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医学教程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974353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6.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中医学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2013中医学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2013中医学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2013中医学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2013中医学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中医学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中医学教程(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薛霁,中医学,叶人主任医师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目 录,前言 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第四节 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第一章 导 论,1、中医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中医”的含义是什么? 中医学是一门科学?技术?自然哲学?经验医学?文化艺术?,前 言,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处理问题,喜怒哀乐之未发,渭之中;发而皆中节,渭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执中致和” “以和为贵”,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

2、密矣。志意合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创新,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前 言,总之,中医学是以生命科学为核心,以东方哲学为指导,与人文科学相融合,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渗透的自成体系的独特的医学体系。,前 言,2、中医学的学习目的,(1)通过中医学学习,了解中医学所蕴 含的丰富而深邃的文、史、哲知识,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提

3、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2)正确理解与把握中医学有别于现代医学体系的基本特点与基础知识,通过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差异,增强对人类复杂生命奥秘不断探索的兴趣。,前 言,(3)西医对某些疾病状态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亚健康状态、功能失调性疾病等。而中医的调治却疗效显著。 (4)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提倡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而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就是一个针对不同个体灵活变化的治疗思维。,前 言,(5)在国外传统医学日益受到重视,兴起中医热。NCCAM(美国国家补充替代医学中心)把完整医药体系描述为涉及“完整医药体系是与对抗疗法(常规)医学独立地或平行地演变的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反映了独特

4、的文化体系,比如中医学和印度的传统医学。,前 言,WHO(世界卫生组织)提醒人们对待传统医学的两种错误的态度:“盲目的热情”和“无知的怀疑”。 马伯英先生(英国皇家医学院院士):把中医学描绘得尽善尽美、毫无缺陷,与将它说得一无是处,没有多大差别,同样是在扼杀它的生命,无助于中医学的发扬光大。,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一、中医学的起源 (一)卫生保健的起源 (二)医疗药物的起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战国至两汉时期 标志: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返回目录,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两晋隋唐时期 王叔和脉经第一

5、部脉学专著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 新修本草由国家颁行的第一部药典,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2.宋金元时期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 现存第一部验舌专著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丰富了脏腑辨证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 张从正攻邪派 李杲补土派 朱震亨滋阴派,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3.明清时期 命门学说藏象理论 王清任医林改错瘀血致病理论 温病学派吴有性创“戾气”说 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吴瑭创立三焦辨证 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之大成 4.近代与现代:继续和整理

6、中西医汇通和结合,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上 形体结构整体性 基本物质同一性 机能活动统一性 病理上 内脏形体官窍 体表组织器官脏腑 脏腑间相互影响 诊断上 以外测内 治疗上 整体调治,返回目录,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天人合一) 生理病理 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 地区方域环境 诊断治疗 诊断:综合致病内外因素 治疗:三因制宜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恒动观念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

7、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 生理上的恒动观 病理上的恒动观 疾病防治上的恒动观,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与论治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辨证:四诊中医理论分析辨病因概括为“证” 综合 病性 病位 正邪关系 论治 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 随法选方 据方施治,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辨证与辨病 辨病确诊疾病总体的认识 辨证确立证候阶段或类型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再辨证 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 (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病证不同治疗方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病相同或

8、类似证相同治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一、司外揣内 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 方法 二、注重整体研究 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时,注重从 整体上,从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上来认识 三、援物比类 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 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来推导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 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 点的认知方法,返回目录,第四节 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一、中医学发展现状 (一)中医学事业蓬勃发展 (二)中医药走向世界 二、中医学的展望,返回目录,目 录,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

9、阳五行学说不是神秘的玄学,它是古人建立在观察事实基础上的具有科学内涵的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古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 和方法论,引用于医学领域后,成为指导预防、 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成为中医学理论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返回目录,“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久。” 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的主要理论指导,而中医学则成为阴阳五行学说的巨大的载体。,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返回目录,

10、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1.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阳的基本特征 3.阴阳的属性特征 4.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以,阴阳并不专门代表个别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是代表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意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分类归纳。,1.阴阳的普遍性,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

11、分性。,返回本节,返回目录,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 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 上与下,是对方位而言。,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3.阴阳的相对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4.阴阳的可分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表现为无论属阴还是属

12、阳的事物或现象,随着划分的范围或条件的变更,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 阳中有阳;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素问.金匮真言论,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所具有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的特点,对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对立制约,返回本节,返回目录,1.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

13、内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是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关系。,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2.阴阳的互根互用,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互根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3.阴阳的消长平衡,此长彼亦长:阴随阳长

14、;阳随阴长 此消彼亦消:阴随阳消;阳随阴消,含义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导致阴阳皆消皆长。,阴阳互 为消长,阴阳皆 消皆长,阴阳对 立制约,阴阳互 根互用,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此消彼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4.阴阳的相互转化,含义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内在因素 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

15、知识点,(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与天地相应也”,素问,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生命的根本,应与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相适应。因此,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关系,是人体生存和健康的必备条件。,(二)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失调,阴盛,阴阳 偏盛,实寒证(阴胜则寒),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阴虚,阴阳 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阳不制阴,(四)用阴阳说明病理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