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90036883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8.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三第一次双周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可知,礼乐制度中,“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 压抑人的个性和创造性B.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 促使君子庶人地位平等D.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答案】B【解析】由题干中的“乐者为同”、“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可知B最符合题意;A是礼乐制度的弊端和局限,C不符合中国古代的史实,D是礼的社会功能,故ACD军不符合题意,排除。2. 古代

2、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而西方人喜欢说“天上”,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占代中国的“天下”A. 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B. 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C. 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D. 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国家是以地缘为基础逐渐形成的,而民族则是以血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由材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知,古代中国的“天下”主要的区分“文化认同”,故答案选C。材料所说的“天下”与近代国家观念是不同的,排除A;材料也没体现出严格按照民

3、族区域进行划分,也没涉及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所以排除BD。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古代中国的“天下”的概念“文化认同”3. 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拥有自己的武装,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地扩充实力向周边的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控制其人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这主要表明分封制A. 诸侯国与中央是松散的联盟关系,中央王朝尚未实行权力高度集中B. 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建立国家大一统局面D.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促进了民族融合【答案】D【解析】由“大的诸侯国不断地扩充实力向周边的蛮、夷、戎、狄等

4、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控制其人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可知分封制下,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加,最终都接受了中原文明,故选D。4. 西汉丞相公孙弘在自己的府邸里建造“客馆”,以招揽才学之士。公孙弘去世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麓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承相府客馆丘虚而已。至贺、屈麓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脾(婢)室矣!”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A. 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B. 西汉时丞相更替频繁C. 丞相有任免官员权力D. 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涉及地方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列举了西汉宰相的名

5、字,并不能说明丞相更替频繁,故B项错误;“客馆”的荒废不能反映丞相有任免官员的权力,不选C;丞相府从“客馆”到“客馆丘虚”,再到“马厩、车库、奴脾(婢)室”,丞相府的地位不断下降,反映的是丞相权力的下降,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5. 明朝初期举行“乡饮酒礼”时,饮宴之前要先读律令,还宣读刑部颁布的其他有关文件,并致训诫辞。有乡民若被全体与会者指摘为“顽民”,按情节可呈明政府,充军边疆。这反映明初A. 政府注重宣传宗族自治的思想B. 乡村管理追求民主C. 重视宣传法规以强化地方治理D. 统治重心转向乡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6、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没有体现宗教,故A不选;B项中的民主题干无从体现;由“饮宴之前要先读律令,还宣读刑部颁布的其它有关文件,并致训诫辞”可以分析出明朝初期重视法规的宣传以加强对地方的治理,故本题答案选C项;D项错误,乡村宣读的是中央的律令法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加强对地方的管理6. 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 君主年幼或君主无能B. 儒家思想存在的弊端C. 君主专制制度D. 没有及

7、时调整统治政策【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皇帝的权力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最初都是为了维护皇权、防止皇权旁落,所以根源就在于君主专制制度,故选C。7. 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当时的雅典公民广泛参与城邦事务。但也出现了一些过激行为,如数千群众聚在一起制定法律审查执政官的行为,宣召伯利克里解释其行为,不仅处死了苏格拉底,更处死了在阿吉纽西海战中打了大胜仗的六个将军。材料反映的问题是A. 雅典公民法制意识淡薄B. 直接民主会损害自由C. 公民执政能力参差不齐D. 雅典社会人人平等的原则【答案】B【解析】据材料“一些过激行为不仅处死了苏格拉底,更处死了

8、在阿吉纽西海战中打了大胜仗的六个将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说明直接民主会损害自由,故B项正确;材料“在一起制定法律审查执政官的行为”说明雅典公民具有一定的法制意识,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直接民主的局限性,不是说明公民执政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显然不是强调雅典社会人人平等的原则,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处死了苏格拉底,更处死了打了大胜仗的六个将军”,学生应该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联系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之一,即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据此即可正确判断。8.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希腊

9、的生活中写道:“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历史上最狭隘亦是最充实的,最狭隘是指其享受民主权利的人数之少。”那么,与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相比,雅典民主政治“最充实”的特点是A. 人民主权B. 法律至上C. 轮番而治D. 议会选举【答案】C【解析】这一题中的“最狭隘”与“最充实”应该是相反的意思,题干中“最狭隘是指其享受民主权利的人数之少”,那么“最充实”,就应该是全体公民在管制立法及治理公众事务上的直接与平等权利,而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则是一种间接民主,题干中的“轮番而治”就是直接民主的形式,故选C。AB与题意不符,D是近代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故排除ABD。9. 主义就是强力推行的主张或学说,它具有极强的排它

10、性。20世纪扩张力量最强的是A. 法西斯主义B. 自由主义C. 殖民主义D. 社会主义【答案】D【解析】这一题考查的是再学习的能力,从“主义”的含义出发,20世纪法西斯主义从意大利的法西斯上台到1945年的日本法西斯最后失败,一共存在了大约二三十年的时间,社会主义则从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而自由主义是19世纪最盛行的主义,殖民主义则在20世纪逐渐走向消亡,故选D,排除ABC。10. 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规定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代下表人组成,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而普鲁士拥有17名代表。据此可知A. 普鲁士在帝国中享有特殊地位B.

11、 帝国政体不具有民主特征C. 德国保留了军国主义残余D. 皇帝具备了绝对权威【答案】A【解析】“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而普鲁士拥有17名代表”,说明普鲁士的代表可以通过联邦议会表决的规定,来达到否决议案的目的,而根据联邦议会的总人数和各邦数量,则可以看出其他邦是不可能有普鲁士邦的地位的,据此可选A;由题干中的“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规定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表决”等信息可以看出B不符合史实,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CD。11.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下列关于三民主义中“平均地权”的评价错误的是A. 它否定了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B. 它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的规

12、律C. 它反对用革命手段夺富人之田为国有D. 它能动员广大农民参加民主革命【答案】D【解析】首先要明确这一题要选择评价错误的选项。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涨价归公,这意味着反对地主土地所有制,故A的说法正确,但是三民主义并不主张把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以不可能去调动农民参加民主革命,故C的说法正确,而D符合题意;由于三民主义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因而反对地主土地所有制是符合当时(20世纪初)的经济发展潮流的,故B的说法正确。12. 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

13、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武装暴动。”这表明A. 是对中国国情正确分析基础上作出的结论B. 中共尚未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C. 实际上是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否定D. 强调农村与城市革命协调发展【答案】C【解析】由题干信息“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可知,李立三认为从乡村开始革命不能取得最终胜利,革命的重点还是应该从统治阶级“头脑与心腹”的城市开始,实际上是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否定,排除D,C项正确。国民革命失败

14、后,中国共产党进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时期,以城市为中心开展的武装斗争一再失败,可知李立三认为中国革命应从城市开始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并未对中国国情进行正确分析,排除A。以城市为中心开展的武装斗争一再失败后,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已经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排除B。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13. 1938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发表告全国学生书,指出:“国防之内涵,并不限于狭义之军事教育,各级学校之课程不为必须培养之基本知识,即为所由造就之专门技能,

15、均各有其充实国力之意义。纵在战时,其可伸缩者亦至有限,断不能任意废弃,至使国力根本动摇,将来国家有无人可用之危险。”材料表明国民政府战时教育的基本方针是A. 为中华民族持久搞战储备人才B. 与国民政府的抗战路线相呼应C. 强化国民政府在大学的党化教育D. 战时抗敌教育与战后建国教育相统筹【答案】D【解析】“国防之内涵,并不限于狭义之军事教育”“各级学校之课程不为必须培养之基本知识,即为所由造就之专门技能,均各有其充实国力之意义”表明战时教育不仅仅需要满足抗战救国,更需要满足战后建设,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各级学校之课程不为必须培养之基本知识”,排除;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抗战路线是片面抗战路线,材料无法体现国民政府战时教育的基本方针具有片面性,B错误;C与材料无关,排除。14. 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A.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B. 已成为进行抗战的主要力量C.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D. 配合了国民党太原会战的进行【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的“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和时间“1940年8月”、朱德代表的中共军队“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可知,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