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工程管理思想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084826 上传时间:2019-06-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工程管理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工程管理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工程管理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工程管理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工程管理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工程管理思想(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工程管理思想浅析【摘要】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建筑渊源的文明古国,而流传下来的不同时代的优秀古建筑是对它所处时代的文化、宗教、生活的一面镜子,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纵览从古至今的古建发现,中国古代建筑存在着一 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发展规律 ,对于工程建设也有相对成熟的管理思想,从这个思想中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这就是研究大型古代建设工程管理思想的作用之一。【关键词】项目管理;文化;古代建筑; 1 项目管理背景 1.1管理机构 早在商朝就有管理工奴的“工”官。周王朝和诸侯设有掌管营造的司空。中记载了有关建筑工程的官职,如封人(主管建造城邑)、遗人(主管规

2、划道路、市场、旅舍)、遂人(主管井田水渠和道路建设)、司险(主管道路工程)、囿人(主管苑囿)、冢人(主管陵墓工程)、量人(主管都城和城邑规划和军营建设)、土方氏(主管测量)等。中有攻木之工七种,其中“匠人”主管测量,都城规划,礼制建筑设计,仓库、道路、井田沟渠等工程。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已掌握了全部重要建筑工程。隋朝开始设工部,主管制定有关建筑工程的法令规范,实际管理工程的是将作大监。唐朝设将作监,监下设四署,分管木工、土工、舟车工和砖石材料。宋朝将作监规模更大,下属五案、二十七所、十场库。元朝管理工程的官府名目繁多,有将作院、缮工司、修内司、祗应司等。明朝工部设营缮所,内府又有营造司,另有

3、总理工程处,仅内府营造司即掌握土作、木作、石作等十作及十多处材料场库。清朝继承明制,工部主管全国性工程,制定工程法规;内务府设营造司,主管帝王宫殿、园林的建设。 1.2工匠 供应官府役使的工匠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籍”的“匠户”,主要是技术工人,按时赴役或常驻官府供役;第二类是按役法(庸法)摊派的丁役,主要充当力工;第三类是刑徒、刑卒或奴隶。在需要更多的劳力时(如修筑长城),还要调用军役,如汉的军匠,宋的厢军,明的班军。唐代开始有一部分匠师可以自由受雇或承包官府工程,宋至明代逐渐增多。但他们大多还是在“籍”的匠户,必须听命于官府。从明中叶起,工匠可以缴纳“匠班银”代替劳役,工匠的劳动比较自由一

4、些。清代宫府营造业逐渐由私人经营的木厂(即营造厂)所代替。 1.3管理方式官府对设计施工有严格规定。至迟在唐代已规定标准工时定额(中功),并规定按增减10%的季节工时定额(长功、短功)一直延续到清代。朝廷颁布一类的法令,规定各类建筑的规模和形式。又经常颁发建筑工料定额和设计规范,如宋,清工部及其他专项工程“则例”。这些管理制度保证了建筑的质量和施工速度,并取得了规划设计的整体效果,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精巧细致,风格和谐统一,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技术发展。 2 项目管理分析 2.1 模式分析最早的这些工匠是没有组织的,而且是以服役的形式来建造建筑。遇到大型的建筑工程,一般都是临时召集工匠,“工

5、兴则聚,工完则散”。从事建筑的匠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专业组织来承接建筑工程,叫:水木作。其中砌墙粉刷的泥工称为“水作”;建造木构架,做门窗的木工称“木作”。另外还有石工、竹工等。这种以师徒或家族、同乡为主体的施工组织者被称为“作头”。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水木作”出现在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记载作坊中有木工、泥工、雕锯工、石工、竹工等。水木作大多没有固定工匠,作头,即包工头承接到工程后,一方面包揽全部收入,一方面要临时召集原来走街穿巷,或者闲散在茶馆桥头的工匠。这些工匠包括不少工种,称为“点工”,做一工拿一工的钱。各工种工匠的费用都由水木作坊主“作头”分派给各工种的“档

6、手”,档手下面还有小包头。一个比较大的工程,可能需要不同工种的许多工匠。据记载,曾经于嘉庆三年(1797年)在上海城内建造规模宏大的小九华新寺的孙南来,在道光六年(1836年)又承接城隍庙戏台重建工程。只用半年时间,他就设计并指挥工匠们完成了装饰精致的戏台。上海有文字记载的建筑史上,孙南来是第一位有史可据的“作头”。 2.2 建造流程古代建筑一般沿袭的是木匠掌墨、开好间杆,石匠按棒杆尺寸铺筑基础,再由泥匠砌筑墙体的施工方法。宋朝苏轼的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夫富人之营宫室地,必先料其资材之丰约以制宫室之大小,然后择工之良者而用一人焉。必造之曰:吾将为屋若干,度用材几何?役夫几人?几日而成?土

7、、石、竹、苇,吾于何取之?其工之良者必告之曰:某所有木,某所有石,用财役夫若干。主人率以听焉。及期而成。既成而不失当,则规矩之先定也。”其大意是说,当有钱人想建造房子时,根据自己有的建筑材料的多少来决定房子的大小,然后再选一个技术好的工匠来,问他,我想造几间屋,需要用多少材料,多少人工,多少资金。土、石、竹、苇这些建筑材料哪里能弄到。工匠就回答说,哪里有木材,哪里有石材,需要人工,资金。然后主人听从这位工匠的话,房屋就按期完成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之良者”,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项目经理,他一个人肩负了设计、预算、施工组织等各种职能。而项目的运作,则往往因“项目经理”能力的不同,思路的不同,带

8、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如宋神宗时期的丁谓施工的典故:宋真宗在位时,皇宫曾起火。一夜之间,大片的宫室楼台殿阁亭榭变成了废墟。为了修复这些宫殿,宋真宗派当时的晋国公丁谓主持修缮工程。当时,要完成这项重大的建筑工程,面临着三个大问题:第一,需要把大量的废墟垃圾清理掉;第二,要运来大批木材和石料;第三,要运来大量新土。不论是运走垃圾还是运来建筑材料和新土,都涉及到大量的运输问题。如果安排不当,施工现场会杂乱无章,正常的交通和生活秩序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丁谓研究了工程之后,制订了这样的施工方案:首先,从施工现场向外挖了若干条大深沟,把挖出来的土作为施工需要的新土备用,于是就解决了新土问题。第二步,从城外把汴水

9、引入所挖的大沟中,于是就可以利用木排及船只运送木材石料,解决了木材石料的运输问题。最后,等到材料运输任务完成之后,再把沟中的水排掉,把工地上的垃圾填入沟内,使沟重新变为平地。简单归纳起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挖沟(取土)引水入沟(水道运输)填沟(处理垃圾)。按照这个施工方案,不仅节约了许多时间和经费,而且使工地秩序井然,使城内的交通和生活秩序不受施工太大的影响,从而顺利完成工程。 2.3 设计 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通常综合采用绘制图样和制作模型的方法。中国建筑匠师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富立体感的图法(类似现代的“轴测图”)来指导施工。汉代之后,制定“建筑设计图样”和“说明文件”已经是大型建筑计划所不可

10、缺少的事情了。到了公元10世纪中期,建筑制图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到了明代,中国的建筑设计系统已相当完备,那时候的各种政府工程都由官方专门建筑设计机构“工部营缮所”负责设计策划。清代进一步设立了“算房”和“样房”两个部门,“算房”负责工料预算和估价,“样房”负责绘制设计草图和有比例的施工图,制作模型。当时的模型用硬纸制作,不仅表达了外形,还可以拆开来显示内部结构,直接为施工服务,称为“烫样”。最古的总平面图,是一九七七年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发现的战国时期中山国墓内的一幅陵园总图宫堂图(原称兆域图)。这幅图是在一块9648厘米的铜板上用金、银镶错而成,有墙垣、王陵、后陵的平面,并载有距离、尺度等

11、数字的说明。这幅两千年前的总平面图,是世界上罕见的宝贵资料。金代河南省登封的中岳庙图,把庙的规模、每幢建筑的位置、形象及院中的树木,都描绘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除绘有总平面图、方案图外,有构造复杂的工程的局部或细部图,如木构件的雕刻、彩画、瓦作、石作、钉交金工等,还绘有大样图。这类图样多是比例准确,线条清晰,常以墨线为主,辅以彩色。如遇彩画,则沥粉描金,画面非常清楚美观。对于一些重要或者构造复杂的建筑,还要作出木制模型,或硬纸模型(学名烫样),以验证设计图样的准确。清代一位才艺出众的匠人雷发达(16191693)和他的七代子孙曾先后掌管“样房”,200多年间皇室的大型工程如圆明园、清漪园、热河

12、行宫、昌陵、惠陵等等的规划设计都出自他们之手。雷氏家族的模型烫样,现在北京图书馆、故宫博物院还有不少样品。它是用硬纸板做成,外涂色彩,以区别材料质地。它的外壳(即屋顶)可以拿去,观看内部的布置和构造,表现十分清晰准确。并且按比例尺制作,尺度也很准确。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古代建筑的设计方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便于设计和施工的角度出发,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确立了古典的模数制。1091年成书的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总结了前代的建筑经验,把“材”作为造屋的标准,即木构架建筑的用“材”按尺寸分成大小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量屋用“材”。“材”一经选定,木构架部件的尺寸都整套地随之

13、而来。这套行之有效的建筑方法一直沿用到了清代。各种构件的尺寸一旦确定,就为预制化生产打下了基础。所有的木构件都采用预制的方法,不受房屋建筑工地面积的限制,迅速完成构件生产后,再运到现场安装。中国木构件梁柱很早就形成了“榫卯”的联结方式,可以说也是由装配式的施工方法引起的。在这一点上,按比例制作的建筑图和模型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4造价管理施工造价方面,很早就有了工料定额的管理制度。从技术角度看,木构架建筑的模数制,为材料的用量和各个工种的劳动定额提供了标准,可以很准确地估计出来,这样有助于对工程进行经济预算、核算和管理,有助于施工的顺利和高效。从管理角度看,宋代已经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指标,规

14、定了合理的计算原则。例如,工时以春秋二季为准,而夏冬白昼时间长短不同,工值各增减十分之一。又如,运输定额,按运距长短、河道的顺流逆流,各有不同。木件加工,根据木质软硬,确定数量指标。清代的“算房”,更是只专注于工料的预算和估价。其计算的依据是施工则例,相当于现在的施工定额,在例则中,不仅考虑一般工种所需工时和所耗材料定额,并对一些特殊工种规定了算例以及轻重例(规定物件标准尺寸及容量,以确定人力、畜力运输费用)。在中,萧云仙奉命监督筑城,足足住了三四年,工程才竣工。萧上报朝廷工部,工部核算:“萧来承办青枫城城工一案,该抚题销本内:砖、灰、工匠,共开销银一万九千三百六十两一钱二分一厘五毫。查该地木

15、草附近,烧造砖灰甚便,新集流民充当工役者甚多,不便听其任意浮开。应请核减银七千五百二十五两有零,在于该员名下着追。”萧无法,只有变卖家产才将核减的银两补上。 2.5质量管理古代的建筑,主要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发起的,质量管理的职责也是由官方来担任。由于官方的管理是一种强制性的绝对权力式的管理,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负责制作或施工的工匠就有性命之忧,故质量管理显得严格到苛刻的程度。如制灰,石灰膏与细黏土掺均匀,肉眼看不出白灰点来。铺平拍打后密实度可在达到永不渗水。给皇家施工,稍不合格遭杀身之祸。对于瓦的检测,先敲击听,一块一块地检验,然后再试水观察吸水情况。铺砌瓦不仅要放线,每丈铺砌块数都要严格控制。在

16、明朝,修筑城墙所用的每块砖上都有烤制人的姓名等信息,这就为出现质量问题后的追查提供了便利,可以说是最早的“质量负责制”和“实名制”。3结 论从以上论述来看,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与材料特性决定了其施工的特点与人员的组成,从而形成自己的工种建造模式。从较高层次来看,大型的建筑工程都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来主导的,建造过程中的管理职能就由政府部门来担当。而作为具体操作者的各中工匠,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形成自己的行业组织,一直到明清后才有带有商业性质的水木作的出现。作为建筑工程的统筹管理,大工程一般由官员来主持,如萧云仙;小工程则由有经验的工匠来负责,一般由大木作的工匠来统筹。其建造的一般流程是:木匠掌墨、开好间杆,石匠按棒杆尺寸铺筑基础,再由泥匠砌筑墙体的施工方法。建筑工程的设计,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也带有了强烈的中国传统艺术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