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总复习课件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113082 上传时间:2019-06-08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3.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总复习课件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生理总复习课件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生理总复习课件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生理总复习课件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生理总复习课件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总复习课件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总复习课件幻灯片(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口招”考试 生理学基础复习,一、考试安排 4月13日 上午文综(9:0011:30) 下午计算机(15:0017:00) 4月14日 上午英语(9:0011:00) 下午专业基础(15:0017:00) 二、复习建议 了解考试纲要,通读课本,理解重难点, 适当练习,背诵基本概念和经典题型,三、复习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三章 血液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五章 呼吸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八章 肾的泌尿功能 第九章 感觉器官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 内分泌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第一章 绪论 一、有关生理学 机体 的 功能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

2、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1.兴奋的本质:产生动作电位 (1)概念:机体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2)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体 兴奋的共同表现膜电位变化 兴奋的特殊表现神经冲动、收缩、分泌等 2.兴奋性的衡量指标: 强度阈值:刚能使机体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性的大小与阈值之间呈反比关系 刺激(四种形式、三要素) 反应:两种形式,三、机体与环境 (一)外环境 (二)内环境 1.概念:细胞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等) 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四、机体功能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主要) 1.概念 2.反射-神经活动的基

3、本方式 (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规律性反应。 (2)反射弧 (图1-2)(五部分) 3.特点:快、准、短,(二)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 心脏泵血,肾血流量 五、功能调节的自我控制 反馈、正反馈(凝血、分娩、排尿等) 负反馈(意义在于维持稳态),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为了阐明: C A. 人体细胞的功能 B. 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C. 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规律 D. 人体化学变化的规律 E. 人体物理变化的规律 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 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正反馈 E.负反馈 3. 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是: E A. 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4、D.正反馈 E.负反馈 4.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 D A. 收缩反应 B.神经冲动 C.分泌 D.电位变化 E.反射,5.条件反射的特征是: D A. 种族遗传 B.先天获得 C.数量较少 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 6.以下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是: B A. 中枢 B.突触 C.效应器 D.外周神经 7.迷走神经传出纤维的冲动可看作是: B A. 反馈信息 B.控制信息 C.控制系统 D.受控系统 8.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从受控系统达到控制系统的信息称为: B A. 控制信息 B.反馈信息 C.干扰信息 D.参考信息 E.偏差信息,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和

5、跨膜信号传递 跨膜物质转运方式 及特点(图2-1,2,3,5),液态镶嵌模型,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之 通道运输,易化扩散之 载体运输,通道转运与钠-钾泵转运模式图,钠-钾泵 分解1个分子ATP,使3个 Na+ 移出膜外,2个 K+ 移到膜内,经典题型 1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特点是( ) A要消耗能量 B顺浓度梯度C需要膜蛋白帮助D转运的物质都是小分子 .动作电位上升相Na+内流是通过( ) A主动转运 B通道转运 C 入胞 D单纯扩散 E载体转运 .钠泵对Na+和K+的转运增强可造成细胞膜( )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反极化 E超极化,2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1

6、.概念: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两侧存在稳定的电位差。 2.极化: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两侧内负外正的状态。 3.形成机制: K+外流,二、动作电位 1.概念:细胞接受一次有效刺激,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2.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膜电位 3.形成机制 上升支: Na+大量快速内流 下降支: K+外流 4.特点: “全或无”现象; 脉冲式; 不衰减性传导,兴奋性 (excitability): 机体接受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 (excitation): 细胞产生了动作电位,静息电位 (安静状态,RP) 动作电位 (接受刺

7、激产生反应,AP),膜电位,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本质。,(1)阈电位:刚能使细胞膜中大量钠通道开放而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水平。 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反应 阈下刺激 不产生反应 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 (2)局部电位: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发生局部的去极化。 特点: 不是“全或无” 的;电位幅度小,衰减性传导;有总和效应,5.动作电位的发生与阈电位,膜电位减小到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不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减小,但达不到阈电位水平,思考题: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和形成机制; 兴奋的本质是( ),触发动作电位的必要条件是( )。 当细胞外液K+浓度升高时,静息电位(),该细胞的兴

8、奋性( )。(增大,减小,不变) 当细胞外液Na+浓度减小时,动作电位() 其他条件不变,刺激强度增大,动作电位大小( ),传导速度( ) 极化、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阈电位的概念,3 骨骼肌的收缩(了解) 一、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一)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结构(图) 突触前膜、间隙、突触后膜 (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图),(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当神经冲动(AP)传到前膜,前膜Ca2内流,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 囊泡中的ACh释放入间隙,ACh与终板膜上的 N2 受体结合,终板膜对Na,K (尤其是Na)通透性,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PP),去极化达到

9、阈电位,爆发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肌肉兴奋),二、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原理 (一)骨骼肌细胞的结构及成分 1收缩单位:肌小节 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图) (二)收缩原理肌丝滑行学说(图) (三)兴奋收缩耦联 概念、结构基础(三联体)、耦联因子( Ca2+ ),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 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流入N末梢内 接头前膜内囊泡 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受体构型改变 终板膜对Na+、K+(尤其Na+)的通透性增加 产生终板电位(EPP) EPP引起肌膜AP,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终池内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原肌

10、凝蛋白发生位移 暴露位点 横桥与位点结合 分解ATP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小结:骨骼肌收缩全过程,1.兴奋传递 2.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三、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一)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二)单收缩和强直收缩(与刺激频率有关) 1单收缩 2强直收缩(图) 四、影响肌肉收缩的因素 前负荷 初长度-肌肉张力关系曲线 (一定范围初长度肌肉张力,最适初长度张力最大) 后负荷 后负荷-肌肉收缩速度曲线(反变关系) 肌肉收缩能力 (肌肉内部状态),第三章 血液,1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水: 血浆: 血浆蛋白质: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50-60% 溶质:

11、小分子有机物:营养物质、代谢产物 电解质 其它:尿素、气体等 血小板: 血细胞 白细胞 红细胞: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40-50%(男) 37-48%(女),一、血液的基本组成,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颜色;比重;粘滞性;酸碱度;渗透压 渗透压吸水力(“水往高处走”) 晶体渗透压由血液中晶体物质(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由血液中大分子物质(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 等渗溶液: 如 0.9% 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 2 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1. 形态:无核、双凹圆碟形 2.

12、数量: 红细胞 血红蛋白 男性 4.05.51012 /L 120160 g/L 女性 3.55.01012 /L 110150 g/L 3. 功能:运输O2和CO2 (二)生理特性 悬浮稳定性 血沉 渗透脆性 等渗溶液,低渗溶液 可塑性, (三)生成与破坏 生成(贫血) ()基本条件 原料:蛋白质和Fe2+ 营养不良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成熟因子:叶酸和VitB12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 再生性障碍贫血 ()影响因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肾性贫血)雄激素 破坏 脾性贫血 二、白细胞 分类和正常值、功能 三、血小板 正常值、生理特性、功能,3 凝血与纤溶 一、血液凝固

13、 (一)凝血因子 命名(十二种,罗马数字,激活加a) 除因子是Ca2+外,都是蛋白质(酶原需要激活) 因子在组织中,余都在血浆中(血管内外) 因子、肝合成,需要VitK参与 (二)凝血过程(三步两途径)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a,PF3, Ca2+ ) 凝血酶的形成( a )纤维蛋白形成( a ),内源性:接触异物激活因子 a a a 外源性:组织损伤释放因子, a a a (三)抗凝和促凝 二、纤维蛋白溶解 4 血量和血型 一、血量(体重的) 二、血型,(一)ABO血型(根据红细胞上、两种凝集原的有无) 特点: 红细胞膜上有什么抗原就是什么血型; 红细胞膜上没有什么抗原,血清中一定有相应抗体

14、 ABO系统血型鉴定 ( A抗A凝集; 抗凝集),(二)Rh 血型系统,Rh阳性:红细胞上含有D 抗原 我国汉族人中99%属Rh阳性 Rh阴性:红细胞上缺乏D 抗原 我国汉族人中1%属Rh阴性 Rh 血型特点 红细胞膜有抗原,是Rh阳性; 红细胞膜上没有抗原,是Rh阴性,且血清中没有相应抗体,通过体液免疫获得抗Rh抗体,(三)输血原则,1血型鉴定,一般情况,同型输血 2同型输血前,需做交叉配血试验 二次输血前,仍需做交叉配血试验,主、次侧均无凝集反应 配血相合 可输血 主、次侧均有凝集反应 配血不合 不可输血 主侧无、次侧有 一般不可 紧急情况下可输,同输入O型血原则(量少(400ml)、速慢

15、、 勤观察),试验主侧:把供血者的血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 试验次侧:把受血者的血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第四章 血液循环 1 心脏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和心脏泵血过程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 (二)心脏泵血过程(以左心室泵血为例,见后)(选择题) 二、心泵功能评价 (一)血量 1每搏量 :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2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一分钟收缩射出的血量 心输出量每搏量心率 心指数 心输出量/体表面积 射血分数 每搏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00% (二)做功 每搏功,每分功,左心室泵血过程,三、心泵功能的影响因素(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一)每搏量(心肌收缩力) 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每搏量正比 后负荷(主动脉压)与每搏量反比 心肌收缩能力(心肌细胞内部状态) (二)心率 一定范围内,心率 心输出量(每搏量不变) 心率过快(180次/分)充盈不足每搏量心输出量,三、心泵功能的影响因素(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