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社会学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107449 上传时间:2019-06-08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3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社会学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班级社会学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班级社会学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班级社会学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班级社会学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班级社会学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社会学幻灯片(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习提问,一、学校组织的性质是什么?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一、学校组织的性质是什么? 根据美国组织社会学家艾兹奥尼提出“社会组织性质分析理论”,组织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学校对师生不是强制性组织; 学校对教师是功利性组织,对学生不是功利性组织; 学校对师生是规范性组织。,学校组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1、异质结构 学校是师生的结合体,教师与学生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背,在学校组织中互为异质成员。 2、多权威结构 每位教师对学生都是制度权威。同时,教师在课堂是实际权威,不受本人在学校地位的影响,也不会被其他教师取代。 有多少教师就有多少权威,于是学校里有许多权威

2、,形成多权威结构。,3、多层次结构 学校对教师的控制:校长-教务处-学科组-教师;校长-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学校的组织结构形成了多层次。,班级的社会学分析,本章重难点以及学习要求,重点: 班级组织的特性、结构、互动规律 难点: 班级组织的特性、教师与学生互动 了解: 班级组织的水平知识,第一部分 班级组织的特性,对班级的观点: 沃勒把班级看作特殊的社会群体(群体:是具有共同的目标和一定组织结构,在心理上相互影响,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的人群集合体。) 前苏联马卡连柯把班级看作集体(共同价值观、活动目的、任务且具有凝聚力的高度组织起来的群体才是集体。集体是群体的高级形式,并非任何群体都称为集体。)

3、 帕森斯把班级看作特殊的社会系统。 吴康宁把班级看作是组织。,班级是组织的原因,班级成员:班级属于学生组织,教师不是其成员; 班级目标:教师的努力与学生的努力没有共同的指向。学生指向自己,是自我实现;教师则是他人,对他人的改造; 班级机构:班委会、团支部、小组等,教师没有相应位置,而是超越班级机构之上; 班级规范:班级规范所约束的都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班级的特性:自功能性、半自治性,一、自功能性 “他功能性组织”生存目标是指向组织外部而不是内部成员。 1、含义:班级组织的目标是指向内部成员的发展,首要功能是与其成员自身发展密切相关,没有这个功能,班级组织就失去存在的意义。班级是“自功能性组织

4、”。 班级由学生组成,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社会化的知识,为社会化生活做准备。班级组织首要的功能是为学生自身服务。,2、具体内容(406) 1)社会化功能 班级是促进学生实现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单位。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在班级德育、教学过程、交往、人际关系中,以班级的组织目标为导向,借助课程、集体规范、班级文化等载体,让儿童从自然有机体转化为社会成员。 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获得生活基本技能; 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 培养社会角色。,2)选择功能 选择功能:通过班级奠定社会与学生在社会地位和职业方面的相互选择。 班级注重为儿童的多元价值观、多重社会角色、不

5、同职业结构等方面提供选择条件。在班级的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中,要为儿童提供适应于不同兴趣、爱好、才能和职业倾向的选修课、课外活动、实践活动等。 社会化功能在生活目标、规范和角色期望等方面注重同一性,而选择功能注重质的差异性。,3)个性化功能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水平等规律,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完成经验内化,形成儿童的个性。 方法: 对儿童进行系统全面研究; 在班级组织目标建设中,为每个孩子设计和拟订个性图景和性格发展途径; 在班级学习、交往、公益活动、游戏、社会生活、集体自治等活动中发展孩子个性; 指导儿童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4)保护功能 主要指生理照顾和生活服务方面。 当代班

6、级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偏向是把教养等同于知识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儿童的身体保健、心理保健、生活服务。 做法: 关注身心发展; 减轻学生负担;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改善劳动、游戏和自由发展的环境。,二、半自治性 1、半自治性常识 半自治性:是指作为非成人组织的班级,不能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管理,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借助于外部力量。 班级组织的成员是学生,学生是社会未成熟者,是非成人组织,决定组织是“半自治性”。,学生的非成人属性 自主意识:没有发展充分,导致班级组织的运行趋向于半自治; 组织调控技能:处理事情不成熟,导致班级组织的运行滞限于半自治; 相对地位:是未成年人,导致班级组织的运行被控于半自治。

7、,2、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职能(416) 1)教师是班级建设的设计师。 教育学范畴内,教师的职能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塑造个性,归结为灵魂工程师。 在教育社会学意义上,教师是儿童社会化的设计师,是一个社会工作者。 提出理想班级模式,包括班级建设目标、实现途径、方法与程序; 分析班级群体发展规律; 班级与集体的差距; ,2)班级组织的领导人。 教师的领导风格 领导作风:权威的、民主的、自由的; 领导方式:教学为中心,集体为中心; 3)教师是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分析、研究、加强、调整班级人际关系。,第二部分班级组织的结构,一、正式结构 1、正式结构:通常指组织中的工具性角色的结构。 工具性角色:为完

8、成班级工作而服务的角色。 班干部、小组长、一般成员,2、社会学意义 形成制度地位差异观念以及权威服从观念。 家庭:形成异辈间差异观念以及相应权威服从观念; 同辈群体:非制度权威服从观念。 学生步入社会后,难适应成人工作组织中的制度地位差异以及权威服从的观念。 长期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普遍具有较强的成功感,强调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具有较强的要求别人服从自己的权威意志;无班级干部经历的学生则相去甚远。,二、非正式结构 1、非正式结构知识(回忆) 正式群体:按照一定规则由行政命令成立的群体。 正式结构:外部力量从制度上预先规定的。 非正式群体: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群体。它没有法定的地位,没

9、有明文规定的目的和任务,是以成员的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形成的群体,成员间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非正式结构:班级成员在日常中自然形成的。,同辈群体的特征(回忆) 群体规模小,能量大。每个成员能发挥聪明才智,取得难以估量的效果。 交往频繁,凝聚力强。成员以感情为纽带,心理契约为行为准则,情投意合,感情融洽,行为协调,信息沟通渠道畅通无阻。凝聚力和归属感强,不允许外力干涉,有强烈的派他性。 角色相同,权利平等。权利、义务、地位、作用是相同的,彼此平等,无法定的领导人,核心人物自然涌现,而且自然更替。 行动一致,作用有二重性。非正式群体一般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群体目标,大家齐心协力,彼此互相鼓动,力求

10、行动一致。如果目标、规范和学校、班级的一致,作用是积极的,否则是消极的。,2、非正式结构中关系(社会学意义) 类型(单向角度研究) 单向选择 单向拒绝 相互选择 相互拒绝 无选择无拒绝,学生分类: 第一类:受欢迎BC 第二类:受争议A 第三类:受孤立DG 第四类:受忽视EFH 第五类:受遗忘I,第一类:受欢迎:班级首领,是社会范型,主导班级气氛。(容易形成爱发号施令,禁不起批评,过分关心自己的核心地位,容易形成利己主义。 ) 第二类:受争议:地位特殊,界于欢迎和孤立间。(要注意发现合理性),第三类:受孤立,代表与班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相悖。干扰班级气氛。(多关心帮助) 第四类:受忽视,支持受欢迎

11、者。(是班级的骨干力量) 第五类:受遗忘,对其他成员无任何影响,是班级局外人。,工作点,受孤立者没有知心朋友,向往集体生活。有的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别人;有的不满自己处境而厌学、逃学,表现出反社会。 忽视、被遗忘的学生是班级主力。容易发展成为受欢迎的人。 班级工作应该提醒受欢迎的,引导受争议的,关心受孤立、被遗忘的学生,依靠被忽视学生。,第三部分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一、师生互动 针对教学, 教师要具体了解和分析校内外环境中的各种社会信息、教材资料信息、学生的思想情况、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等各种信息; 要挑选出有利信息,还要将消极信息转化为积极信息,要把信息的自发影响转化为有目的影响; 监测信息反馈。

12、,1、英国 “布莱克莱吉”的设计模式,第一过程:教师对互动情景的界定。 教师的一般观念、对学生的认识、期待是决定因素。教师在此基础上选择互动行为、建构互动系统,控制学生的行为。 第二过程:学生对互动情景的界定。 学生的一般观念、学生对教师的认识、期待是决定因素。学生根据界定选择活动行为、形成自己认可的互动系统。 两个过程可能和谐、可能冲突、可能部分重合。,2、师生互动的结果 教师对学生期待的稳定性,导致师生互动对班级组织成员的分化;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导致教师在互动中的特定的言行特征。,3、师生互动知识(班级人际沟通) 内容:不仅传递知识性信息,而且交流思想、观点、态度、评价和情感。 媒介:主

13、要依靠人的自然手段进行,如语言、表情、手势、姿态。 影响:社会心理因素(特别是双方信息交流的目的和动机)对人际沟通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直接影响班级成员的态度、情感和行为。,提醒,重视正式信息交通(课堂教学、文体活动、课外活动) 重视非正式信息交通(师生闲谈、私人交往),二、学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常常带有强制性; 学生互动具有可选择性,多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至少在互动双方中有一方进行了自主选择。,1、非正式结构中学生互动(自由活动) 学生选择互动对象通常有两个参照系,一是相似性,一是互补性。 相似性:性别、家庭背景、性格、能力、成绩、态度、兴趣、价值取向等方面相似。 互补性:选择具有自己所缺特

14、征的其他学生作为互动对象。 具体以哪个参照系,依据互动内容领域、学生本人情况,甚至师生关系。,2、正式结构学生互动(教学安排) 全班活动方式(学生无相互间交往) 小组学习活动,小组活动过程,基本环节: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组际交流 集体性评价,独立思考: 建构对学习主题的认知、学习内容的见解; 使学生产生对集体性学习活动的内心需要。,小组讨论: 组内交流,提供更多参与机会,通过组内启发,将个人独立思考结果调整、转化为集体思想; 组内竞争,创造更多自我表现机会;培养同学的参与、尊重、学习、合作、表现意识,锻炼表达、理解、评价、综合、协调等能力; 组内帮助,纠正教师不能一一纠正的错误。,组际交流:

15、 组际交流,提供更多代表集体机会。通过组际启发,将小组结果调整、转化为班级思想; 组际竞争,促进小组讨论;培养同学的集体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意识、大集体意识; 组际帮助,纠正小组的全局错误。,集体性评价: 培养集体荣誉意识; 锻炼学生对于评价的心理承受能力; 强化集体竞争意识; 增强自己努力学习、帮助他人的责任感。,全班活动与小组活动,全班活动:信息几乎全部来自教师,信息内容和方法由教师规定,学生难表达自己观点,教师难对学生反馈信息监督和控制。 小组活动: 学习方面: 小组活动能发挥更大教育潜能。学生讨论、发表观点,能更加掌握信息、内化知识,让学习变为主动。师生建立双向交流。 调查:学生到黑板回

16、答问题,其余学生大约有2/3不能集中注意力教师讲解时,学生听讲的注意力全班作业时的注意力。小组讨论分心的占2.1%。,交往方面:教会了儿童进行人际交往。在小组内要接受团体的要求和规范,学会服从团体任务和领导要求,小组内被抛弃人很少,成员关系得到改善。 而善于交往的人特征:具有领导意图;和善少攻击;理解承认他人贡献、人的差异;不强求别人适合自己规范标准。,第四部分 班级组织的水平,一水平区分 两种标准 中性标准(不考虑意识形态):单纯以班级组织的结构化程度来区分。 双重标准(带价值标准、有意识形态)以结构化程度与班级组织的社会价值两者来区分。,1、中性标准研究,日本的广田君美是把班级组织的水平由低高,分五个时期: 孤立探索期:探索与其他同学关系,很少形成新关系。 横向分化期:互相知晓,相互联系渐渐稳定,开始以个人为中心扩大并分化自己在班级的横向人际关系。,纵向分化期:班级成员开始分化为优势者与服从者,学生此前通过教师才得以满足的要求,现在开始通过优势同学得以满足。 小群体形成期:开始出现小群体,由对教师的依存开始转向小群体。 群体统合期:不同小群体间开始相互交流,继而成为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