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村小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评价研究》结题报告【科研】剖析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114367 上传时间:2019-06-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农村小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评价研究》结题报告【科研】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促进农村小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评价研究》结题报告【科研】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促进农村小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评价研究》结题报告【科研】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促进农村小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评价研究》结题报告【科研】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促进农村小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评价研究》结题报告【科研】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促进农村小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评价研究》结题报告【科研】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农村小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评价研究》结题报告【科研】剖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阳市雁江区普教课题促进农村小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评价研究结 题 报 告课题单位: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德公希望小学课题负责人:刘 海 课题主研: 刘 海 崔代彬 陈历云 陈芳 雷红玉 促进农村小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评价研究作为雁江区普教课题,2011年5月启动,在专家组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及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由2011年5月拟定的第二学段品质优秀学生评价方式研究调整为2012年4月的促进农村小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评价研究,截止目前进行了两年多的探索研究。在研究活动中,我们把新课改背景下的各类学生评价方式及理念与农村小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并融入于研究过程之中,现在已经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取得了预

2、期成果,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一、研究的背景:(一)小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评价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将竞争的关键锁定于具有良好品质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上来。而反观时下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想教育,大量存在着脱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局限于书本的世界,难以从真正意义上去触动和影响小学生的心灵深处。这对于我国能否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模式,以便为现代化建设塑造具有良好品质的未来型劳动者。(二)小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当前,从课程改革的趋势看,评价的功能和新的评价技术,

3、都有了本质性的变革,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注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实现学生学业成绩、学习品质、道德品质、日常行为规范品质等多方面的全面评价。而现行评价方法和评价技术的相对滞后,已经不能适应农村小学结合自身实际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成

4、为学校评价方式转变的瓶颈,使得评价方式、评价技术形成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为本次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三)现行评价存在着种种弊端 第一,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有人形象地把现行评价比作一个大筛子,学生放在筛子上筛,结果便造就了两种人:一种是筛子上面的所谓的成功者,一种是筛子下面的所谓的失败者,于是学生在一次次的筛选中,造就了少数成功者的同时,产生了一大批失败者。这样的评价其功能主要是为甄别,是一种“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的评价,是以“选拔”为目的的,使得学生和家长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二,评价

5、方法单一,把考试和测验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形式,使成绩量化,而忽视其它考查方式。以考试为主要手段来评价学生,评价结果自然以分数为表现形式,学校通过分数来评价学生和教师,夸大了分数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对分数的过分追求,引导教师和学生忽视学习过程而片面追求结果,“应试教育”应运而生,使评价的方向偏离,评价的教育作用降低甚至丧失,消极影响反而不断增强。第三,评价目标单一,只重视知识和技能而忽视过程和方法,即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综合评价,特别是学生学习品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非常缺乏。第四,评价主体单一:主要是由教师评价学生,没有学生、家长、社会等方面参与,尤其忽视

6、自我评价的价值,学生一直处在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基于上述的种种弊端,同当前围绕素质教育而实施课程改革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使得改革中小学评价考试制度,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参见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此,我校确定了以促进农村小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评价研究为题,对小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学习质量、学习品质、道德行为品质以及日常行为规范品质,即小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评价标准进行研究,促进小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构建评价体系促使小学生优良品质形成自我提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最终目的希望通过研究形成一套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的、综合

7、性的优良品质形成的评价办法,促使学生既提高学业成绩又促进学习品质、道德行为品质、日常行为规范品质的共同提高。二、课题界定与假设 (一)概念界定: 1、品质:心理学告诉我们,品质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个别差异,即人与人之间各具有不同水平的心理品质;一是培养标准,即要求人们的心理所应当达到的水平。几乎每一种心理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品质,如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备用性,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情感的倾向性、多样性、固定性、功效性,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等等。2、优良品质优良品质包括:良好的个性、积极而强烈的内在动力:自知、自信、自强、自律、乐观、开朗、坚强、冷静、善

8、良、合群、热情、敬业、负责、认真、勤奋等;要有合理的需要、适度的动机、广泛的兴趣、适当的理想、科学的信念。正常的智力: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力正常。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健康的心态、适当的行为表现: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心理应变、竞争协作、承受挫折、调适情绪、控制行为的能力;要智力正常、情绪积极、个性良好、人际和谐、行为适当、社会适应良好。要符合角色、群体、社会规范,道德和法规。良好的品质也是人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3、小学生优良品质良好的品质是一个人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和品性等的本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

9、处。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施教的最佳期。因此,小学生的优良品质包括良好的个性、正常的智力、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积极而强烈的内在动力,健康的心理状态、适当的行为表现、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异的学习成绩。(二)理论假设: 以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在课程标准、纲要等的理论指导下,设想通过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农村小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评价方法,并形成综合性、多层次性、多元性、多样化的评价软件系统。可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目标 (一)主要目标1、构建农村小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学生评价体系。2、探索优良品质

10、评价方式的多样化。3、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二)研究重点:探索如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小学生优良品质形成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改进和激励作用,使学生直接成为评价的受益者,为小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形成提供一套评价标准和评价考核系统。 四、研究成果: (一)建立起了学生优良品质多元评价机制 我们改变以往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努力突出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社会等多主体参与到评价中。因此我们科学合理的构建了评价小组。一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把学生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把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按前后桌位排列或者自由组合,(以46人一组)以便随时监督管理。二是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

11、,让学生自己推选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表现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全组的监督管理活动。建立学生自主管理评价小组:我们教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群体,他们有思想、有意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对自己、对本组同学的表现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有了解,具体由学生小组长登记学生日常表现在学生日常考核登记表(详见附件二)中(包括学习品质、道德品质、日常行为规范等),分学月登记;引进学生和小组的自评、互评,会使评价更公平、公正,也更客观,更具有说服力。具体由各班级学生小组长组成,一般5到8人,负责对学生学业成绩等级的统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情况逐日登记,并监督管理学生的学习和各类表现。形成学生之间的相互管理

12、和自主管理模式。建立教师评价小组: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具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学业质量、品德行为评价。 具体由班主任、学科教师、德育教师组成。负责学生的学习成绩统计、行为习惯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建立家长与社会评价小组:家长与社会参与评价能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了解和监督学生情况,帮助学生克服存在的不足,树立正确的成长方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所反馈的信息通过家校联系卡由学生记录在学生日常考核登记表中

13、。具体由村社干部和部分家长组成,具体负责学生在校外的各类表现,通过家校联系卡与学校进行有效沟通,做到信息反馈。(二)制定出学生优良品质形成评价标准,并实施评价形成了德公希望小学优良品质学生评估标准(详见附件一)。该评估标准实现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全程监控,让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养成了自学、自主的评价自己的习惯,时时刻刻不忘以优良品质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从而真正实现小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自我评价,从而培养自己成为优秀的小学生。优良品质学生评定的具体操作办法如下:该操作办法包括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品质、道德品质、日常行为规范遵守等情况。(1)作业质量评定a、教师在批改作业或检查其它作业时,使用“优

14、、良、差”进行评定。每次月末评定时由学生组长核实小组内每个学生“优、良、差”个数,将“优、良、差”个数录入学生作业质量评定登记表(详见附件三)中,得出本学月作业质量考核分数与等级。b、各学科教师独立评定,学科教师掌握并根据学生作业质量情况通报家长。(2)学生行为品质评定a、由学生小组长登记学生日常表现在学生日常考核登记表(详见附件二)中(包括学习品质、道德品质、日常行为规范等),分学月登记;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所反馈的信息通过家校联系卡(详见附件四)由学生记录在学生日常考核登记表中;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记录情况学月结束时,交由学生登记在学生日常考核登记表中。b、小组长按照评估标准加分、扣分。(每个小

15、组长须有一张评估标准)c、班主任将学生行为品质分值录入“行为品质”评定表中,得出本学月学生行为品质考核得分。d、行为品质情况由班主任每学月统计于软件中即可,通报家长。(3)平时成绩请各学科教师录入“学科成绩册”(包括书法、安全、阅读成绩)。(4)期末进行学科综合素质评估时,请各学科教师将学生下列成绩录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管理系统,据此评选优良品质学生,发给荣誉证书(详见附件五)a、三次作业质量分数(占10%)b、“学科成绩册”中的每一次考试成绩(占20%) 【60%】c、能力检测成绩(包括书法、安全、阅读成绩)(20%) 100%d、期末抽检成绩(50%)e、录入三次行为品质考核的平均分 100% (班主任计算后,报给学科教师)【40%】(5)各学科根据第四项得出的等级(A、B、C、D),结合期末质量抽检成绩以及学生期初制定的等级目标,对学生实施相应奖惩等。(注意:行为品质分值各学科均相同)(6)班主任期末根据本班各学科得出的综合素质评估分数,获得其平均分,根据平均分值得到学生本学期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评估等级,评选班级优良品质学生,填入学生素质手册,纳入学生素质教育档案。(7)学校根据班级等级评定情况,综合考核班风、学风,按学年度评选先进班集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