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优化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9985327 上传时间:2019-06-05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九章 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九章 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九章 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九章 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 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优化(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优化,第一节 体育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体育教学设计就是对体育教学活动的事先规划和组织。 体育心理学侧重从体育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学生的基础及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出发,探讨体育教学设计中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一 确定体育教学目标,1、定义: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应达到的标准。 2、作用:指导体育教学活动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前提,对体育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操作、调控、测评等功能,决定着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影响着教与学的方法与策略,也为体育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例:学习耐久跑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堂讨论和自主体验,明确耐久

2、跑对发展心肺功能及耐力素质的作用,了解耐久跑的基本动作要领及呼吸方法及作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运动参与目标) 2在掌握合理的动作技能并主动练习后,85%以上的学生能用正确的动作和呼吸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跑完800米。(运动技能目标) 3发展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身体健康目标) 4在活泼有效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后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进一步通过耐久跑进行身体锻炼的愿望,养成勇敢顽强等良好意志品质。(心理健康目标),体育教学目标的明确化,3、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1)可接受性原则 (2)明确性原则 (3)全面性原则 (4)系统性原则 (5)灵活性原则,可接受性指制定的目标切合需要,符合学生实

3、际,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虽是一种理想要求,但它总是要有实现的可能性,否则即失掉其存在之意义。因此,从可接受原则出发制定目标,首先要考虑“要不要”、“应不应”;第二应考虑“能不能”、“行不行”。切忌设立的目标太高,一味追求高标准,设立的目标太空。,(1)可接受性原则,(2)明确性原则,明确性即指目标本身首先必须叙述明确,绝不能含糊笼统、模棱两可,否则难以完成其指示方向的使命。其次所提目标应具体,只有具体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师才能确切领会其要求,采取有效的体育教学措施使其实现,采取可靠方法检验其实现状况,从而确定体育教学成效。,(3)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即指指定目标时,应力求其范围或层次更为全面

4、,力求做到三个统一:过程与结果相统一、运动与情意相统一、接受性与体验性相统一,以充分体现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体育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整体效应。就范围而言,除了估计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外,亦应考虑认知、情感领域的目标以及审美目标。就每一领域而言,目标的制定亦应尽量包容各个层次的目标。以动作技能领域为例,教师通常只注意到“取得”、“完成”和“达到”等较低的层次,而较少注意到培养学生的“发展”、“运用”和“评价”等高级认知-运动能力。当然,有时为了某种社会需要或个体需要,将目标重点放在某种层次上也是必要的。,(4)系统性原则,体育教学设计是由诸子系统所组成的一项系统工程,目标子系统在起

5、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立合适的目标必须考虑两大制约因素:一是其它子系统,如学生的体育态度、认知-运动基础、体育教学媒介等因素对目标子系统的制约。二是本子系统中各目标之间的相互制约。从目标子系统来说,每设计一个次目标,不仅要考虑目标本身,同时要考虑与同级目标的横向联系,与上下目标的隶属关系,即本目标是哪个目标的延伸、发展,其归宿又是导向哪个终点目标。只有明确了本目标在目标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才可能设计出要求得当的合适目标。,(5)灵活性原则,体育教学目标的灵活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水平的弹性目标,既有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底限目标,反映对学生基

6、本的运动素质标准,又有反映学生在某一方面特长的发展性目标。第二,体育教学目标是教师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但既是教师预设的,就带有主观性,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注意教学目标在局部留有余地。第三,体育教学不仅关注运动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学习,同时关注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体育教学目标不能不包含这些领域,而这些方面的发展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含糊性以及课堂创生性的特点,在教学目标确定时是难以做出准确表述的,较好的处理方法是找准主导性的目标内容,而在一些局部用含糊性概念表述。,二 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依据和途径,1、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依据 (1)依据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7、 (2)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3)依据学校的具体条件,2、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途径,既可以筛选传统体育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包括对竞技运动改造后的内容;既可以包括民族民间的体育、娱乐活动内容,业已包括新兴运动项目的内容;还可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内容,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3、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标准,(1)体现教育价值* (2)突出基础性* (3)贴近学生生活* (4)体育教学内容应具备条件适应性*,4、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1)搭配法* (2)主题法* (3)情境法* (4)延伸法*,(1)搭配法 就是把不同类型或不同功能的教材在同一次课堂教学中搭配在一起。搭配时一

8、方面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使课的节奏快慢有序,有张有弛,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要兼顾学生的生理机能变化,使学生能够在整堂课都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参加活动。,(2)主题法 主题法是在对学习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对技能本身的价值判断,设计出更具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学习主题。主题法往往关注的不是运动技能本身的学习效果,而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该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意义。例如可以把跳高、跳远、跳山羊等技能结合在一起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定名为“越过障碍”这一学习主题。,(3)情境法 情境法与主题法相似,同样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意义。但情境法往往在主题设计上都

9、带有一定的虚拟性,如故事情节、科幻情境等。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能够把所学的运动技能贯穿到一定的故事或生活情境中,则能够有效调动他们的活动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4)延伸法 延伸法就是在一堂课中把一个学习内容在运动技能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游戏或比赛中运用和巩固。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对于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他们往往能够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学习与活动能力,而不喜欢浅尝即止,而更乐意在完整的活动中意会技能学习的意义。但在学习步骤和学习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的进程,在课的后程注重学习内容的应用,使学习内容的意义得到进一步延伸,发展性目标得到更充分

10、的实现。,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不能轻率地断言何种方式最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体育教学的性质、学生的年龄特征等制约因素灵活地、综合地运用,也许这才是组织体育教学内容的最好方式。,三 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1、体育教学组织常见的心理学分组形式 (1)能力分组 (2)兴趣分组 (3)友伴分组,2、体育教学基本方法的心理学分析 (1)讲解法与示范法 (2)分解和完整练习法 (3)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 (4)游戏法和比赛法,四、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 探究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第二节 体育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心理学原理,一 体育教学策略,1、体育教学策略的含义: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

11、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习,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体育学习需要所采取的教学程序谋划和措施。 它不仅包括对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包括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介的选择等内容,而且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方法及其组合上也存在着策略问题。,2、制定有效体育教学策略的基本依据 (1)体育教学目标是制约体育教学策略制定或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2)学生的起始状态是制约体育教学策略制定的重要条件 (3)教师自身特征是制定或选择制约有效体育教学策略的重要条件,二 体育学习策略,1、体育学习策略的含义: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特定的体育教学情境中,为了达到体育学习目标而对学习步骤与学习方法所作的优化组合与精巧安排。 体育

12、学习策略具有目标指向性、操作实用性和应用灵活性等特点。,2、体育学习策略的分类 (1)体育学习认知运动策略 (2)体育学习认知调控策略,3、体育学习策略的教学 (1)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2)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3)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4)强化元认知 (5)教以学生自我调控策略,第三节 体育教学环境心理,一 体育教学环境的心理学分析,1、体育教学物理环境及其创设 2、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及其优化,2、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及其优化,(1)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及其构成要素 构成要素:体育教学思想、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的人际关系、体育教学风气、体育教学常规、体育教学

13、评价等方面。,(2)优化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优化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就是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对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通过把握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来优化体育教学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体育学习行为,以便营造体育教学气氛的过程。,二 体育课堂的心理气氛,1、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含义:是指师生在体育课堂中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它是体育课中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特点之一,是课堂教学活动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也是集体内部促进或阻碍师生共同活动,以及促进或阻碍全面发展的各种心理条件的总体表现。,2、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基本类型,在体育课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心理气氛分为和谐型、一般型、冷漠

14、型。常见的课堂心理气氛多为一般型;和谐型是一种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是体育教师需为之而努力追求的理想状态;冷漠型则是指消极、沉闷的课堂心理气氛。这三种类型体育课堂气氛有各自的基本特征。见表:,3、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作用,(1)效应功能 (2)信号功能 (3)教育功能,4、和谐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创造,(1)运用教学技巧 (2)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3)美化体育课堂环境 (4)为学生设立适宜的学习目标 (5)对学生积极的期望,三 体育课堂学生不良行为的控制,1、体育课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类型,(1)涣散行为 (2)抗拒行为 (3)攻击行为,2、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学生方面: 教师方面:,3、对待学生不良行为的有效策略,(1)运用非语言控制 (2)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3)及时制止不良行为 (4)加强师生互动,第四节 体育课堂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评价,一 体育课堂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评价目的 二 体育课堂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评价内容 体育学习态度 情意表现 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三 体育课堂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评价方法 观察: 行为记录法;评定量表法 口头评定 四 体育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评价形式 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