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丹渠首闸2017版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094148 上传时间:2019-06-08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3.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引丹渠首闸2017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引丹渠首闸2017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引丹渠首闸2017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引丹渠首闸2017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引丹渠首闸2017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引丹渠首闸2017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丹渠首闸2017版(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引丹渠首闸,邓州的骄傲 作者:刘成培 2017年9月10日版引丹渠首闸(上面清晰地写着八个字“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引丹渠首闸工 程 简 介:引丹渠首闸,原名引汉渠首闸(丹江属于长江支流汉江的支流),始建于1972年,原为南阳引丹灌区取(进)水口渠首闸,为灌区受益区效益范围内农业灌溉服务,随着南水北调开工被提上议程,被确定为丹江口副坝、南水北调中线渠首。2013年2月19日18时被爆破,退出历史舞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期间一直由南阳引丹灌区管理局(简称引丹局)下属部门陶岔管理处负责引丹渠首闸及清泉沟泵站、库区引渠、引丹总干渠的管理、运行和维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以后,丹江口大坝加高,丹江口

2、水库蓄水量增长,引水渠实现自流灌溉,老渠首闸坝顶162米的高程已不能满足调水需求,引丹渠首闸被成功爆破,重新修建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代替引丹渠首闸发挥效益,自此,南阳引丹灌区管理局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国家移交了4.4公里库区引渠、渠首及4公里引丹总干渠管理权。 原渠首纪念碑中 文 名:引丹渠首闸别 名:引汉渠首闸、南水北调中线“水龙头”、南水北调中线渠首、丹江口副坝、被中外水利专家誉为“天下第一渠首”管理机构:南阳引丹灌区陶岔管理处修建日期:1972年7月1日 爆破日期:2013年2月19日18时地理位置: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村水 源:丹江口水库引丹渠首闸上挂有职能部门的牌子渠首闸的大门发

3、展历程: 1969年,元月,邓县县革委成立“河南省邓县引丹灌溉工程指挥部”,办公机关设在陶岔小学 同年,1月26日,指挥部全体干部、民工在陶岔石盘岗举行开工典礼誓师大会 1969年元月引丹工程开工 1970年,引丹工程不但邓州有人参加,还动员了南阳、新野、唐河、社旗、方城、镇平六县也来参加,队伍扩大至十万人。当时邓州市各乡镇公社青壮年几乎都参加过引丹工程建设,相继十万人汇聚于此用最原始的人力开挖引丹灌区 1974年,引丹工程基本完成,各路民工相继撤离。(引丹工程建设期间,有141人为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880多人因公负伤或成伤残) 1974年引丹灌区建成通水 同时,南阳专员公署在邓县成立南阳

4、地区引丹工程管理局(简称地管局),由相关水利专家和参加工程建设的一批技术骨干、优秀模范被引丹局从数万民工中选拨出来,加上引丹总干渠沿渠五个大队的支书,组成了近百人的管理队伍,管理引丹灌区上游引丹工程,协调邓县、淅川、新野三县用水问题。 1998年南阳地区引丹工程管理局与邓州市刁河灌区管理局(简称刁灌局)合局,更名为南阳引丹灌区管理局(副处级,简称引丹局),引丹渠首闸由南阳引丹灌区陶岔管理处(正科级)管理 2002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专程到引丹渠首视察工作 2004年6月10日,时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率中线工程考察组在当时河南省水利厅长张海钦等陪同下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

5、渠首 2006年5月25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调研 2006年10月20日,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考察中线水源-陶岔枢纽 2008年水利部部长陈雷视察陶岔引丹渠首闸,并站在渠首闸上与引丹局陶岔管理处基层工作人员,亲切交流半个钟头左右 2009年12月28日,中线渠首枢纽工程在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开工建设(在引丹渠首闸下游80米处新修建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同时,为保障南水北调工程顺利施工,在中线工程施工的2008年、2010年的冬春季节,邓州市长期无有效降雨,小麦受到严重干旱危害,为了顾全大局,灌区一直未能开闸放水,造成灌区农业直接经济损失三亿多元。2013年引丹灌

6、区受益面积大旱,引丹灌区管理局克服了陶岔渠首枢纽施工、上游南水北调总干渠建设期、协调开闸放水部门较多等诸多的不利影响,趁着丹江口水库满足灌溉水位有利条件,排除万难灌区领导多方辛苦奔波经过河南省、南阳市防办协调,得到国调办等部门理解,最终引丹渠首闸顺利的调水灌溉,为灌区受益庄稼引来了丹江水,及时解决了灌区干旱燃眉之急!在新老渠首交替,渠首枢纽建设期间,为全力配合支持渠首工程顺利施工,南阳引丹陶岔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科学合理进行引丹渠首闸运行、管理与日常维护,把好老闸门一系列相关日常管理工作,为渠首枢纽建设营造了一个好的安全良好施工环境,让引丹渠首闸站好最后一班岗。) 2010年8月17日,国务院南水

7、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鄂竟平视察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 201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考察 2011年2月19日,时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建设管理司巡视员兼副司长王松春一行察看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建设情况 2011年9月23日,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率北京市党政代表团到豫、鄂两省中线水源地察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点工程的进展建设情况。当考察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时,有感而发现场即兴赋一首打油诗,此诗表达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北京人民对河南人民的感念赞美之情 2012年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南水北调

8、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回良玉考察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并称赞南水北调水源“很甘甜”。 2013年1月9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工地,伴随着挖掘机巨大的轰鸣声,渠首老闸右岸的土石坝基正被一点点地“蚕食”拆除 2013年2月19日18时,南水北调中线渠首老闸被爆破拆除,引丹局向国家移交了4.4公里库区引渠、渠首及4公里引丹总干渠的管理为了弥补邓州人民和引丹局对南水北调渠首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与无私奉献:、1、国家南水北调办在中线工程渠首对南阳引丹灌区影响补偿资金8000万元(国调办投计200991号) ,邓州市人民政府用这笔资金续建张沟水库工程(引丹江水源充库)。通过供水管道,在南环水厂加工后,目前邓州

9、市区部分居民已经饮用到味美甘甜丹江水,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2、中线每年无偿分配南阳引丹灌区6亿立方米丹江水自由调配使用;3、引丹局2013年11月份升格为正处级灌区水行政管理部门。 引丹渠首闸航拍图2002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专程到引丹渠首视察工作 2004年6月10日,时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率中线工程考察组在当时河南省水利厅长张海钦等陪同下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图中为南阳引丹灌区陶岔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为到场众位领导讲解引丹渠首闸的修建历史及渠首相关情况)2006年5月25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调研 2006年9月南水北调文物保护考察

10、采访团莅临河南省南阳引丹灌区渠首-陶岔 2008年水利部长陈雷在相关领导的陪同下视察陶岔渠首闸 2011年9月23日,刘淇率北京市党政代表团在河南相关领导陪同一起到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时,有感而发现场即兴赋一首打油诗,此诗表达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北京人民对河南、南阳及渠首人民的感念赞美之情。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回良玉2012年9月在河南省相关领导陪同下考察南水北调渠首新旧渠首交替,陶岔新渠首枢纽施工建设图片人文地理:世界上最大的自流引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 “引丹渠首闸”坐落于美丽的陶岔村,位于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东岸,地处汤山、禹山、

11、杏山三山之间。陶岔村原名陶家岔,隶属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原归邓州管辖,为弥补淅川县淹没库区损失,70年代划拨九重、香花、厚坡归属淅川)。地处豫鄂交界地带,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闸位于陶岔村,所以被水利专家誉为天下第一渠首。这里濒临丹江口水库,在丹江口水库建成之前,陶岔所在地原是一条长狭谷,位于汤山、禹山、杏山三山之间。在这条峡谷里,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陶岔村。陶岔村不大,只有700多人口(工程建设开工相继移民)。但是,陶岔背靠禹山,面向汤山。曾有汤山温泉汇成的小溪,缓缓从村前经过,流向丹江。如今陶岔渠首到陶岔村分布有两公里宽生态林景色怡人。陶岔渠首工程所在处不仅有秀美的自

12、然风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更使人流连忘返。渠北汤山之上的成汤寺、云迹寺古迹斑驳;渠南禹山之巅的夏王宫香火不断;秦楚大战、宋金大战的古战场隐约可闻金戈铁马之喧嚣;朱廉山上楚长城、练马场、藏兵洞让人顿生探奇思古之幽情。寇准、范仲淹等历代名臣墨客诗人曾在此留下壮丽诗篇,今日读来,仍觉荡气回肠。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完成,这里日益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五湖四海各地专家、学者、游客、宾朋相继接踵而来,或调查研究,或观光旅游,或抒发感触,虽然目的不一,但渠首美丽的地理风光、浓厚的人文景观底蕴给来到这里的人们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前期准备: 丹江口大坝主体工程于1967年建成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

13、要求尽快建设引水总干渠和渠首闸门,并委托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豫鄂两省唐白河灌区内的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进行渠首及总干渠南阳段选点选线的勘查工作,此后,由河南省水利厅3人、南阳地区水利局1人和邓县2名水利负责人组成的6人小组于1967年6月至7月开展勘查工作,并于7月底形成查勘纪要,最终确定陶岔为取水口,决定修建库区引渠、渠首及引丹总干渠。邓县革命委员会于1968年12月开始做施工准备,分别修建从九重乡和彭桥乡到陶岔村的两条公路,开展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和场地平整)工作,并在工地搭建工棚为工程建设前期准备。开工建设: 开工典礼于1969年1月26日在当时的邓县九重乡(由于库区移民,原河南邓

14、县同意将境内的九重等重镇划归淅川,即今淅川县九重镇,当时九重乡属邓县管辖)陶岔村石盘岗举行,先后共动员南阳地区10万余人参与工程建设,历时5年零8个月,1974年8月,深49米、底部宽150米、上部宽500余米、总长度达10余公里的引丹总干渠完工,高6.7米、宽100余米、高140米的渠首水闸落成,共挖出土方、石块及混凝土浇筑方6700万立方米。若将整个工程的土石量砌成宽、高各1米的小坝,可沿赤道绕地球转1周半。引丹渠首闸鸟巢图引丹渠首闸附近的雪景建设背景: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市举行的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打开通天河、白龙江与洮河,借长江济黄(黄河),丹江口引汉(汉水)济

15、黄,引黄济卫(卫河),同北京连起来”,会议决定修建丹江口大坝。同年,周恩来批文:“远景南水北调,中期引汉济黄、济淮(淮河),引丹灌溉至(邓州)刁河以南”,在这样的背景下,陶岔渠首的建设被提上议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最早提出者是毛泽东主席。1952年,毛主席视察长江,对水利专家林一山同志说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有可能,借一点过来也是可以的。”毛主席的这番话,简言之就是“南水北调”。林一山认为有可能,并提出从丹江调水可能性最大,也是最理想的引水线路。1969年元月,南阳地区以“远景南水北调,近期引丹灌溉”为蓝图,动用7县10多万群众,在施工条件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人工开挖引丹工程,展开了陶岔大会战。河南南阳邓县(今邓州市)人民响应国家号召,开启了史诗般的“引丹工程”,举全县之力,投入一亿多资金,先后10万民众肩扛手挖,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历时8年,建成了引丹工程付出了141人死亡、2880人伤残的巨大代价,赶在丹江水库蓄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