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一——理解并译准实虚词教程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969270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一——理解并译准实虚词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2012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一——理解并译准实虚词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2012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一——理解并译准实虚词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2012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一——理解并译准实虚词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2012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一——理解并译准实虚词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一——理解并译准实虚词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一——理解并译准实虚词教程(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写特色说明 一、重视文言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的难点主要是疏通语篇,而疏通语篇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基本能力,把文言文常见的语言要素理清弄明,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因此我们在编写文言文板块时,精选近几年高考常考的重点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进行二轮重点强化,以帮助考生夯实基础,切实提高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由于本板块是回扣基础的识记类内容,属于考生自主提升部分,故在编排时将其放在单独成册的晨读晚练的附录中,以方便考生使用。,二、不面面俱到,突出翻译,以点带面 文言文翻译题分值一般在10分左右,是占文言文阅读分值最多的题型,可以说翻译题的得分多少决定了文言文整体得分的多

2、少,且文言文翻译题覆盖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用法等多个考点,所以本书在二轮编写时力避一般图书面面俱到、不分主次的弊端,通过重点突破文言文翻译的方式高效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文阅读无捷径可走,为避免理论的说教,提高阅读质量,做到积累、发散、触类旁通在平时,我们在编写本部分时,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在面对面细节定成败中的每篇文言文下设置了技巧要把握,避免了学生为做几个小题而浪费大量的阅读时间的弊端。技巧要把握小栏目,不再就题论题,而是“以点带面”,既灵活联系教材,回顾旧知,又适当扩展知识点并点拨方法,快速构建二轮文言文复习的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使枯燥无味的文言文复习更加生动、有

3、趣!,专题解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考查文言文中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考查“以、因、而”等18个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考生只有掌握了该考点才能顺利解答其他考点的题目,更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也是得分的前提。,广东高考对实词的考查考常用字,对虚词的考查不回避上一年已经考过的虚词。例如,连续三年都考了“之”。,专题一 文言文

4、翻译(一) 理解并译准实、虚词,面对面,线对线,点对点,解析 “渝”在此处的意思是“改变、变更”。,答案 B,文言实词题,主要是考查考生所掌握的常见文言实词的词汇量大小,以及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代入法”。即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子中,判断词语的解释,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否则就是错误的。要注意的是,用这种方法还需要把句子放到原文中去,与原文的上下句联系起来看,因为有时候在句子中的解释看起来是正确的,一旦放入原文段落就解释不通了。在具体做题的过程中,其方法的运用是灵活多变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除“代入法”外还有“语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联想

5、推断法”“邻字推断法”“成语对应法”等等,这些方法大家可能在一轮复习中都有所了解,下面结合具体题目讲解一些涉及的常用方法,对于“代入法”就不再单独解释了。,通过对上题的分析我们发现,试题中出现的实词多是课文中出现过的,当然,从后面的题目中我们还会发现教材还为我们提供了虚词的含义、文言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文言文中的许多题目都可以用中学教材里的知识来解决,所以在二轮复习中还是要回归教材,查漏补缺,将课本吃透,将课文中的文言文语段熟读成诵,将课本用活;同时,还要注意对本书分册晨读晚练附录考前必记的36个实词、10个虚词中“36个常见实词”的内容反复识记,熟练掌握。,解析 A项,介词,在/介词,和、同

6、。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项,连词,表顺承,那么,就。D项,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答案 C,本题从用法(词性)和意义两个角度考查学生 对虚词的把握。在广东高考中,意义相同但用法(词性)不同的情况一般不考,这就大大降低了答题难度。,此类试题的出题特点是,结合课文例句出题,因此,明确课文中常见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正确解答。做题时最常用的方法,与文言实词有相似之处,也是“代入法”,即首先将课本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出来,方法是将这个句子还原到课本原文中去,回想该句在课本中的位置、当时学习的情形等,以帮助记起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在此

7、基础上,再来理解从考题材料选出的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方法是先将后一句课文中,技巧要把握(由题得法,通关锦囊),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放入前一句,看两句中的相同虚词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如能,那么这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相同;如不能,那就意味着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此时就要将你能记起的该虚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一一代入这个句子中,试着翻译这个句子,并联系句子的上下文,看是否能准确翻译出来,如某个意义和用法能解释句子,那这个意义和用法就是正确的。 在做题时除用“代入法”外,和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样,对虚词推断方法还有许多,下面针对题目的分析讲解就涉及了一些常见的方法。,A项,代入对比法 本项第二句

8、出自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于”是介词,“和”的意思,把此义项代入前句,结合语境,翻译不通顺,前句中的“于”应是“到”“在”的意思,故两个“于”意思不同。,B项,分析搭配法 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本项第一句中的“而”居于“拱手”和“问”之间,结合上下文,可知“拱手”是修饰“问”的,故“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二句是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而”是连词,表转折。故两个“而”意思不同。,C项,语境判定法 文言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本项前一句,是连接两个动作,或者说两种行为,“缓其刑政”人就不害怕死亡了

9、,所以说“则”是连词,表顺承,后一句大家都较为熟悉,“则”也是表顺承的。故前后两个“则”意思相同。,D项,语法切入法 通过分析句子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本项前一句的“之”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推知其用法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句位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属于结构助词,译为“的”。故此项两个“之”用法不同。,通过对上题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到,常见的文言虚词,考生在中学课本中已接触过很多,很容易从课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句,何况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本身就选择了一半的课文例句。因此,临场时考生可以充分调动已知,通过课文中熟知的类似例句来由此及彼,对照比较,从而判断其意义和用法。这就要

10、求考生复习备考时要对大纲规定的虚词烂熟于心,掌握其常见用法,记熟其相关例句,只有这样,考试时才能游刃有余,让课本上的文言虚词知识为我所用。,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 想的一组是(3分) ( ) 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省刑罚,薄赋敛 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 B C D,解析 句说了解百姓疾苦,厚施德惠;句减少刑罚,薄收赋税;句将齐国百姓看做桓公成就大业的根本。皆为仁政爱民的具体措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句列举的是不以民为本的情况;句是说桓公重视管子以民为本的建议,下令实施

11、,非直接体现;句为治理百姓的措施,不直接体现仁政爱民,以仁为本。,答案 A,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 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 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 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 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解析 C项错在“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从原文第三段内容看

12、,管仲说自己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这是管仲欲擒故纵,想让桓公充分表现出对自己的依赖之情。,答案 C,5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3分) 译文:_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3分) 译文:_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4分) 译文:_,思路要清晰 (1)句:,(2)句:,(3)句,答题要规范 (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关键词:惧、止) (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

13、”)。(关键词:改、正) (3)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考生甲,考生乙,2虚词翻译要明白 有些虚词身兼二类,它起了指代作用,就要把指代的内容译出来;它起了结构作用,就要把语意的层次译得准确清晰;它起了修辞作用,就要把修辞的效果传达出来;它只补充音节或短暂停顿,现代汉语没有对应的词语,就要多从全句上考虑,用哪个标点、用哪个多音节的词语、用怎样的语序调整、它是由哪个虚词而来的等等,都要落在实处。前面的试题解析时有涉及,要仔细琢磨。,二、方法 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14、) “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 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3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译。,4拆

15、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5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张良曰:“谨诺。”(鸿门宴) 句中的“谨”表谦称,可删去不译。,桓公向管仲询问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了解他们的疾苦,并且要厚施德惠,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禁止百姓。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百姓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注意这四点,就可以实行了。”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言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不是他人所喜欢的,就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呀!”,桓公又问道:“我想在天下修明政事来谋求定时会盟诸侯,可以做 到吗?”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