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习题

上传人:【**** 文档编号:90030337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89.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习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期末冲刺第一单元测试期末冲刺第一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总分 50 分,每小题 2.5 分,共 20 题) 1、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 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2、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 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3、北魏时,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

2、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 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4、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 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 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

3、民风薄, 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6、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 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 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7、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 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

4、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8、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 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 “岢峨大舶皎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9、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 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 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是商品经

5、济发展的见证 A B C D 10、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 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 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 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11、据 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 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12、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

6、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 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3、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 共同的原因是 (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14、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宋明清 河南 151621 江苏 781749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经济发展促进

7、文化兴盛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5、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 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 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16、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 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 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 如。”这说明当时( ) A. 官府废止明初以来 “海禁

8、” B.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 “海禁” C. 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17、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 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18、“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 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 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

9、况与 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 A、朝贡制度 B、官营专卖 C、重农抑商 D、市坊制度 19、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写道:“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 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 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 人人为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这说明海禁政策( ) A激化了社会矛盾 B阻断了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20、欧洲瓷器史 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 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 器皿”,这段材料主

10、要说明( ) A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B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C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二、材料题(共 50 分) 21、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24 分) 材料一: 松江 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 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 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 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 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

11、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 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 分) 材料二:1840 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 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 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 发生的重大变动。(7 分) 材料三 马克思在 1853 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

12、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 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 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 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 19 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7 分) 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 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 暹罗(今泰国)等 15 国,“限

13、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 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 出”。嘉靖年间(15221566 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 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 识到“市通则寇 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 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 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 估计,隆庆开禁后输

14、入中国的白 银至少 1 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 影响。(8 分) 23、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14 分)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 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 出售桑叶可获利 5 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 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

15、,“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 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 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 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 年),明朝 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 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 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 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 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 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 作用。(3 分) 参考答案: 1-20 DBACD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