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067266 上传时间:2019-06-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内容摘要】追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处理学生回答的一种方式。问得好,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解除迷惑;问得不好,会导致学生陷入云里雾里,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故有效的追问,是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追问的角度,分别对正确答案的追“因”、错误答案的溯“源”、歧义答案的明“理”,拓展型答案的沟“通” 等几个方面,探究了课堂追问的有效性。【关键词】 课堂提问 追问 有效性 去年农村送教,我在执教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课堂上的一幕至今令我难忘:教师出示一个彩色转盘,红色区域占整个转盘的3/8。我问:“如果指针转动80次,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会有

2、几次?”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过了好一会儿,有一生回答:“指针转动80次,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会有30次。因为一共转了80次,红色区域就能用80除以10,再用3乘10算出30次。”我没有听明白该生的意思,一时之间不知所措,就急忙转问:“谁听懂了他的意思?”结果又一生站起来,再次重复了回答。当时我觉得很棘手,匆忙之间只好自己解释了一下。过后,学生们一副似懂非懂的样子,我明白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没有到位,学生的理解是不扎实的出现这种结果恰恰是我在执教时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适时“追问”。课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追问引起了我的思索。“追问”一词,最早始于南朝陈周弘正和庾肩吾入道馆 :“逆愁归旧里,追

3、问斧柯年”。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查问,多次的问。它是课堂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教师经常在课堂中使用。这种提问往往是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沟通联系。有效追问是一种问题的有效处理方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无止境的追问,让学生从无知到知,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关注的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有效追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一、追“因” 对正确答案的追问当学生已理解某些事实和规律后,教师要追问一个“

4、为什么?”或“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你是怎么分析和概括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等等,让他们回顾和展现思维过程,激发学生探究其原因,把思维引向深处。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学生们用各种方法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其中一位学生提出:只要用面积单位在长方形的长和宽上各摆一行就能得出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如图)教师抓住时机,马上追问:为什么你这样摆就可以知道它的面积了?学生解释:长里摆5个,宽里摆3个,横着看就是5个3,竖着看就是3个5,都用53=15。学生们豁然开朗,纷纷表示赞同这是一种好方法。教师继续追问:这种摆法和全部摆满相比,有什么优越性?“方便”、“节省材料”、“快速”学生们马上活跃

5、起来。另一位学生受其启发,得出:只要用尺量出长和宽有几厘米,就是在长和宽上放了几个面积单位,再用长乘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学生们的认知在追问中得到深化。正是教师有效而及时的追问,使学生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对长方形面积的理解,而且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课堂上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二、溯“源” 对错误答案的追问“有波折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差错是正常的,教师如果对错误置之不理或把答案直接告知,显然是“错上加错”。正确的做法要先分析学生的错误,追究产生错误的“源”,把握合理的纠错时机和正确的纠错方法,通过追问的语气、追问的切入点来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失误,为课堂增添一份风

6、景。例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学生解答“果园里有桃树260棵, 比梨树的2倍还多 40棵,梨树有多少棵?”一题时,用算术方法解出现了(260-40)2、(260+40)2、2602+40三种方法。对于这种现状,我没有评价,而是提出“到底哪种解法是正确的呢?怎样可以知道?请用合适的方法来说明列式的理由”。学生有的用画线段图,有的用说理,等到讨论结束,谁对谁错就一目了然。随即,我马上追问:“要使(260+40)2和2602+40正确,题目该如何改编?”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投入新的思考中,并且借助编题还进行了两种类型题目的辨析。正是这适时的“追问”暴露了学生的错误过程,在这错误的经历中,学生对自

7、身的错误理解就会更深刻、记忆就会更牢固。而前文提到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中,细细分析来,学生的回答虽是错误的,但亦有可取之处,即想到了把80次平均分成若干份,再由每份的次数去乘红色区域的3份。面对这样的错误回答,我如果抓住学生的思路追问: “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中都出现了10,能解释一下10表示什么?”“仔细观察,每份的份数是几呢?”通过引导让学生观察、体会份数与每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错误的根源,那么相信课堂上将会出现一种别样的精彩。三、明“理”-对歧义答案的追问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很难恰到好处地问到学生的思维深处,也不能一下子找准学生的最近认知发展区,而且即使学生有深刻的想

8、法,但在课堂上短暂的时间里,表述也往往比较肤浅,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作适当调整。借助教师地有效追问引导学生深思,最终追查到知识的根本问题。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复习铺垫时,教师出示如图: 图1 图2 图3师:猜想一下,在这幅图中阴影部分用哪个分数表示?生:2/9师:能确定吗?为什么?生:不能确定。因为这幅图没有平均分。 教师出示图(2)平均分:现在能确定吗?学生点头示意。 教师出示图(3):把两块阴影部分合起来是多少? 生:7/9。 师:怎么想的? 生:52=7,所以是7/9。 师:52=7就可以了,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是同分母分数。 师:同分母分数为什么直接相加就可以了? 生:因为2个1

9、/9加上5个1/9是7个1/9。 生:1/9叫分数单位。因为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同分母分数只要把分子直接相加,分母不变。整个过程,教师不急不躁地进行,给了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下不停地思考,一步步往问题的纵深处探索,最后得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也就“水到渠成”了。在学生思考欠缺深度时,要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追问,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使其能知其一,又能知其二;又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使其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如此,有效避免了学生思维流于表面,体现了思维的不断修复过程,达到对知识本质的深刻理解。四、沟“通”-对拓展性答案的追问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

10、的联系。当文本具有开发潜能时,教师不妨充分挖掘文本的外延和内涵,通过运用追问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模型或体系。比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有这样一题(如图1):从甲到乙有A、B两条路线,哪条近一些?乙BA甲图1 图2学生采用的方法有: A、3.14(82)23.14515.7(厘米), B、3.14823.142212.563.1415.7(厘米)。 结论:甲、乙两人同时到达终点。我追问(1):“列出两个算式后,你能不计算,直接判断结果相等吗?”学生很快运用乘法分配律可得3.14(82)23.14823.1422。继续追问(2):“如果图中没有标出数据,你能作出判断吗?” 片刻后一

11、男生答“设两个小半圆的直径分别是a与b,则甲走的路程是3.14(ab)2,乙走的路程是3.14a23.14b2。运用乘法分配律同样可得:3.14(ab)23.14a23.14b2 ”。再次追问(3):若是图改成第二幅,两条路线还一样长吗?这题通过三次追问作了延伸。第一次追问,沟通了圆的周长计算和乘法分配律的联系,使计算过程变得简便;第二次追问沟通了周长计算与字母表示数的联系;第三次追问,沟通了外圈弧长与内圈弧长和的关系,实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帮助学生建立了模型。实践证明,课堂追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是对教师课堂调控水平的一种考验。教师在使用追问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时机、掌握分寸。通过巧妙的追问,把学生引向“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研究。要“问得其所”,促使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获得新的发现与提升,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参考文献】1王国玺 对“追问”现象的思考 中小学数学(2010年1-2期)2沈龙明 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3崔允漷 有效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