情,是未经过思考的第一感受,没有丝毫雕琢思考的后来修饰痕迹,自然也就显得潇洒飘逸;“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轼的豪放,更多的是一种历尽磨难后的旷达和圆融,是一种入世很深、饱经风霜后的智慧反思的产物。 如果说李白的思想是“外道而内儒”,那苏轼的思想就是“外儒而内道

7、”。李白号称仙,其实却太在意自己的际遇和世间的苦难;苏轼虽然是文人士大夫的官僚,却懂得超脱俗世的困厄和劫难。,小结 苏轼一生,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反而做到了达却不忘修身,穷仍不弃黎民。 为什么? 我们认为是因为苏轼能够巧妙的吸收前人的思想智慧,特别是把儒、佛、道,融会贯通,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生存智慧。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这些就是追求内心调和的最好良药。表现于他在政治上坚持儒家入世的精神;在生活上较多地采取庄禅旷达的态度,执著超脱,无往不可,在精神上追求佛家的完善自我、圆满“心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