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谈文化入侵,多谈故宫定位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112984 上传时间:2019-06-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慎谈文化入侵,多谈故宫定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慎谈文化入侵,多谈故宫定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慎谈文化入侵,多谈故宫定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慎谈文化入侵,多谈故宫定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慎谈文化入侵,多谈故宫定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慎谈文化入侵,多谈故宫定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慎谈文化入侵,多谈故宫定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慎谈文化入侵,多谈故宫定位我还记得当年第一次走进北京故宫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一阵错愕。我以为这座世上最大的皇宫,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建筑瑰宝,今天就算丧失了卢浮宫的奢华,少了东京御苑墙外的静穆,至少也是体面的。最起码,它得有世界级国宝博物馆的庄重。 然而,在穿过故宫大门之后,我看到的却是几块绘上了清宫人物画像的木板,脸部挖了孔洞,好让游客把脸凑进去扮演皇族拍照留念。这明明是三流仿古游乐场的恶俗玩意,怎能放在堂堂紫禁城内呢?再看两旁的商店,蒙尘窗口上贴了几张摇摇欲坠的红纸片,拼出“纪念品”和“商店”等字样。且不要拿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伦敦大英博物馆的专营商店来比了,这等门面恐怕连一般中等商场里常见的连锁

2、成衣店都不如。当时我看见这等光景真是又难堪又心痛,但是我又安慰自己,国力不强,文化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一时达不到世界第一流水准也是正常的。假以时日,必有改善。 十几年过去了,再进故宫。那种胡闹的乐园式配套设计依然没有多大改善,只是多了一家星巴克(Starbucks) 最近中央电视台主播芮成钢在博客里炮轰星巴克,说它把分店开进北京故宫是明目张胆的文化入侵。于是引来内地网民的热烈讨论,有人支持他,要求星巴克滚出去;也有人反对他,说这是不尊重合约精神,人家签好了约就有权留在此地。 其实在判断这是否文化入侵之前,大家的讨论不应忽略一个重要的基础层次,那就是故宫管理部门的责任。星巴克在商言商,哪里有游客就

3、哪里去,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问题是场地管理者为什么会放它进来呢?我说的还不单是文化入侵这类很容易引起情绪反应的“民族大义”问题,而是管理机构想为场地营造出何种整体形象的问题。 好比一家商场,主事者自会为它选择合适的商店,以配合整家商场的形象与格调。北京半岛酒店不会让永和豆浆进去开业,香港置地广场也容不下麦当劳,哪怕它们出得起再多的租金;而一间针对低消费阶层的百货公司则根本不会费心拉拢高端客户。同理,一间有水平的博物馆也必须明白它营造出来的环境就是它留给游客的印象了,更不消提故宫这种世界文明遗产。 主事者在设计整体形象的时候要先回答几个问题,首先是整个场地的定位:它是一个非常严肃神圣的地方,还是

4、一个老少咸宜的教育中心呢?它是一个面向全球游客的国际化休闲场所,还是一座纯粹的民族文化圣殿呢?然后就要探讨里面该有的配套设施了,例如它可以像韩国故宫那样完全杜绝商业活动,也可以学习卢浮宫的顺应潮流。接下来他们要顾及细节,从导游手册的平面设计到厕所的环境安排,全是整体形象的一部分,半点也不能马虎。以故宫的现状看来,它最大的问题还不是让美国连锁咖啡店轻易进场,甚至也不是我之前所说的没有品位;而是它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晓得要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与其争论高而大的文化入侵,大家不如一齐探讨故宫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梁文道)请星巴克从故宫里出去 故宫很大,走累了确实需要喝点儿吃点儿。故宫本来小卖部的饮料食品

5、未必就比星巴克好,而且服务肯定不如星巴克。但这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并不会在中外游客感受故宫宏伟/徜徉中国历史的时候构成什么特别强烈的滑稽可笑的感受。而星巴克,虽然东西不坏,甚至还为赚中国人的钱做了些本土化改造,但终究是美国并不高级的饮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在西方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开在故宫附近或许可以,但开在故宫里面,成为世界对于中国紫禁城记忆感受的一部分,实在太不合适。这不是全球化,而是侵蚀中国文化。 据说在长城脚下也有星巴克。只要不是在城上,倒也罢了。但隐约记得上海新天地边上著名的中共一大会址的隔壁好像也变成星巴克了,这又算是怎么回事儿呢.正如一位朋友开玩笑说的,皇城老妈是否也可以把分店开进白

6、宫,狗不理包子难道也可以上国会山吗?更恰当的类比是把中国的连锁茶馆开进法国的卢浮宫。如果你跟一个法国朋友说这个,他/她可能会说你太有幽默感了。 随便用英语Google一下“紫禁城里的星巴克 Starbucks in the Forbidden City”,竟然有289000多条文章,照片也是一大堆。读读这些文章,发现这简直成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又一个滑稽的猎奇,也有大量的西方人,尤其是知识界人士,觉得这种做法太恶心,是对中国的不尊重。当西方人都对故宫的新巴克表示愤慨的时候,我们中国人自己也该发出声音了。 在前面的一篇博客里提过一件事。在耶鲁CEO峰会上邂逅星巴克的新任CEO兼总裁吉姆当诺(Jim

7、Donald)时,我半开玩笑的利用在会上发言的机会,劝他把星巴克在中国故宫里的店撤掉。当时原话大概是这么说的:鉴于中国人并没有喝咖啡的嗜好和传统,星巴克能让中国成为它的全球第二大市场,是可喜可贺的商业成功。但是有一件事做的严重欠妥,中国的紫禁城里竟然也有一个星巴克的店,我和我无数的中外朋友们都认为它和中国故宫的氛围极不协调,有碍观瞻。我不知道星巴克是否有在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英国的白金汉宫等等世界文化瑰宝和奇迹里开分店的宏伟计划,但请先从中国的故宫里撤出来。” 当用英文表达这段话的时候,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的色彩的不同,更重要的是由于星巴克在美国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不同,现场一片大笑,让吉姆

8、多少有些下不来台。但大多数在场的美国CEO们都同意我的观点。休息的时候,吉姆告诉我,他是新任的总裁,他本人也并不欣赏把星巴克开在紫禁城里的做法。他要回去和同事们商量商量,特别是星巴克在中国的本地合作伙伴们说说这个事。说实话,我对吉姆本人的印象不错,大家聊得很好,我也相信他的诚意。如果这是星巴克中国合作伙伴的主意,那就真得做做这些中国人的思想工作了。 从耶鲁回来都快四个月了,发现星巴克还在故宫里,印象中原本竖在外面的绿色帽子摘掉了。不知道这个也许并不存在的变化发生的早晚,也不知道背后是否也有我一点儿微薄的贡献,但看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芮成钢) 星巴克开进故宫就是糟蹋中国文化吗?

9、央视主播芮成钢日前在博客上呼吁,请星巴克从故宫里出去。理由是:星巴克“终究是美国不登大雅之堂的饮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在西方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开在故宫附近或许可以,但开在故宫里面,成为世界对于中国紫禁城记忆感受的一部分,实在太不合适。 这不是全球化,只是糟蹋中国文化。” 这一呼吁居然博来不少支持和喝彩,再次显示了某些国人虚弱的文化民族主义心态。说到“不登大雅之堂”,故宫里的小店,拍照的,难道就适合在故宫里存在?如果只因为星巴克是美国粗俗文化的象征才拒绝入内,而故宫小卖部是中国老百姓的特色产物就网开一面,那不就成了内外有别的文化特权主义?再说了,如果以格调作为进入故宫的许可条件,那该关起大门,只允

10、许有身份的“达官贵人”参观,否则岂不也是对故宫的糟蹋?显然,以此作为拒纳星巴克的理由,太过牵强,至于“糟蹋中国文化”的帽子,更是虚妄得很。 按照这位主播的逻辑,二百多年前开始建造的圆明园,就已经是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戕害。圆明园的“西洋楼”是对欧式园林的仿建,素有“东方凡尔赛宫”之称呼。这种不顾祖宗传统的土木工程,比起在故宫开个咖啡馆,岂不更是对传统的挑衅,怎么还当得起集传统建筑艺术之大成这样的美誉?还有,按照这种思维,毗邻长安街的“巨蛋”(国家大剧院)是不是也该重新审视,因为它就建在这个前朝皇宫的核心地带。以此类推,央视新大楼更不能以扭曲的后现代主义面孔出现。芮成钢先生请星巴克“退到

11、中国传统文化的黄线以外”,对于这一些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的现象,是不是也该振臂高呼一把? 这番话看上去有点抬杠的味道,我也理解芮成钢先生的心情。但是,他这种文化焦虑意识,其实建立在一个过于狭隘的视域基础上,这不仅无法挽回传统文化的“体面”,还给人一种文化自恋的可笑印象。归根结底,星巴克开进故宫不过是一个商业行为,只要一纸合约还在,要请人家出门,也得按商业规则办事。否则,人家既有合约在手,又无破坏周围环境之实,凭什么请人家退场? 在我看来,星巴克开进故宫根本不存在什么糟蹋中国文化之嫌,而更像是一场资本(及其背后的文化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在当下无处不在,正是今日中国之形象写照。星

12、巴克之于故宫,是消费主义进入传统文化内核的象征;故宫之于星巴克,则是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以开放姿态迎接商业文明的隐喻。如此妙曼、和谐的协奏,居然被误读为两种文明的对抗,谬矣!以全面对抗的心态看待当下的现代化进程,不仅难以体会全球化的真谛,同样无法承继传统文化的菁华。不无微妙的是,芮成钢先生一边以捍卫传统文化的姿态呼吁打倒星巴克,另一边却大力借助西方人“他者”的话语资源,为自己的论调加码。他在博客里吁请星巴克退场的一大理由是,“大量西方人,尤其是知识界人士,觉得这种做法太恶心,是对中国的不尊重”。既怀虚妄的文化自恋意识,又恨不得紧紧抱住人家的大腿,这正是目前不少国人的共同隐私。(魏英杰) 为时代

13、发声我们在一个信息每天迎面铺来的时代,所谓繁花似锦,所谓热火烹油,我们每一天就这样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赶集似的往前走,生怕错过一点点什么,我们显得不那么时尚。而作为结果,当我们沉下心回头去看,我们发现什么东西都不记得。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是在说,大家别刷朋友圈了,你以为那是真实的世界吗?不,那是一个小小的固化的圈子,把你给围拢住。我们在里面说什么?说的是日常的饮食,说的是旅游的照片,渐渐地渐渐地我们的关心逐渐逐渐从自己内心灵魂的成长,挪到外面的那些琐碎去,然后相互点点赞,相互发发言,好行小慧。我不是说这样错了,我是说如果你所有的生命格局都是奠定在这样的琐碎

14、之内,难矣哉。要有自我的成长和灵魂的抱负,这便不大可能。我们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像赶集似的生怕任何一个落下,有的时候竟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刷微信、刷微博,如果每一条资讯是一百个字,如果你每天能够读一百条,这并不算多,这意味着你一个月的时间你可以积累三十万字的阅读量,这是什么概念?各位,老子的道德经五千个字,卡夫卡的变形记三万个字,那些最晦涩的,比如像黑格尔的小逻辑三十万字,你拼命地阅读,拼命让自己的肢体展开去接受各样的资讯,但最后一想,竟然什么都没留下。我们在这种碎片的时代中获得信息,它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资讯的营养,而是你内心的那种定力。你每天都看,但我问你在座的各位,当你展开一本厚厚的

15、书,放松自己的身心想要读的时候,你还有那种耐心吗?你每天都接受各种各样的资讯,天南地北,浑涌而来,你似乎什么都知道,但是有一个真正关乎你成长和决定的大问题若是放在你的面前,你能真正地回答吗?我们说为时代发声,但我想说为时代发声是有前提和基础的,如果每一个人都只是奔涌而上地去参加一些狂欢,而没有自我的定力、灵魂的成熟和独立的声音,这怎么会是为时代发声,这不过是一次一次又一次地盲从。我们说为时代发声,绝不仅仅只是那些对伟大的歌颂,对成功的铭记,对不朽的惦念。其中恐怕还得有一些人,他不是那么讨巧的,要指着你的鼻子,包括我自己,告诉大家说,我们都病了。这个时代让我们蜷缩在这种碎片化的尘埃当中,我们都病

16、了,我们必须要重新捡拾起阅读的习惯,我们必须要重新恢复起那种求学的兴致,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真正成熟健朗,最后精神成人。慢一点,静一点,定一点,给不是手机,而是自己的心一点时间,我真的不知道,在这个如此炫耀的时代,真的还有别的时代声音比这个忠告更重要吗?(熊浩) 为新时代发声 思辨我今天,想为辩论说几句话。第一,辩论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叫拓展你的新知。在2016年,国际大专辩论赛,香港大学对战人民大学,他们初赛当中的这个题目有一些趣味,叫做法海是不是应该拆散许仙跟白娘子,港大的立场叫应该拆,法海应该拆散许仙跟白娘子,狠狠地拆。但是我们也能够知道,这个观念跟我们一般的传统文化并不契合,中国人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亲。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