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三一轮复习湘教版教程3单元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演示文稿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969957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4.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三一轮复习湘教版教程3单元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演示文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3高三一轮复习湘教版教程3单元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演示文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13高三一轮复习湘教版教程3单元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演示文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13高三一轮复习湘教版教程3单元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演示文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13高三一轮复习湘教版教程3单元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演示文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高三一轮复习湘教版教程3单元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演示文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高三一轮复习湘教版教程3单元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演示文稿(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两次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和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 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如 增强。 (2)要求: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 ,防止过度的 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 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自然资源,温室效应,自然规律,开发活动,社会经济,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是 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 。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 的改变。 (2)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资源开发利用影响环境其他要素。 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相互影响。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其他资源的配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其他要素甚至整体,3.意义:利用自然资源、 和改善环境质量。 重点提示 我国南北方土壤肥力特性差异成因 (1)北方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较少,积累较多;北方雨水较少,水分蒸发较多,表层土壤盐分积累多,故呈碱性。 (2)南方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多,积累少;南方雨水较多,淋溶作用强,故呈酸性。,修复生态系统,

3、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2生物对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改变原始大气成分 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而现今大气以氮和氧为主,这主要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结果;而大气中的氮,一部分是由微生物分解各种氮化物释放出来的,另一部分氮是从原始大气中的氨分离出来的。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组成和改善陆地水文状况 有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体中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而释放另一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例如,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残体,把二氧化碳、重碳酸盐、铝、镁、磷、硫和腐殖质运送到水中,同时从水中吸取游离氧。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

4、,改善了陆地的水文状况。,(2)参与风化作用、改造地貌、促成土壤、形成沉积岩都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并且有一部分是由生物残骸堆积形成的有机岩,如石灰岩、煤、石油等。陆地上生物的出现还加快了岩石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3)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起着巨大作用,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的环境效益。如下表所示:,(1)图中A、B两地区虽然位于回归线附近,但有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两地区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共同原因有( ) 地处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受东南信风影响 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山地或高原迎

5、风坡的抬升作用 地形以平原或盆地为主 A B C D (2)甲、乙两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两个原始热带雨林分布区,热带雨林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 ) 调节大气中的碳氧含量,稳定大气成分 稳定全球气候,减缓全球变暖步伐 减缓水循环运动,维持热带地区的水资源储量 保护生物多样性 A B C D,解析:第(1)题,图中A位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B位于巴西高原东南部,两地区都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地带,山地或高原迎风坡的抬升作用造成两地区降水多;两地区沿岸都有暖流流经,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明显。第(2)题,热带雨林具有以下生态环境效益: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稳

6、定大气成分;调节气候,保证全球气候的稳定;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 答案:(1)C (2)D,地理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如下图所示:,特别提示 湖泊面积萎缩的原因分析 首先,从湖水总量减少的角度考虑:由于沿岸(包括河流沿岸)地区大量引水导致注入湖泊的河水量减少(人为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自然原因)。 其次,从河床(或湖泊实际面积)减小角度考虑:河流挟带大量泥沙淤积(自然原因);围湖造田(人为原因)。,(1)结合上图,分析

7、该区域商周时期与现在气候特征的差异。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3)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本区域各地理要素(土壤、地貌、气候、植被、水文)是如何变化的。 (4)淤地坝是指在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建筑物,修建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的有效方法,简要说明建淤地坝的积极意义。,解析:第(1)题,野象需要生活在气候较为湿热的地区,而商周时期黄土高原地区仍有野象分布,由此可以推测当时该区域的气候应较现在暖湿。第(2)题,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应从气候、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第(3)题,本题需从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着手,答题时应

8、凸现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特征。第(4)题,打坝淤地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而由此建设的水库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洪涝灾害;打坝淤地还可以扩大耕地面积,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等。,答案:(1)商周时期的气候较现在温暖湿润。 (2)该区域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气候逐渐干冷的变化趋势导致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等。 (3)水土流失导致本区域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变化如下。土壤变化:肥力下降。地貌变化:地表多沟谷,平坦高原逐渐呈破碎状。气候变化:趋于干旱,降水变率增大。植被变化:自然植被分布高度和覆盖率下降。水文变化:河流含沙量增大,水量季节变化增大。 (

9、4)防治水土流失;减小河流含沙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洪;扩大耕地面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等。,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2.变化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滥伐森林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2)不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特别提示 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生物要素最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目前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有许多都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的生物要素受到破坏而造成

10、的,如水土流失、沙尘暴、物种减少等;水也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如过度开采地下水、修建水库等;这些变化都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时候,一定要依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事先做好分析和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大西海子水库,到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流量锐减,现已断流320 km。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载体已不复存在。读图,完成下题。 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可能引发的变化有( ) A塔里木河中游地区的供水能力下降 B地下水位上升 C沙漠面积扩大 D该水库防洪能力丧失,3(2012年金华质检),解析:大西海子水库建在塔里木河下游,干涸

11、会使下游地区的供水能力下降,而非中游,排除A项;水库干涸说明该地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排除B项;大西海子水库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功能主要是提供水源,而非防洪,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例1 (2012年百校联盟模拟)下图为我国地表风化壳断面图。据此回答(1)(2)题。,(1)图中由至反映了中国土地退化的现象,下列匹配不正确的是( ) A土地沙化 B丘陵红漠化 C土地退化 D沙漠化 (2)下列对四个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区的有机残体较多,但风化壳较薄 B地区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 C地区的风力作用明显,导致风化壳较厚 D地区的物理风化较强,命题立意 本题组考查我国地表风化壳

12、的成因,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解析 第(1)题,根据降水量判断,地区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区,丘陵红漠化严重;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冻融作用等造成土地退化;地区位于内陆,沙漠化严重。第(2)题,地区位于内陆,物理风化作用较强。 答案 (1)A (2)D,例2 (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 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

13、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 (2)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相比,R河沿岸地区工业较不发达,分析其原因。 (3)分析R河河口出现断流现象的人为原因。 (4)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命题立意 本题重点考查了考生对区域地理问题的分析探讨能力,试题以区域图为载体,综合考查气候对植被的影响、区域环境对工业发展的影响、河流断流原因以及河流径流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难度较大。,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峡谷是位于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峡谷两壁及谷底气候、景观有很大不同,南壁是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大致风向为西南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14、植物稀少;北壁则是迎风坡,降水较多,林木苍翠;谷底则由于气流下沉,气候干燥,呈现一派荒漠景观。第(2)题,可从R河中上游生态环境和水源保护,R河中上游多流经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科技水平低等方面分析说明。第(3)题,材料显示,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建了很多水库和引水工程,它们大量拦截了流向河流下游的水,这是造成R河河口出现断流的重要原因。此外,随着美国西部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使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增多,也截留了部分流向下游的水,加剧了断流现象。第(4)题,回答本题时必须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即径流量减少导致下游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加剧,进而造成气候更加干旱,植被更加稀少等,

15、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答案 (1)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 (2)R河中上游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且流域生态环境脆弱,限制了工业发展;大部分地处内陆山区,水陆交通较不便;城镇数量少,人口较少;技术水平低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 (3)甲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多,R河梯级开发和引水工程截留了大量中上游来水,使下游的径流量减少,河口出现断流现象。 (4)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材料二 该国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铜、钼、金、银、铀、铅、锌、稀土、铁、萤石、磷、煤、石油等。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源的日趋匮乏,该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