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第四章节血液循环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112957 上传时间:2019-06-08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6.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第四章节血液循环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生理第四章节血液循环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生理第四章节血液循环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生理第四章节血液循环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生理第四章节血液循环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第四章节血液循环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第四章节血液循环幻灯片(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一)心动周期 定义: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正常安静:心率60100次/分 心律75次/分时,心动周期为0.8秒,(二)心脏泵血过程 心室收缩期 射血过程 1.等容收缩期 2.射血期 心室舒张期 充盈过程 1.等容舒张期 2.充盈期 3.心房收缩期,1.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 心室肌开始收缩 室内压 房内压 房室瓣关闭,但室内压仍然动脉压动脉 瓣关闭. 用时0.05s。此期室内压急剧升高。,(2)射血期 1)快速射血期: 心室肌继续收缩室内压动脉压 动脉瓣开放射血量占总射血量70, 用时0.

2、1s; 2)减慢射血期: 心室收缩末期心室收缩力小 射血速度,射血量占总量30%, 用时0.15s,2.心室舒张期 (1)等容舒张期: 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 房内压房室瓣关。 用时0.06s0.08s。此期室内压急剧下降。,(2)心室充盈期 1)快速充盈期:心室进一步舒张 室内压 房内压房室瓣开放 血液快速入室(心室的抽吸作用)。 充盈量占总量2/3,用时0.11s。 2)减慢充盈期: 房-室压力梯度减小充盈慢。 用时0.22s。 3)房缩期 :心房收缩, 充盈心室占总量1/3,用时0.1S,二、心泵功能的评定 (一)心输(排)出量 1.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所射出的血量。 (搏出量)

3、 6080 ml,左、右室相等。,2.每分输出量 1)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安静: 每分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56L/min,(四)心泵功能贮备(心力贮备):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增加 而增加的能力。 运动:25-30L/分,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一)搏出量的调节 1.前负荷: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前负荷大 ,静脉回心血量多,心肌自身调节, 搏出量心输出量 2.后负荷: 指动脉血压 当大动脉BP 射血阻力大搏出量 心输出量 ; 而BP,搏出量心输出量 ; 则有利于心室射血,3.心肌收缩力 加强搏出量心输出量 减弱搏出量 心输出量 (二)心率的调节: 一定范围内,

4、心率60180次/分 心率心输出量 心率过快180次/分舒张期明显变短 充盈量搏出量心输出量 心率过慢40次/分舒张期过长因充盈量已达极限,不能再增加充盈量心输出量,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心肌生理特性: 兴奋性 自律性 传导性 收缩性,一、心肌细胞分类 分:工作细胞: 心室肌细胞 心房肌细胞 特点: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自律细胞: 窦房结P细胞 房室结 房室束 浦肯野细胞 特点: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及其形成机制 心脏各部位不同类型的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心脏各部分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房室束,(一)工作细胞 的跨膜电位 及其形成机制 (心室肌),iNa+,

5、iCa2+,iK1,iK1,iK,ito,1.静息电位 :90mV 主要是K外流。 2.动作电位 :分5个期 (1) 去极化过程: 0期: 静息电位-90mV. 阈电位-70mV, 膜内电位9030mV左右, Na+内流。,(2) 复极化过程: 1期:由+300mV左右,K+外流 2期(平台期):稳定于0mV, Ca2+内流和K+ 外流,处于平衡。,3期:0mV-90mV, Ca2+通道关闭,K+外流。 4期(静息期):电位稳定于-90mV 。 Na+-K+交换; Ca2+-Na+交换:,(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1.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及离子基础,If的离子电导,IK的离子电导,3

6、期末达最大复极电位后,4期电位不稳定,存在自动去极化,-90mV,If递增,IK递减,浦肯野细胞:属快反应自律细胞, AP波形及0、1、2、3期离子基础 与心室肌细胞相似。 4期自动去极化慢。 当自动去极至阈电位(-70mV)时 爆发新的AP。 一个起搏电流。,心室肌细胞(A)和窦房结细胞(B)跨膜电位比较,-70mV,-70mV,阈电位,2.窦房结P细胞的动作电位 跨膜电位特点如下: 最大复极电位(-70mV)和阈电位(-40mV); Na+内流 0期去极化幅度小(0mV),速率慢, Ca2+内流 无复极1期和2期;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0.1V/s); 两个起搏电流。,窦房结细胞AP的离子

7、基础,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及起搏电位的离子机制,IK复极初期激活, IK通道时间依从性失活引起K+ 外流进行性衰减;4期前半部分还有If激活,后 半部分Ica-T激活,Ca2+内流;自动去极化到阈电 位Ica-L激活,形成AP上升支,0,3,4,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生理特性: 兴奋性 自律性 传导性 收缩性 (一)兴奋性: 1.心室肌兴奋时的周期性变化,有效,相 对,超 常,AP,收缩,绝对,局部,(1)有效不应期: 膜内电位从-70mv +30mv -60mv 兴奋性=0 (2)相对不应期: 从-60mV-80mV, 0正常 (4)静息期:膜内电位恢复-90mV 兴奋性=正常,兴奋性的周

8、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 有效不应期 长,延续到舒 张期开始后,2.期前收缩: 在心肌有效不应期后,受到人工 或病理刺激,心肌会产生一次提 前的兴奋和收缩。-早搏 3.代偿间歇: 在期前收缩之后有一个较长 舒张期。,(二)自律性: 心肌细胞无外来刺激自动产生 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自动节律性。 (只有自律细胞才有自律性。) 衡量自律性的指标:频率 频率:每分钟心肌自动兴奋的次数(心率),1.心脏的起搏点 自律性的高低: 窦房结约为100次/分 房室交界约为50次/分 房室束约为40次/分 浦肯野纤维约为25次/分,窦房结为正常起搏点。 窦房结控制心搏的节律称窦性心律。 其他自律组织

9、为潜在起搏点。 病理情况下, 由其他自律组织控制心搏的节律 称异位心律 。(结性心律),(三)心肌的传导性: 1.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途径: 左、右心房肌(0.4m/s) 优势传导路 房室交界房室束 浦肯野纤维(4m/s) 心室肌(1m/s)。,窦房结,2.心脏内兴奋传导途径的特点,房室束,房室交界,二快一慢: 心房快 房室交界慢 心室快 房室交界速度最慢称房室延搁 房室延搁意义: 可避免房室收缩出现重叠; 但容易产生传导阻滞。,兴奋从窦房结开始传导到心脏各处所需的时间(s),四、心肌收缩性: 特点: 1.依赖于细胞外液Ca2+: 2.同步收缩电突触:闰盘结构 3.不发生强直收缩:有效不应期长,(

10、三)心音,心音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 心室收缩期开始 心室舒张期开始 房室瓣关闭; 动脉瓣关闭; 特点 音调低、 音调高、 持续时间 长 短,四、体表心电图(ECG) 1.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08.11s 0.25mV,.12.20s,.05.25s,0.10.8mV,.06.10s,2.心肌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心房AP,心室AP,P波: 心房去极化; QRS波: 心室去极化; T波: 心室复极化; PR间期:正常用时0.12S0.20S QT间期:正常用时0.36S0.44S ST段:应与基线平齐。 心电图记录的整个心脏的生物电变化。,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解剖特点 1

11、.弹性贮器血管:主动脉、大动脉 2.分配血管: 中动脉 (中A),3.阻力血管 : 小动脉和微动脉 4.交换血管: 指真毛细血管 5.容量血管: 即静脉血管,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1.定义: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单位:Pa(牛顿/米2,N/m2); mmHg 1mmHg =133Pa =0.133kPa,(二).动脉血压的形成: 血管内足够的血液充盈 前提 心脏射血 -心室收缩 外周阻力 -阻力血管 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回缩 心室舒张,(三).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1)收缩压: 心室收缩动脉血压升高达最高值。 100120mmHg (13.316.0kPa) 2)舒张压: 心

12、室舒张动脉血压降低达最低值。 6080mmHg ( 810.6kPa),3)脉压 =收缩压舒张压 3040mmHg (4.05.3kPa),(四).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搏出量: 搏出量动脉血压升高 收缩压升高明显 收缩压高低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多少。 心率: 心率快,动脉血压升高 舒张期短舒张压升高明显, 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 舒张压为主 舒张压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 A硬化,顺应性小使收缩压过高, 舒张压过低,脉压加大 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的比例: 循环血量少,动脉血压,(二)动脉脉搏: 每一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压力 发生周期性变化,引起动脉管壁 产生的波动。 在体表可触

13、及,如桡动脉脉搏。,三、静脉血压和静脉回流 (一)静脉血压:血液对静脉壁的侧压力。 中心静脉压 : 右心房或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正常值4-12 cmH2O (0.41.2kPa) 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回心血量 之间的关系。是观察心血管功能状态, 控制输液量和速度的重要指标。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2.影响静脉血回流因素: 心肌收缩力 体位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呼吸运动,四、微循环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 的血液循环。 (一)微循环的组成及功能,1.微循环的组成: 微动脉 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 通血毛细血管 动-静脉吻合支 微静脉,捷,通血毛细血管,.,.,.

14、,2.微循环三个通路: (1)迂回通路 多 功能:物质交换 (2)直捷通路 少 功能:部分血迅速回心,维持循 环血量,(3)动静脉短路 功能:调节体温,(三)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1.扩散 2.滤过和重吸收 3.吞饮,五、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生成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A端EFP=(30+15)-(25+10)=10mmHg(滤过) V端EFP=(12+15)-(25+10)=-8mmHg(重吸收),(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毛细血管血压 Cap压(如静脉回流受阻)组织液水肿 2.血浆胶体渗透压 胶渗压(如肝功受损低蛋白)组织液水肿 3.淋巴回流 淋巴回流受阻(如淋巴管炎)组织液积聚水肿 4.毛细血管通透性 毛细血管通透性(如过敏)组织液水肿,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