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笔记整理.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999386 上传时间:2019-06-05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17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笔记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笔记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笔记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笔记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笔记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笔记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笔记整理.doc(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泉州宋船与中国古代造船技术1 文献所见原始渡河工具1.1 文献所见原始渡河工具1、匏/瓠将葫芦抱着或挂在腰间渡河,称为腰舟2、筏/桴(竹/木)并木而渡3、窽木/窬木天然有洞浮在水上的木,独木舟许是受这启发1.2 禹贡所见的水路交通洪荒时代,因大禹治水,引流而下,中国以大山和大川和河流划分为九个州(九州因此而来),州的区分是靠大山和大川来区分的。往来中舟船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2 绰墩山出土的渡河浮木1961年南京博物院在昆山绰墩山发现【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聚落。发掘时发现一块1.1*0.7*0.23的二针松木,一端垂直,一端是斜面(降低阻力)顶部有耳,可穿绳,所用的延绳渡河法在

2、今天的绰墩山一带仍有使用。3 我国古代舟船的遗迹3.1 舟船考古发掘古代船舶运输基本要素:船体、(动力)桨【桨:河姆渡时期】浙江嘉兴的钱山漾遗址、杭州的水田畈遗址、湖南澧县的城头山遗址都发现了桨。虽说“有桨一定有船”,但河姆渡时期的船仍未见到。【船:现知最早的船 4000年前】青海乐都柳湾的齐家文化遗址发现4000年前船棺葬(福建江西四川还有此风俗遗迹)山东荣成曾出土(商周时期)双木纵向连结的独木舟;(宋代)木板船技术很发达,但民间也有独木舟20世纪90年代杭州萧山县发现8000-7500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独木舟,船体最宽达到70CM。烧焦+石(石奔)【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是荷兰独木舟,83

3、00年前。】我们在纵向和横向设计制造上都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河姆渡文化时期舟船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3.2 与古代舟船相关的出土文物陶船(河姆渡);船型陶壶(陕西宝鸡);古岩画;甲骨文“舟”字(说明不是独木舟了,而是用板拼起来的舟,甚至可能有隔舱了)。4 中国古船制造的原创性技术4.1 水密性【朕“船缝的意思】1、船板接缝:麻绒油灰桐油 2、木板连接:打孔铁片木楔铅水;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三艘木船解决了方料对接问题4.2 水密隔舱【中国最早发明】艺文类聚证明公元400年左右已经有8个水密隔舱的船只宋会要辑稿说明宋代有11个水密隔舱船只马可波罗见到13隔舱作用:1、防漏水;2、隔舱板也起到了横向加

4、强作用4.3 舵【掌握方向】最早出现在东汉,欧洲12世纪才出现4.4 橹【动力桨】装在船尾,相当于桨的大叶面,一橹三桨。4.5 帆【利用自然风 调节风向】阿拉伯人最早出现风帆 三角型西欧13世纪改为横帆中国人配合舵使用纵帆 船使八面风帆数为4或6,主桅杆长度不超过船身长度,是船身的49/50。副桅杆为主桅杆的8/10。人字桅可活动,通过桥洞时可拔销放桅杆。4.6 桅杆(清明上河图)人字桅可活动,通过桥洞时可拔销放桅杆。4.7 船型长江口分界 北方海洋多沙滩南方多礁石北船平底,称为沙船。南船V底,称为福船。上平如横,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前进也。造船的仿生学原理:西方仿鱼,最宽在中间略靠前,两边

5、较窄。中国仿水鸟,最宽在中间略靠后,两边较窄。4.8 锚与太平篮【减速】锚又叫锭,发现于河姆渡时期的石碇。最晚于宋代发明太平篮,用于减速及预防突发事件。5 泉州宋船的基本情况发现于后渚港,存于开元寺,V字型福船,逐层加宽,最大的特点:龙骨,前龙骨后龙骨用松木连接6 宋船上的遗物货物14大类,69项,4700斤,香料、药材,用丝绸换;判断年代:(1)保寿孔,北斗七星状,装有13枚铜钱,都是北宋的(星象说)(2)看到船板残破,但专家认为很新,因为钉孔整齐无撤换痕迹(3)清理货物发现竹子/木头做的签,有一二十支签上面写着一个字就是”幹”。这个“幹”应该是幹办官的简称。由于南宋以后到了元朝这个幹办官再

6、也没有了,元朝没有这个官。所以断定这个船应该是宋代的(4)船沉积的海相表明年代和南宋那个时候相关(5)V型设计长宽比很小,类似椭圆,是宋代泉州船只的特点综上认为是南宋的,因为触礁或其他原因沉在后渚港7 船的主体结构12块隔舱板,13个舱龙骨【外龙骨:完全暴露在船体外面】(松木:防潮、强度大、不变形);肋骨(樟木:受力强)、桅杆座、首末隔舱板、舵杆;其他(受力小的用杉木);水密隔舱的作用:(触礁转移)安全性;(+肋骨+龙骨,抗横向风浪)稳固性;(与桅杆贴在一起)固定桅杆;便于铺甲板(见10)隔舱板与肋骨关系:前侧肋骨在隔舱板后,后侧相反8 多层船板叠合工艺马可波罗:新的时候有两层板(内层外层),

7、每年修一次刨光老板贴新板,涂油防潮,最多时六层板泉州古船:四层板,最大13m+,最短9m+,整板贴上后用钉钉入板子防锈,涂油灰和桐油9 宋船上的水密隔舱隔舱板通过铁钉和木榫的技术紧密的联系起来安全考虑(防触礁);底部有流水孔(外侧打进来的水沿孔往中间最低的舱流,及时排出)保留两个桅座(宋船一般46个):头桅座、主桅座,都是樟木10 宋船的建造龙骨(由几段搭接)第一路船板、水密隔舱、肋骨(形成了一个非常牢固的系统)包上旁边的船板铺甲板(水密隔舱又一个作用)11 宋明航海史小结1405年(巅峰时期)郑和下西洋(9个帆);战船,马船,粮船,八橹船(运送粮草和其他物品,个头小,尖底,速度快,吃水深,左

8、右两侧四只橹);历时28年,最远到达沙特阿拉伯。明朝以后的禁海令后中国造船业开始走向没落。良渚“琮王”与中国史前时代的玉文化1 玉的定义全国的玉矿大概至少有100多处【硬玉】主要是指翠,产在缅甸一带,民间称翡翠。中国人讲的玉主要是【软玉】,真玉。透闪石、阳起石、蛇纹石。玉质纯粹时是白色,表面非常温润的光泽,在强光之下是一种半透明的状态。通常有杂质,颜色随元素改变。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玉的基本界定:化学性能稳定,质地坚韧,光泽柔润。千字文:玉出昆岗。最晚在商朝内地就已经常常能见到和田玉。中国的第一代玉料主要是指玛瑙、水晶、玉髓、石英这一类非常坚硬的东西。(【旧石器时代】有一些非常细小精致的活

9、要用很硬的石头,这就是最早的玉料)。【新石器时代】红山含山凌家滩遗址发现,玉料开始转向了透闪石 阳起石 蛇纹石系列。中国最早的玉器(第二代玉料做的玉器),距现在大概7000年左右,出土在内蒙跟辽宁交界辽河流域一带的红山文化。加工:玉的表面有一层东西,通俗一点叫做皮或者壳。玉拿来使用,首先要把它破开,叫做【解料】。古人的方法,现在通常的说法是可能用牛筋或是藤条之类的东西加上解玉沙磨。解成小份后【打样】,这个过程要考虑到布图、审美,尽可能利用料的颜色形状。打完样以后,一些大的物件要【钻孔】,一个是减轻重量,第二是使它显得美观。把孔钻好之后,要按照打样,在上面琢出花纹,勾勒形像。一种叫【阴线刻纹】,

10、是用很硬的工具刻出线条,线条是阴线;还有一种叫做【减地法】,就是把两边的磨下去中间的突出来,线条称为阳线。最后做好了要【研磨】。很多玉器在地下埋了4000年甚至5000年,拿出来时是发亮的。有的玉料上面还残存着一些石英、黑云母的细小的颗粒,可能在上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磨,还有的要抛光。2 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古玉20世纪40年代内蒙赤峰的红山首次发现了红山时期的一个文化遗址。该文化主要分布在辽河流域,也就是今天辽宁的西部和内蒙的一部分,距离现在6000年到5000年之间。辽宁凌源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遗址以大量积石做为特点。红山文化的墓葬主要特点是出现玉器。主人的头部、肩部、腹部、两个手的端部都随葬

11、有玉器。红山文化内蒙翁牛特旗出土了C形龙,这是红山玉器里面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它通体几乎都是素的,不加任何雕塑,只有在头上、眼部、吻部、鼻子用简单的线条做了勾勒,但形象非常生动。此外红山文化还出土了猪龙,这两件东西是最典型的。红山文化还发现了女神庙,在遗址上发现了很多妇女身躯的碎陶片,大小大概跟我们今天人是一比一的,大概在这个时候红山文化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的地位非常高。3 古玉王国良渚3.1 良渚文化的发现与命名1936年当地考古学家施昕更先生在良渚主持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瓷器和陶器。50年代之后 在环太湖流域地区许多个地方发现了良渚文化的遗址。1959年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

12、提出了良渚文化】这个考古学文化的概念,这个地方发掘出来的玉器和其它的文物相当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周代/汉代。20世纪60年代,江苏省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学家在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做了一次成功的发掘,这次发掘把太湖流域地区的史前文化的文化层的叠压关系全部搞清楚了,证明良渚文化是大概距离现在4500年左右的古文明。3.2 良渚古城的确认良渚发现了100多处遗址,大家发现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是用周边地区运来的土堆积起来的,有十几米高,但找不到城墙,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台城。后来考古学家发现在良渚里面有一座古城,规模非常大,是一个带圆角的长方形,周长超过7公里。北城墙处存在着一个完整的城墙的地基,现在地

13、面上很多地方还残留着大概四米高的墙体。城墙地基的部分铺了一层石头,再在上面铺一层黄颜色的比较细的土,然后再堆其它的泥土。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城门,只发现东南西北四面至少有两个水城门,所以推测进出城门是靠船。(江南水城门挺普遍)3.3 良渚文化的两次重要发掘1986年发掘莫角山遗址,以莫角山为中心,范围一共是34平方公里,有40多处聚落的遗址,还有10多处墓地的遗址。反山遗址,是一个90米长30米宽6米高的一个土台,土台的中间是一个祭坛,祭坛的南部也是有两排墓葬,一共12座。居中的墓级别最高,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特别是玉珠,玉串发现了几十组,其中最多的一组达到400多件。出土最多的是弄玉就是各种小

14、动物,鱼等等东西。4 鬼斧神工的良渚玉器4.1 良渚玉器的分类、形制与加工工艺中国的玉器大概在距离现在10000年左右就开始起步了,红山文化的玉器没有明显的系列,很少出现成套的。到了良渚文化,中国史前时代的玉器制做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这个时候的玉器有这样一些特点:1.在器形总类大大丰富,往往是成系列的,可以把良渚的玉器分成【礼玉、装饰玉、弄玉、葬玉。】礼器开始发现了璧、琮、璋等等;装饰品也大大地丰富了,镯子、帽饰、项链等等也是成套成组的;弄玉(专供把玩)系列在良渚文化里面也是发展的非常充分;葬玉,古代有玉殓葬风俗,古人相信玉能够防止尸体腐烂。(商纣王自杀时环身以玉,河北满城汉代的中山靖王刘胜的

15、墓里面出土的金缕玉衣就是玉敛葬遗风)2.红山文化和凌家滩的玉器大部分是素面的,很少有雕刻。良渚时期的玉器,相当一部分有雕刻,除了阴刻、阳刻,还包括半圆雕、浅浮雕、透雕,技法非常全面。中国玉器制作基本程序在良渚时期已经全部奠定了。3.良渚钻孔也是个显著的工艺的,钻孔的玉器非常多,这在红山文化和凌家滩还不多见。钻孔可以减轻器物的重量,增加灵透感。透雕镂空(先钻,再用线切割)也是一种钻孔技术的体现。4.2 良渚玉器的审美情趣良渚玉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不追求实用,而是追求视觉美。良渚玉琮的设计布图一直影响到商代影响到西周,成为商周青铜器的基本构图原则。两个标志性器物:反山12号墓出土的琮王 神徽(骑伏猛兽像)4.3 良渚玉器加工工具推测当时的人究竟是拿什么东西来切割的还不清楚。因为发现有一些没有完成的玉料是中间低两头高,所以有学者认为那个时候已经发明了一种砣切割,圆周运动转着切割,但是非常遗憾,没有发现砣具,这只做为一种推测。大量的阴线的刻纹,雕刻工具到现在还是一个不解之谜。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