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084790 上传时间:2019-06-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体观念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基本特点 官窍:目、口、鼻、耳、舌 形体:皮、肉、筋、骨、脉 辨证论治 1)病、症、证 2)辨证论治 辨证 论治.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 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

2、、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的基本特征阳温热明亮兴奋上升向外运动无形阴寒凉黑暗抑制下降向内静止有形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 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 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阴阳的相互关系 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用阴阳相互促进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

3、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极”、“重” “甚”.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治疗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木曰曲直 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 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 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 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 水曰润下 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 引申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4、 土爰稼穑 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 引申义: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 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 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革土生金。引申义:沉降,收敛,肃杀。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取象比类法 推演络绎法五行相生概念: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助长的关系。次序:依次相生。五行相克概念: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的关系。次序:隔一相克。五行制化概念:指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以维持协调平衡的关系。 异常相生 母病及子:母行异常导致子行异常。 子病及母:子行异常导致母行异常。五行的异常生克 含义:过度克制。 相乘 成因: 某一行过强,使其对所

5、克一行克制太过。某一行过弱,使克其一行原本正常的制约相对过强。 异常相克 含义:反向克制。 相侮 成因: 某一行过强,对克其一行进行反向克制。某一行过弱,不仅不能制约所克一行,反而被其反向克制。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指导疾病治疗: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 气的概念:是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着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先天精气 (肾) 气的生成来源 2)水谷精气 (脾胃) 3)自然界清气 (肺) 气机: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 升 降 出 入气机调畅:人体的气运行通畅、升降出

6、入运动协调平衡的状态。气机失调: 气滞:气在某一局部发生阻滞。气化: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 气逆 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的升降出入失调 气陷 气上升不及。 气闭 气闭阻于内,不能外达。 气脱 气散脱于外,不能内守。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温煦作用、固摄作用、防御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 别称:又称真气、原气。“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 生成: 以先天精气为基础,依赖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培养。分布: 根于肾,通过三焦分布全身。 功能: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生殖。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活动。 别称:又称大气、上气。 宗气 生成:水谷精气+自然界清气。 分布:积于胸中 (上走息道,下注气街)

7、 气的分类 功能: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血气。 别称:营阴 营气 生成:水谷之精气 分布:行于脉中功能:营养作用, 化生血液 别称:卫阳 卫气 生成:水谷之悍气 分布:行于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功能: 抵御外邪,温养皮肤,调节腠理开合 血的概念:是运行脉管当中,具有滋润濡养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成分:营气津液 来源:水谷精气 相关脏腑: 肾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肾精肾精化血血 运行:推动或促进血液运行 1.血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1)上养头目 :头晕目眩、目涩 2)濡养皮肤 :面色淡白萎黄、口唇淡白 功能: 2.濡养脏腑组织 3)濡养指甲:指甲

8、苍白、质地改变 4)濡养筋脉:肢体麻木、抽筋 5)濡养头发:头发干枯、易于折断 6)充养冲任:月经量少、后期、闭经津液的概念: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来源:水谷精气 生成:相关脏腑:脾、胃、小肠、大肠 来源:水谷精气脾 脾主运化水液 胃 胃主受纳 肺 肺主通调水道 津液 代谢:相关脏腑: 肾 肾主水液 肝 肝主疏泄 三焦 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通道 小肠 小肠主液 大肠 大肠主津排泄:尿、汗、呼吸、粪便功能 :滋润濡养;充养血脉气和血: 1)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2)血为气之母: 血能养气,血

9、能载气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和津液 1)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 2)津能益气,津能载气 津液和血 生理上同源 均由水谷精微化生,津液、血液相互转化 病理上互损治疗:“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揭示了中医学研究内脏的主要方法以象测脏。脏腑:是人体一切内脏的总称。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腑的分类: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五脏与六腑互为表里;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10、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协调平衡,是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 概述: 别称:“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解剖形态:居于胸腔、膈上,形似倒垂的莲蕊 1.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濡养作用。生理功能 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三个必要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管完整通畅心主血脉正常与否的外象:面色 舌色 脉象 心胸部的感觉心 2.心主神志 神: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的含义: 广义:心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狭义: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藏神功能

11、正常与否的外象:精神 意识 思维 睡眠系统联系: 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概述:别称:“华盖”“娇脏”“相傅之官” 解剖形态:居于胸中,左右各一,与喉鼻相连 . 主气 含义: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肺的宣发肃降对全身气机发挥调节作用1.肺 病理表现: 少气、声低气怯、肢倦乏力以及气机失调。司呼吸 肺主呼吸含义: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呼出浊气,吸入清气,以保证机体内外气体交换 病理表现:呼吸不畅、咳嗽、气喘等肺 生理功能 2.肺主通调水道 含义:指肺气的宣发肃降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病理表现:水肿、小便不利等。3.肺朝百脉: 指全身血液通过血脉汇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起到助心行血的作用病理表现:心悸、胸闷、唇舌青紫4.肺主治节 :是对肺各种功能的高度概括。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