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材料整理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9967657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8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材料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自然灾害材料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自然灾害材料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自然灾害材料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自然灾害材料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材料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材料整理(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灾害与防治材料 地质灾害一、地震1、定义:岩石圈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岩石圈发生振动成为地震。2、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能量即地球内部的能量3、地震多发区: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地震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4、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 震源深度 震中距离 建筑物的稳固程度 地质构造5、影响地震灾情的因素:震级: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距:震中距短;震源深度:浅源地震;所在地的地质构造:(断层地区发生地

2、震损失更大)震区地质构造不稳定,诱发其他地质灾害;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大;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震区交通不便;救援难度大。民众防灾意识弱,政府救灾不力等6、地震的危害直接灾害有: 人员伤亡;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次生灾害: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

3、坏所引起)。7、地震的防灾减灾措施非工程措施:加强监测预报。 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工程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8、思考我国地震造成的人口死亡数下降,但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是什么?地震预测,建筑物抗震性加强,民众的防震意识加强;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灾害损失上升。二、滑坡和泥石流发生在山区1、泥石流:定义:是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地质:地质构造不稳定,地壳运动活跃,山体中断裂发育,山体破碎。地形:地形崎岖,处于山谷,便于集水集物岩性:风化碎屑物多,土质松散;降水(融水):降

4、水集中,多暴雨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过度樵采、开矿等造成破坏植被;工程建设开挖边坡,破坏山体的稳定性。 危害: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造成破坏和河道阻塞。而泥石流除此之外,还对城镇、矿山、乡村造成毁灭性冲淤2、滑坡定义: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原因:同泥石流主要危害:常常表现在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所造成的破坏和河道阻塞。滑坡泥石流的共同治理措施:非工程性措施: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工程性措施:植树造林,恢复植被;进行岩土体改造、

5、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山体;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撑物。我国西南地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原因:1、处于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山体破碎,多松散物质。2、地形崎岖,坡陡谷深。3、处于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4、滥垦乱伐、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干旱1、干旱:与正常年份相比,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2、分布:全球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我国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西北等地旱灾频发,季风区的干旱与我国雨带的季节移动有重要的关系。3、我国雨带移动规律(本部分阅读,辅助理解,不用背)(1)、锋面雨带形成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与夏季风的进退及的强弱有很大关系。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

6、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冷干气流相遇,暖空气轻,冷空气重,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形成锋面雨。由此可见,锋面雨带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形成降雨。A:暖气团 B:冷气团(2)、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五月雨带 该雨带位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可能是夏季风刚刚登陆,正常年份时间大约应是3-5月份,这时暖气团的势力较弱,南下的冷气团经过长途跋涉及变性的原因,还有南方低山丘陵的阻挡,使两股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在此停留较长时间,形成我国南方春季的阴雨连绵的天气。六月雨带(梅雨天气)我国东部地区6月主要雨带在秦岭以南地区,主要雨区应在江淮地区,此时来自太

7、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气流在江淮地区相遇相持,形成梅雨锋,形成长达一个月左右的降雨天气。此时我国南方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对流较旺盛,午后多对流雨。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南方遇到山地和丘陵的阻挡,产生大量的地形雨。七、八月雨带(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天气)我国东部雨带主要位于东北和华北地区,此时我国的降水范围较大;东部季风区只有江淮地区少降水,是由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位置西伸北进,控制江淮地区,使江淮地区盛行下沉气流,从而形成炎热干旱的伏旱天气,致使这里的农作物,特别是水稻旱情十分严重;此时若台风频繁登陆,可极大地缓解这里的旱情。九月雨带9月,太阳直射点逐渐向

8、赤道靠近,至9月23日以后太阳直射到南半球,北半球大陆以降温为主。大陆暖气团势力减弱,冷气团势力增强,使我国东部锋面雨带位置不断南移,使9月雨带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由于秦巴山地的阻挡,使这里暖气团的势力仍较强,综合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规律,南方地区雨季来得早,退得晚,雨季长,雨大,而北方雨季来得晚,退得早,雨季短,雨量小。因而,在降水的季节分配上,愈向北方降水的季节变化愈大,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性,北方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大。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为:大致四、五月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登陆,我国的雨季开始,;六月份,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持约一个月时间,形成梅雨准静止锋;七、八月份锋面雨

9、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九月份,锋面雨带南撤;十月份夏季风完全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由于冬夏季风随着季节的变化,各自的势力也随着有规律地消失。因此冬夏季风间形成的锋面雨带就会在我国东部地区产生有规律的南北移动。(3)、锋面雨给我国东部地区带来影响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夏季风的强弱、迟早的不稳定性,决定我国多旱涝灾害。正常年份,锋面雨带的移动是北进慢、南撤快。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多而且比较均匀;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少而且集中。反常年份,我国东部地区在夏季风强的年份,锋面雨带北进快,则会出现北涝南旱

10、;若在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北进偏慢,则又会出现南涝北旱。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天气监测预报,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等防灾抗灾措施建设。4、(以下是对3内容的总结,要记住)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登陆。(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雨带南退,北方雨季结束, 10月我国雨季结束。()雨季: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

11、,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4、华北(1) 春旱原因:降水少 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强烈 农作物返青,需水量大 河湖水量少(2)华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春旱、夏涝、风沙、盐碱,还经常受寒潮影响造成农作物冻害。5、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份的伏旱原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气温高,蒸发强 工农业生产、生活需水量大6、西南地区 (1)(云贵高原,特别是云南)冬春连旱的原因: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纬度低,气温较高,蒸发强 喀斯特地貌,下渗严重,地表水缺乏 山高谷深,江河水、地下水难以利用植被破坏严重,涵

12、养水源的能力下降(2)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地表崎岖 地下多溶洞、暗河 土层薄 地表水缺乏7、西北地区气候干旱(1)原因: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蒸发强烈(2)对农业的影响:有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水源不足8、干旱对农业的影响最大,应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方式解决,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灌溉方式容易引起土壤盐碱化。另一方面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下水漏斗区,引发城市地面沉降和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在西北地区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加重9、土壤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大水漫灌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气候干旱,蒸发强烈,水分蒸发后,盐分在土壤里积累,形成土壤盐碱化。10、防御干旱的措施:加强监测预报 加强教育

13、宣传,提高节水意识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修水库节约用水 防治水污染 推广节水农业 培育耐旱作物 跨流域调水 合理利用地下水 人工增雨11、干旱产生的危害:农作物减产 林木枯死 河湖干涸 渔业受损 生产、生活用水紧张引发森林、草原火灾 局部地区社会动荡热带气旋1、热带气旋:发生在热带海洋(水温在26)上的空气涡旋。2、类型3、等级划分名称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飓风风级67级89级1011级12级或以上4、分布台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等。 5、台风的能量来源:高温高湿的水汽上升凝结释放的能量6、台风形成的条件: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台风只

14、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洋面上;)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7、中高纬度不能形成台风的原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8、台风多发季节:夏秋季节9、台风从气压状况看是:低压系统 从气流状况看是:气旋10、台风登陆后迅速减弱的原因:陆地摩擦力增大 高温高湿的水汽得不到源源不断的补充,失去了能量来源11、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12、气旋、反气旋系统风向的作图方法:方法一:(更适合作某点的风向)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用虚线),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约30)方法二:(更适合做选择题)北半球的气旋: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北半球反气旋: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