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教程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课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980471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教程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12届高三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教程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12届高三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教程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012届高三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教程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012届高三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教程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三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教程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三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教程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 产业活动与 地域联系,第七单元 考纲要求,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而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活动和交通运输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本单元的考试要点主要包括: 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3.农业和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用中国和世界重要农业区真实的材料(文字、数据或图表)进行对比,分析中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或提出发展措施

2、,如中国东北商品粮区与美国谷物农业区的对比。 2.以中国具有全局性热点的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国情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对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等问题进行辩证分析,从而考查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评价的能力。 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农业基础;“零税收”以后中国的农业如何发展;科技在农业增收中的潜力到底有多大等热点问题需关注。 4.用中国或世界重要工业区的材料进行分析对比,说明中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或提出发展措施。如东北工业基地与鲁尔区的对比等。 5.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的区位选择;城市交通问题及解决途径。 6.利用多层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考查沿线地理事物(

3、主要地形、海洋、气候、景观)、重要经济点、旅游点以及区际之间的贸易往来等。 7.通过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分析或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区位分析,综合考查某一区域内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原因。,第七单元 热点展望,在复习本单元内容时,首先要着眼基础,突破重难点,在此基础上求新、求变。其次,复习中要注意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注意将区域地理与高中地理有机结合,学会用高中地理原理解决区域工农业生产问题。对于地域联系的复习,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运用综合分析法,从宏观上把握人类联系的各种方式,注重分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立足教材案例,注重线的区位评价和点的区位选择

4、,然后将其结论拓展、提升并运用到其他案例中,如青藏铁路、京九铁路、泛亚铁路、烟大铁路、轮渡等。 3学会从图中提取重要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知识的迁移。,第七单元 复习策略,1本单元共安排了2328讲共6讲内容,本单元作为人文地理,记忆的内容虽逐渐增加,但与上个单元不同的是需要深入掌握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思路,并能够灵活应用。第23、25、28讲内容理解的难度较大,其中考点整合可以作为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进行思路梳理使用,老师们不需单独讲解,老师上课时直接进入探究点思路讲解即可,需要注重思路的分析,三者之间的区位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对比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达到灵活分析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再让

5、学生记忆。第24、26、27讲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考点整合可以作为课前预习使用,对于探究点的内容老师进行思路的点拨后让学生记忆,最后还需要落实到理解的基础上,以便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而分析类似的实际案例。 2课时建议:第23讲1课时、第24讲1课时、第25讲2课时、第26讲1课时、第27讲12课时、第28讲1课时、单元综合1课时。,第七单元 使用建议,第23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23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及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23讲 考点整合,地域,第23讲 考点整合,合理利用,气候,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技术,社会经济,第23讲 考

6、点整合, 探究点一 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第23讲 要点探究,1.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二是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力、科技等)。其中科技因素已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它主要是通过改造自然因素和改善社会经济因素来影响农业的发展。 在农业区位选择的具体分析中,应注意运用逐步选择的“三结合”方法。即首先掌握基本“模板式”思路,把农业区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第二步结合具体地区进行筛选,把符合当地实际的区位因素选出来;第三步结合具体的农作物或农业地域类型,把不符合该作物或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去掉。这样才能够得到全

7、面而又有针对性的分析结论。,第23讲 要点探究,2.农业区位因素的改造实例 (1)农业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对气候的改造和合理利用。例如,温室农业、大棚育秧、杂交品种的推广使农作物的区位范围扩大。 (2)对低洼地、丘陵山地、黄土高原等地形的改造与立体农业的发展。主要形式有基塘农业,鱼塘梯田农业,丘陵山区的林地梯田鱼塘,黄土高原的打坝淤地与梯田等,都是对不利地形条件加以改良,再进行立体农业综合开发的典例。 (3)改良土壤,使之适宜农业发展,提高产量。如东北的沼泽土改良,黄淮海盐碱地的治理,南方山区红壤的改良等。 (4)开发水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对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包括节约用水,引水灌溉。如

8、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南疆绿洲农业。 (5)城市、工矿区(市场区位)是面向城市的农业类型。如园艺业和乳畜业。 (6)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使得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第23讲 要点探究,1 2010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第23讲 要点探究,第23讲 要点探究,(1)分析甲地有

9、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 (2)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 (3)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该地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第23讲 要点探究,解析 (1)读图(a)可知,甲地在河流沿岸,附近等高线密集,由此可知,地形为河谷。气候条件可由图中给出的经纬度定位为欧洲西部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关键是答题时还要注意此地形和气候利于葡萄生长的地方。这点可从资料中给出的提示光照和昼夜温差两方面说明。 (2)根据图中的位置判断乙地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可从地形和水流方面说明鹅卵石堆积的原因。出山口处由于流速的降低,水中携带的砾石就会首先沉积下来。 (3)此

10、题首先说明乙地的气候及其特点。通过经纬度确定是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其次要从气候和鹅卵石两方面说明对葡萄生长的影响。气候条件可仿照第(1)题做简要描述,而鹅卵石的存在起到加强作用。因为鹅卵石增温快、降温快,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糖分的积累。,第23讲 要点探究,答案 (1)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灌溉(和排水)条件好;(北纬45附近)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2)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在此处堆积。 (3)乙地(临地中海)为地

11、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气候。掌握气候特点,理解葡萄生长习性是解此题的关键。因此,复习中,注意对其他气候类型评价的分析,做好举一反三。,第23讲 要点探究,变式题,我国一级茶区主要有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下图是四大茶区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第23讲 要点探究,(1)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及其适制性和适

12、应性,形成了一定的茶类结构。这反映茶叶生产具有( ) A.季节性 B.地域性 C.周期性 D.变化性 (2)黄山云雾茶生长在海拔900米之上的黄山峡谷之中,常年云雾缭绕,溪水环流,完全远离化肥和农药的侵扰。此茶采于清明之前,采摘之后采用传统工艺精心制作。品茗后甘洌顺滑,生津止渴,回味无穷。该茶的市场价格较高,而且非常畅销,其原因是( ) A.具有特定的传奇色彩 B.采茶、制茶的工艺复杂 C.优越的自然生长条件 D.历史悠久,种茶经验丰富,第23讲 要点探究,解析 第(1)题,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需要热量、光热、水分、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因此农业生产具

13、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一样,因而茶叶品种不同,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第(2)题,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黄山云雾茶的生长环境优,无污染,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由此可知,畅销的原因主要是生长环境优越。,答案 (1)B (2)C, 探究点二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答题要点,第23讲 要点探究,区位优选的核心是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说明主体区位需求的满足程度。 (1)在小比例尺平面图上从农产品生产特点、质量要求和营销的特殊需求条件来分析。如:种植业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区;林业山地、丘陵区;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渔业湖泊、水库、池塘、沿海海域等;水稻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玉米夏季高温多雨、生

14、长季节较长的平原地区;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区;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区;柑橘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区;苹果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区。,第23讲 要点探究,(2)大比例尺内平面图上的区位选择。考虑以下主要因素:农业类型单位产值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地价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故城镇周围宜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需水量如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交通运输如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的生产应布局在近城镇和交通便利的地方。,第23讲 要

15、点探究,例2 读某城镇及周围地区农业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第23讲 要点探究,(1)该地要发展乳牛、花卉、小麦、苹果四种农产品,则甲、乙、丙、丁四处各应发展何种农业生产? (2)若该处位于黄淮海平原滨海地区,要在甲处发展种植业,需改造哪些自然条件?说明理由。 (3)20世纪六十年代,该地农民曾对乙地(已知乙地区的坡度为28)进行梯田开发,发展种植业。这样做,是否合理?为什么?,第23讲 要点探究,解析 第(1)题,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需要热量、光热、水分、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因此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一样,因而茶叶品种不同,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第(2)题,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黄山云雾茶的生长环境优,无污染,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由此可知,畅销的原因主要是生长环境优越。,答案 (1)B (2)C,第23讲 要点探究,变式题,读鹤岗市所在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第23讲 要点探究,(1)图中阴影部分甲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影响该地区商品粮生产的自然条件中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_。 (2)该地区粮食产量低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但粮食商品率比较高,其主要原因是_。,第23讲 要点探究,(3)该城市拟发展优质高效粮食生产、乳畜业、蔬菜种植业,按照合理布局原则,处应发展_,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