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113201 上传时间:2019-06-08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3.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幻灯片(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跨膜信号转导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肌细胞收缩,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膜的结构:脂质双层,液态镶嵌。 转运功能:三种转运形式的特点、意义 受体功能:,一、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细胞膜(质膜):主要有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少量糖类。 功能由蛋白质执行,故功能活跃的细胞,其膜蛋白含量高。 液态镶嵌模型:1972年Singei 和Nicholson提出:膜的基架是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其间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一)脂质双分子层,磷脂:70%以上,胆固醇低于30%,糖脂低于10%。 双嗜性分子:亲水端朝向细胞外液或胞质,疏水的

2、脂肪酸烃链则彼此相对,形成膜内部的疏水区。 特点:膜脂质的熔点低,在体温条件下呈液态,因而膜具有流动性。,(二)细胞膜的蛋白,形式:表面蛋白和整合蛋白 表面蛋白:20-30%,附着于膜表面,主要是在膜的内表面。 整合蛋白:70-80%,穿越膜的脂质双层。 与物质跨膜转运功能有关的功能蛋白:载体、通道、离子泵都属于整合蛋白。,(一)单纯扩散 (simple diffusion),定义:微粒运动 物质迁移 特点:脂溶性、小分子 高浓度 低浓度 不耗能 影响因素:浓度梯度,通透性 物质:O2 、 CO2、NH3,(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大部分水溶性溶质分子和所有离子的跨膜转运由膜蛋白介导。 膜蛋

3、白分类: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其中有些载体具有ATP酶活性,称为离子泵。 跨膜转运:被动转运(顺势,不耗能);主动转运(逆势,耗能)。,1、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1)介导离子,故称为离子通道。 (2)离子通道均无分解ATP的能力,介导的跨膜转运是被动的,称为经通道异化扩散。 (3)离子选择性:每种通道都对一种或几种离子有较高的通透能力。 (4)门控特性:许多因素刺激闸门运动,导致通道的开放或关闭。,2、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特点: (1)介导小分子跨膜转运 (2)特异性 (3)饱和性 (4)竞争性抑制,(1)经载体的异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 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 不耗能 单转运:转运一种物质 多

4、转运:转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分为同向转运和反向转运。,(2)原发性主动转运,定义: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哺乳动物细胞上普遍存在的离子泵有钠-钾泵和钙泵。,(3)继发性主动转运,定义: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形式。 经载体异化扩散和原发性主动转运相耦联的主动转运系统。 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黏膜上皮被吸收和在肾小管上皮被重吸收是典型的继发性主动转运。,(三)出胞和入胞,定义: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不能穿越细胞膜,它们可通过形成质膜包被的囊泡

5、,以入胞或出胞的形式完成跨膜转运。,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各种类型的化学性物质(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物理性信号作为配体作用于靶细胞的受体后,可对靶细胞的代谢、功能、分化、生长、形态结构、生存状态等方面产生影响。 不同于跨膜物质转运,配体并不进入靶细胞。,第三节 细胞的跨膜电变化,目前,对健康人和患者进行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甚至视网膜电图、胃肠电图的检查,已经成为发现、诊断和估量疾病进程的重要手段;但人体和各器官的电现象的产生,是以细胞水平的生物电现象为基础的,并且在生理学的发展历史上,生物电现象的研究是同生物组织或细胞的另一重要特性-兴奋性-的研究相伴随进行。,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

6、兴奋传递,结构: 图1、图2,一 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传递过程: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传到轴突末梢 轴突末梢膜的兴奋引起Ca2+内流 囊泡前移、融合、破裂 胞吐释放递质Ach Ach 通过接头间隙与接头后膜上化学门控通道分子的 a-亚单位结合 化学门控Na+通道开放 Na+内流 接头后膜上产生缓慢去级化电位变化 总和 在肌细胞膜上产生动作电位,(1)神经肌肉接头 特点 单向传导 时间延搁 易受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特点,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 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图例 (二)肌管系统 图例 1 横管系统 2 纵管系统,肌丝滑行学说 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

7、种力量的作用下,向暗带中央移动,结果使各相邻z线都互相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从而造成肌原纤维,肌纤维乃至整个肌肉长度均缩短。,二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一)肌丝的分子结构和滑行的动因 (二)滑行的基本过程 图例 1 2 (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1 肌细胞电兴奋向细胞深处的传递 2 三连管系统的作用 3 肌质网对钙的贮存释放和再聚集,二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1 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2 单收缩与复合收缩 图例 1 2 (二)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 1 前负荷 初长度:在前负荷作用下被拉长的长度 图例 2 后负荷 图例 3 肌肉的收缩力,三 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GO BACK,GO BACK,GO BACK,GO BACK,GO BACK,GO BACK,GO BACK,GO BACK,GO BACK,GO BACK,GO BACK,go bac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