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三高考语文考情分析教程2部分23专题三论述类实用类文单元阅读演示文稿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972846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三高考语文考情分析教程2部分23专题三论述类实用类文单元阅读演示文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12高三高考语文考情分析教程2部分23专题三论述类实用类文单元阅读演示文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12高三高考语文考情分析教程2部分23专题三论述类实用类文单元阅读演示文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012高三高考语文考情分析教程2部分23专题三论述类实用类文单元阅读演示文稿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012高三高考语文考情分析教程2部分23专题三论述类实用类文单元阅读演示文稿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三高考语文考情分析教程2部分23专题三论述类实用类文单元阅读演示文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三高考语文考情分析教程2部分23专题三论述类实用类文单元阅读演示文稿(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 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1.论述类文章中心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整体把握就是抓住它的基本观点和论证层次思路。 2整体把握的主要切入点是文中的观点句、中心句、结论句及过渡段、句等。 3实用类文章以事实说话,内容明晰,语言好懂,所以,整体把握较容易。整体把握的内容主要是写了哪些事件,反映了人物哪些性格或品质。,4实用类文章的整体把握是文本的结构。新闻的结构与传记的结构各不相同。如从新闻的导语入手把握内容,如传记可按时间顺序,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事迹等等。,一、(2011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

2、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

3、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

4、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

5、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1)本文的基本观点:_ _ (2)本文的写作思路:_ _,答案: (1)基本观点:诗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被尊称为“经”,从最初的表情达意的工具到封建教化的工具,是一种手段,只是到了五四运动以后,才脱其政治意味,真正放射它作为“诗”的思想和艺术的光辉。 (2)写作思路:本

6、文按照时间的顺序论证了诗经这部伟大的作品从“经”到“诗”的演变过程。思路如下: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人民群众用于表情达意,外交用于表达愿望和态度;孔子时代,诗乐分家,成为纯粹的语言艺术;后世封建社会,仍然是封建教化的工具;五四运动以后,成为真正审美的诗歌。,把握了观点和思路以后,请动手做做下面的题吧!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C所谓“献诗陈志

7、”,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解析: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表述错误。第二段中说诗歌用以“颂美或讽谏”,发泄、申诉冤屈或不幸,可见诗经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含意。 答案: A,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

8、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解析: C原文第四段中,子展的意思是虽然晋侯为了卫国的叛臣才捉住卫侯,但人言可畏,因为一个叛臣而捉住国君,不合适。 答案: 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

9、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解析: B根据原文第三段的内容可知, 徒歌也是有曲调的, 比如原文中说“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答案: B,二、(2011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

10、、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

11、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宾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

12、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

13、相互打通。,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

14、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1)本文的基本观点:_ _ (2)本文的写作思路:_ _,答案: (1)基本观点:黄宾虹以山水之理驭行自己的笔法,安于寂寞,取法自然,主张书画同源,绘画成就极高。为人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不求名利,是一个恪守绘画道德,追求艺术真谛的一代宗师。,(2)写作思路:先写其对绘画的追求过程和绘画成就,再写其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的高尚职业道德。大体过程如下:隐居池阳湖,画技突进;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发表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的观点;坚持书画同源,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一生平静淡泊,80岁才第一次举办个人画展;淡泊名利,不言阿堵,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梳理了写作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