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石器时代幻灯片

E****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95MB
约41页
文档ID:90134794
石器时代幻灯片_第1页
1/41

石器时代,——小组成员 刘晓龙 蔺江丽 梁舒宇 詹冬秦 李欣 姜欣,一.设计的起源与石器的制作和设计,1) 设计的出现 古生物学与古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一个使用天然工具来猎取食物,敲开果核吃果仁,挖掘植物的地下块茎充饥的阶段,这些天然工具主要是石器.约300万年前,人已经完全形成,尤其是手脚完全分工,身体直立,大脑发展,及语言发生.社群出现等.意味着人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在新人形成之前,猿人从天然石块中得到启发,开始制造石质工具,石器是人类最早的造物产品2)石器设计的出现 人们将石器时代分为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新旧两大时代有根据时代的早晚划分为早.中.晚期.而旧石器时代的三期由于人类体质发展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三个阶段相对应.在旧石器阶段到新石器阶段的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类的体质和文化都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石器的打制和设计也是这样的,从粗石器到细石器.从一般石器到美玉.从简单打制到进一步加工.最后达到精致.,.,1.石器的打制技术 旧石器时代打制和加工石器都采用锤击法,这一时期的石器都相当的粗糙但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设计形态和加工方法,显示设计上的进步。

2.石器的第二次加工 中期石器工具的设计制造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出现有打击.互交打击法 . 后期器型变小,因而有细石器之称,并且在设计上表现出一定的创意性,出现了小石刀,石箭头等复合工具3.石器的磨制技术 把选择的石块打制成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凿的各种石胚后再用研磨的方法进一步加工,使刃口更加锋利表面更加光洁后来有发明了带柄工具,运用了杠杆原理和动力原理,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二.建筑,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它是以洞穴为主要住室的 .后来由于气候等等的关系人们可以在广大的土地上活动和安居了,于是出现了自己建筑的土木房屋了.这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杆栏式建筑,半坡半地穴式建筑,,1.地穴式和半地穴式 地穴式多建于黄河中上游地带黄土高原上,深穴有横穴和竖穴两种,竖穴又分为袋穴和坑穴两种,然后又演化为半地穴式.,,半地穴式建筑 除了东南沿海一带少见之外,它分布在全国各地,而且延至到中期和晚期.在中期地面建筑之后,他仍然盛行不衰.,,,2.地面建筑 新石器时代人们不满足仅在地穴中生活因此地面建筑多起来.仰韶时期的建筑一样有圆形跟方形两种.,,3聚落.城堡.城市 在半地穴式房屋出现时就有多室形成聚落了,聚落可能是一个氏族的居住区,不仅包括主室也有了窖穴,墓地和公共场所的大房子,周围环有沟壕以防野兽的侵扰.,三.陶器,制作 陶器的发明自然是由于人类长期使用火,而知道了火能使土变硬,又经过了长期的验证了适合于作器的陶土.又进而认识了加洋和料(砂.蚌壳.禾壳)使其不易裂和变形,才可以用手捏贴筑而成型的。

关于彩陶的界定,有人认为只有在陶胚上线会彩色图案,然后入窑烧成者才成彩陶,而烧成后再做彩绘者只能称作彩绘陶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龙山文化,返回,这件新石器时代反映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高足杯(见左图),于山东省日照市出土,现藏山东省博物馆杯高26.5厘米,重量不到40克,器形可分3部分,上面是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如倒置的花蕾;下面是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连成统一的整体,形态纤巧秀致,有着动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陶杯经轮制而成,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最薄处仅为0.2-0.3毫米,但质地却极为细腻坚硬,就是今天仿制,也不是易事。

而且,胎体表面经长时间打磨,使石英云母、绢云母等反光物质的颗粒顺着一个方向排列,对光线的反射由漫反射改为平行反射,使得器表熠熠发光加上采用镂孔和装饰纤细的划纹,它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中国古代制陶史上的顶峰 蛋壳黑陶杯仅仅出土于少数的大中型墓葬之中,说明它在当时就是一种极高贵的用品,并非常人可以享用,极可能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那就意味着社会上已产生阶级分化而即将告别原始的蒙昧可以说,蛋壳黑陶杯的出现,即已掀开文明的曙光返回,鬶(gui,规)便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 这个“鬶”, 本是用来烧水做饭的炊具所以倒水的口子(术语称作“流”) 呈现鸟头状,并且左右还镶嵌着两只鸟的眼睛, 非常逼真由此可见,东夷族先民的图腾崇拜是玄鸟这个“鬶”的三条腿, 做成了女性的乳房状态由此可见,母系氏族里女性所具有的崇高社会地位遥想当年, 龙山的东夷人不仅幻想着能像鸟一样自由地飞翔, 同时还对哺育种族的女子乳房充满了真诚的敬意细细品味, 这个“鬶”的艺术造型, 真算得上集浪漫主义与实用主义于一身了4800年后的今天, 这个鸟头乳腿的三足“鬹”, 已经作为山东章丘市的城标返回,仰韶文化,面鱼纹 图腾说:有专家认为,在原始社会生活中,图腾崇拜是精神生活和原始信仰寄托的象征。

因此人们的艺术活动里,图腾徽号往往被刻在某些器物上半坡人靠水而居,因此半坡彩陶上的鱼纹可能就是半坡图腾崇拜的徽号人与鱼组合画在一起,代表着人与鱼是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存 权力象征说:也有专家认为,人面鱼纹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权威性的有所特指的图像,在很大程度上是权力的象征在氏族部落里,谁持有这个图像,谁就会成为氏族的首领,就具有了对其他人绝对的统治能力,具备支配其它人的神圣权力 面具说: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都感到无法理解为了驱逐内心的恐惧感或者是祈求上苍的祝福,便产生了专门祈福驱邪的“巫师”巫师”在作法时要戴着面具,以显示神圣、庄重和神秘人面鱼纹盆便是这样一种面具 外星人形象说:还有不少人认为人面鱼纹图案所代表的形象在地球上是并不存在的,有可能是在6000多年前,一些外星人光临过地球,而这个人面鱼纹便是它们的形象,也有可能人面鱼纹盆是它们戴的帽子 祖先形象说: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对自己“从何而来”感到非常神秘由于临水而居,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最初就是鱼的形象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把祖先已经化为“鱼神”顶礼膜拜,以示尊敬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也没有一种观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目前研究人面鱼纹和相关的左证资料还十分有限,加之时代久远,其神秘和出现如此多种观点就不足为奇了,但这也正是该图案的神奇魅力所在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1921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三门峡地区的仰韶村发现,这一发现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起始点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的仰韶村遗址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 仰韶文化的农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铲、磨盘等,除此之外还有骨器除农耕外仰韶文化的人显然还进行渔猎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鱼钩、鱼叉、箭头等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开始出现轮制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编织物印下来的纹路,由此可见仰韶文化有编织和织布的手工业。

在发掘的动物骨头中除猎取的野生动物外还有大量狗和猪的骨格,羊比较少 对仰韶文化墓地的发掘为对它的认识带来了许多贡献墓地的随葬品和下葬的方式为当时的生活方式、信仰、生活条件带来了许多启发 对于仰韶文化的内部分类、时间上的分类以及各个遗址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术界还有争论对仰韶文化的社会结构也还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学者今天认为它主要是一个父系社会,早期的母系社会的论点现在只有比较少的人支持了仰韶文化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早期有仰韶文化来自西方的论点1960年左右在陕西的考古发掘对这个论点提出疑义现在一般认为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是继老官台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按时代顺序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龙山文化被看做它的继承文化返回,八角星纹样在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器中较为多见,可以说是我国东方先民共同认可和喜爱的图案关于这种纹样的含意,有研究者认为是表现光芒四射的太阳;也有学者认为四射的八角寓义无际的天空,中间的方形像征着大地,有天圆地方之喻意也有认为与太极八卦有关返回,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400x399 24k jpg 叶纹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叶纹壶 半山类型,彩陶盆马家窑类型,水波纹罐 马家窑,半山类型锯齿漩涡,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双耳罐 耳罐马厂 类型,观察中还发现,鴞的二只爪子上分别长有四趾,其中三只朝向前面,另一只则在后。

对照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图案,从正面也只能看到三趾的鸟爪 此外,笔者在有关资料中又找到了1964年在甘肃天水市出土的石岭下型的彩陶上的纹饰(《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艺术》文物出版社1982年5月)我认为这件在器物的腹部较明显地描绘有资料上称“展翅相向鸟纹”的纹饰,应也是属于用鴞(猫头鹰)的形象作为母题来创意绘制的(图二十) 鴞,俗称“猫头鹰”,鸟纲,鸱鴞科各种类的统称喙和爪都弯曲呈钩状,锐利,嘴基见蜡膜两眼不似他鸟之着生在头部两侧,而位于正前方,眼的四周羽毛呈放射状,形成所谓“面盘”周身羽毛大多为褐色,散缀细斑,稠密而松软飞行时无声,夜间或黄昏活动主食鼠类,间或捕小鸟或大型昆虫,应视为农林益鸟,如角鴞、雕鴞、耳鴞等”11) 笔者认为,猫头鹰(鴞鸟)从它的相貌特征,属性等方面观察,在飞禽动物乃至其它一些相关动物中应较具特殊性的,尤其是一双大得出奇的眼睛更显特别资料上记载的耳鴞之类,实其头上长有似双耳的毛角而已,而并非真的长有耳朵,表面上看上去和猫的头形几乎一致另外,鴞的脸形和双目也酷似猫的脸形,然而更奇怪的是,它们的主食竟然都是老鼠也许这就是人们习惯于将鴞俗呼为猫头鹰的另一个原因了吧 旋纹除表示鸟眼外,还有一些旋纹类图像笔者认为可能表示流水的旋涡,此类图案见于大汶口文化(1959年山东宁阳大汶口出土)(图二十一),马家窑文化(1954年甘肃永靖出土)(图二十二)。

以及河姆渡文化(T33⑷:98)(图八)、良渚文化等(浙江省德清辉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图二十三)类似的图象在其它的原始文化中也同样可以找到返回,四.玉器,玉石 玉有软、硬两种,平常说的玉多指软玉,硬玉另有一个流行的名字——翡翠 软玉,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硬度6.5,韧性极佳,半透明到不透明,纤维状晶体集合体,在晚期的良渚文化中较为多见 硬玉,为钠铝硅酸盐,硬度6.5-7,半透明到不透明,粒状到纤维状集合体,致密块状两种玉外型很相似,硬玉的比重(3.25-3.4)大于软玉(2.9-3.1)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返回,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在19。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