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件_第一章节_绪论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113115 上传时间:2019-06-08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课件_第一章节_绪论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生理学课件_第一章节_绪论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生理学课件_第一章节_绪论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生理学课件_第一章节_绪论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生理学课件_第一章节_绪论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课件_第一章节_绪论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课件_第一章节_绪论幻灯片(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内容和方法,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第四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表现,一、什么是生理学? 生理学是生物学的分支,是研究生物 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生命活动是指整个生物体及其各组成 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 如:呼吸、消化、循环、肌肉运动等,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弄清这些生命活动的发生机制、相互关系以及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 在各种疾病情况下,身体某个或某些部分发生的变化,器官在疾病时发生的功能变化、功能变化与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对其他器官的影响等等。 研究

2、的意义是要为临床服务,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二、生理学水平和研究内容,(一)整体水平: 活体解剖实验法、慢性实验法,以完整机体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和分析 在各种条件下,完整机体的各器官各系统 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规律。,(二)器官和系统水平 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机体内各器官或系统的生理活动功能, 活动规律以及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功能 2.功能原理 3.功能的评价 4.特点 5.调节或影响,(三)细胞和分子水平:离体细胞、分子实验法,研究组成机体的细胞及分子的功能,机制 及相互关系,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慢性实验 离体实验 2、急性实验 在体实验,学习生理学的方法: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机体的某种结构,必然有相应的功能,功能建立在结构之上,所以应对相关组织结构内容进行必要的复习。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机体以其整体适应于自然界,但为了叙述方便,常以分子、细胞、器官、系统水平阐述其功能,在理解其各水平的功能的基础上,应注意各水平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还应非常重视各功能活动发生的条件和影响它们的因素。 听、录与习、记的关系:对知识的学习,课前适当预习,课堂认真听课和作必要的听课笔记,尤其认真听课是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时地、有计划地复习,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表现 新陈代谢 兴奋性 适应性 生殖,一、新陈代谢 物质、能量 机体 环境 合成代谢 分

4、解代谢,二、兴奋性,(一)刺激与反应 刺激: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反应:可兴奋性组织对刺激作出的相应反应。 兴奋:组织受刺激后由静息活动 活动弱强的过程。 抑制:组织受刺激后由活动静息 活动强弱的过程。,刺激分: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 前二者能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AP; 后者只能引起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 (即局部电位)不会引发AP。 (二)兴奋性 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AP的能力。 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值 兴奋性=1/阈值,一、机体的环境 1.外环境: 机体整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外界、大气环境

5、) 2.内环境: 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细胞外液),第三节 机体的内环境,体液和体液的分布 体液:人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为体液。 分布:细胞内液:约2/3,约占体重40。 细胞外液:约1/3,约占体重20。 组织液:约3/4,约占体重15。 血 浆:约1/4,约占体重5。 淋巴液:少量 胸膜腔、脑脊腔及关节腔内液体 注:膀胱内液体不属于细胞外液,1.概念 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细胞外液的总量、化学含量,温度、pH、渗透压等保持动态平衡) 2.意义 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是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二、稳态(homeostasis),3. 稳态的实现 在整体是在神经体液机

6、制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 活动而实现的。,概念: 当环境变化时内环境被扰乱,与此同时 一些器官、组织的生理活动发生相应改变,从 而恢复内环境的稳态。,第四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一、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生理功能的 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快速、局限、准确、精确、协调 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指在中枢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有适应 意义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调节结构基础:反射弧,传入N纤维,中 枢,传入N纤维,效应器,感受器,(二)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调节方式:激素(有

7、的是神经调节的一个延长部分) 远分泌:内分泌腺激素血液运输受体生理效应。 旁分泌:激素不经血液运输而经组织液扩散达到的局部性体液调节。 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释放入血达到的体液调节。,(三)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本身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应。 调节特点:范围较小、不十分灵敏 例如:小A的灌注压血管平滑肌受到牵拉血管平滑肌收缩小A的口径小A的灌注量不致增大,第五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可分为: 1.非自动控制系统 2.反馈控制系统(feedback control system) 3.前馈控制系统(feed-forward control

8、 system),一、 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 在研究生命现象时,看到机体许多功能调节的过程与工程技术中的控制过程有许多共同的规律。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体内存在着数以千计的各种控制系统。因此,学者们也应用控制论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机体各种功能的调节。 从控制论的观点分析,控制系统可分为: 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三大类。,(一)、非自动控制系统 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控制方式:单向性 控制特点:对受控部分的活动不起调节作用。 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该方式极少见的,仅在反馈机制受到抑制时,机体的反应表现为非自动控

9、制的方式。 例 如:应激时,因压力感受性反射受到抑制,应激刺激引起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兴奋,使血压、心率,而这些信息不能引起明显的神经调节活动,故血压和心率维持在高水平。,机能活动,受控部分,指 令,控制部分,(二)、反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控制方式:双向性(分:正反馈、负反馈),受控部分,指 令,机能活动,正 反 馈 信 息,指 令,受控部分,机能活动,负 反 馈 信 息,控制特点:正反馈不是维持系统的平衡或稳态,而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负反馈是维持系统的平衡或稳态。 正常机体中有大量的负反馈机制(压力感受性反射,体温调节),正反馈机制很少(排尿反射、分娩、大量失血出现的“恶性循环”)。,控制部分,控制部分,(三)、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是指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控制方式:双通路 控制特点: 前馈机制可更快地对活动进行控制,使活动更加准确(如某肌肉完成一定动作)。 有些条件反射也可认为是一种前馈控制(如看到食物就唾液分泌)。,控制部分,受控部分,指令,快捷通路前馈信息,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内环境 反射 正反馈 负反馈,二、简答题:,1.什么是内环境稳态?保持内环境 稳态有何生理意义?,2.简述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与 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