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9977479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仙来学校 彭露芳思想品德素质是人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问题的关键是教学实践中如何去渗透,这个问题很多教师困惑过。因为数学学习的内容,表面上似乎很难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不像语文,本身就有“文道结合”的教学要求。因此,掌握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渗透德育教育呢?现将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谈谈肤浅的认识。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1、利用教材,充分挖掘德育内

2、容。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有机结合,自然渗透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德育因素,我在教学知识同时,注意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悟道明理。结合教材内容,及时渗透。就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而论,一般可以从下列五个方面去发掘或设置德育的“渗透点”:题意和数据;概念、法则、定律、公式的成因;插页、插图和统计图表;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平时教学中我结合实际,找到教材中对学生进行思想

3、品德教育的丰富素材,及时渗透到教学中去。如概念教学,我在引入、得出结论和应用的辩证分析过程中,有机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让学生在变化中求发展,实现知识迁移。结合教学过程,适时渗透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是少先队活动,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够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说理教育,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适时进行渗透。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我可选取一些好的事例:如做好事、节约用水、用电、改革前后的人均收入等,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又如:教学“时、分、秒”时,我可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数心跳、读书、写字、拍皮球等,让学生感受

4、1分、1秒有多长,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一节课40分钟里有多少个1分钟。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元、角、分”时,我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2)示范导行,感染习惯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我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我的示范作用以及我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感染学生,所以我平时一贯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去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

5、表达、我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了美的教育。辅导“差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我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若我在教学中,老板着面孔,死气沉沉,则教室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学习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2、灵活运用方法,培养数学能力。教学过程中,要使数学德育理论具体化、操作化,同时,又要使数学德育实践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我应灵活运用如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强化德育情感。(1)转化法

6、。就是把数学中的原理和方法,转化成学生的一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例如,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拼拼摆摆,动脑思考,顺乎自然地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从中领悟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2)比较法。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不同的算式、图形、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可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例如,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中年级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高年级教材中分数应用题的互相转化等等,在数学中,可以把他们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生有比较,有鉴别,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

7、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3)迁移法。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迁移到未知、把此一类知识迁移到另一类知识中,使学生受到相互渗透、影响和转化的观点的教育。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学习统计知识,可结合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下册统计“白色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将数学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而且逐渐树立起普遍联系、转化的观点。3、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在课堂上,我不但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

8、受到教育,这样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1、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古语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育过程既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见之以行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精神风貌、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更容易模仿大人,教学中教师的板书、语言、神态、仪表、动作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高尚的人格是每一个为师者送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老师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快乐

9、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对事业、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2、在数学学习习惯上下功夫。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专心听讲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计算及检查的习惯,仔细审题的习惯,复习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等等。学生刚入学,就要抓紧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怎样做才是好习惯。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用他们喜爱又容易接受的儿歌形式提出具体要求。如专心听讲的习惯,歌诀是:“眼不离老师,脑不离问题,勤思多开口,智慧属于你。”认真书写和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歌诀是:“写作业时要做到:写字姿势要摆好,细心看题要记牢,一心一

10、意认真算,数学成绩一定好。”及时复习和准备学习用品的习惯:“回到家里要做到:回想上课学多少,打开课本复习好,书本文具放整齐,准备明天上学校。”仅仅对学生提出要求还不够,还要进行具体指导及训练。如教独立检查作业的方法,口算题检查的方法是“一数二对三算”,“一数”就是数一数题数够不够;“二对”就是和课本上的题对一下,看题抄对没有;“三算”就是再算一遍,用尺子盖上得数,算一道往下移动尺子,看想的得数与原来写的得数是否一样。做竖式计算题要边做边查,概括为十六个字:“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查计算、四对得数”,“一对抄题”就是抄完题要和原题对一下,看是否抄对;“二对竖式”就是写好竖式,先和题目对一下,看竖

11、式的数和符号是否抄对;“三查计算”就是计算后查一遍,看是否算对;“四对得数”就是把得数抄到横式等号的后边,一定要和竖式的得数对一下,看横式上的得数是否抄对。做应用题时要按“读、找、想、算、答、查”六步去做,“读”就是认真读三遍题,并在题前边画“”,表示读了三遍;“找”就是找条件和问题,条件画横线,注明是第几个条件,问题画双横线;“想”就是想用什么方法计算,及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算”就是列式计算,并要写单位名称;“答”就是答题;“查”指按以上五步查一遍。以上的检查方法,老师要教给学生,并做示范给学生看,再进行反复训练,使学生养成自己检查作业的好习惯。3、充分利用课外学习。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

12、堂上,应向课下延伸,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最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再如,我们学习辨认方向后,可以让学生以操场为中心,以自己的家为中心,或以家乡的某一雄伟建筑为中心,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以咱们的国家为中心,分别说说他们的东南西北有什么?这样不仅是课内知识课外用,同时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项长期的任务,教师必须不断地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完善实施过程,全面地完成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