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高考地理一轮专项考点复习演示文稿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966905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8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高考地理一轮专项考点复习演示文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2012届高三高考地理一轮专项考点复习演示文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2012届高三高考地理一轮专项考点复习演示文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2012届高三高考地理一轮专项考点复习演示文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2012届高三高考地理一轮专项考点复习演示文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三高考地理一轮专项考点复习演示文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三高考地理一轮专项考点复习演示文稿(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要点一 地球上三大物质循环比较,特别提醒 生物进化与灭绝,要点二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在学习中需要联系一些具体可感知的例子,由现象到本质地进行认识,然后再由这些典型的案例,由此及彼地理解与其相类似的实例,这种能力就是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如下表以中亚地区为例:,深居大陆内部的地理位置是中亚地理环境的核心,由于远离海洋使得干旱成为该区最主要的气候特征。在干旱的气候下多沙漠景观;多内流河

2、和内陆湖;有水源的地区发展灌溉农业,种植棉花;没有灌溉水源的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主要牲畜是羊。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还使本区成为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亚欧大陆桥。,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例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图所示:,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特别提醒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应抓住其内涵与表现两方面的内容 所谓内涵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和相互渗透,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表现有:一是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二是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三是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其他区域。,由于考查的重点往往在表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方面,因此,在分析时要突出各要素间的相互关联性和相互制约性。但是考生往往是表述不具体,分析各要素间的联系不合理。考查中学生的出错点往往是:混淆植被类型与自然带名称;搞不清土壤退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水体中的潜水与承压水的差异性,尤其是各种地理环境组成要素

4、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上不到位。,要点三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重、难点) 1.世界气候与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全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的具体表现就是形成了一个个自然带,气候对自然带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下图表达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提醒 (1)一种气候类型形成一种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高山植物区。 (2)两种气候形成一种自然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都形成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一种气候形成多个自然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了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4)气

5、候相同但因地势的高低和降水量的不同自然带不同: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地势低、降水多的地区为热带雨林带,如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岛的西海岸;地势高、降水少的地区为热带草原带,如德干高原。,2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特别提醒 实际上,自然带的分布极其复杂,不便于我们掌握,如果地面上排除山地、高原等地形因素的干扰,自然带在平地上的分布应是相当规则的,这种假设条件下的大陆,就是“理想大陆”。,“理想大陆”自然带具有两种水平分布规律,即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下图),(1)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为明显。这是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少,相对湿度大,东

6、西方向上的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则因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较多,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也很小。 (2)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尤为显著。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通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要点四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重、难点) 陆地高山地区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异规律由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形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陆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共同形成了陆地的地带性分异规律。结合某一山地考查垂直带谱及影响因素是命题的主要方式。,1地域分异规律 (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从山麓到山顶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

7、用的结果,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的变化与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变化类似,但并不完全一致。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量是“少多少”变化。 (2)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的自然带与水平带一致。 (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4)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受热量条件的影响,一般阳坡较高,阴坡较低。积雪冰川带若主要受热量影响,分布同此规律,若两坡降水差别大,则主要受降水的影响,降水多的山坡冰川面积、体积大,雪线低。 (5)同一自然带随着其所在山体所处纬度的增加,其分布高度不断降低。,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模式(以乞力马扎罗山为

8、例),特别提醒 (1)以自然带(除积雪冰川外)的倾斜方向判定阳坡和阴坡(阳坡某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偏高)。 (2)积雪冰川的倾斜方向除受热量(阳坡、阴坡)影响外,还受降水影响(降水多、湿度大,冰雪不易融化)。,要点五 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提醒 (1)非地带性分布可由一种或几种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所致。如湖泊、沼泽这种非地带性分布就是在地势低洼和水湿这两种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总之,由于这些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可以说,任一自然带的形成都是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世界荒漠带形成的四种原因 撒哈拉荒漠、澳大

9、利亚的荒漠和西亚的荒漠等,是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 阿塔卡马荒漠、索马里半岛的荒漠等,其形成与寒流的影响有关。 中亚、我国西北地区荒漠的形成,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其原因是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荒漠,也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西风带影响不到,因而降水稀少。,典例1 (2010天津河西区)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地气候资料图,据此回答(1)(2)题。,(1)关于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 BM地7月受下沉气流影响 C该海域洋流对

10、沿岸有增温加湿作用 DM地1月受上升气流影响,(2)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山脉右侧自然带成因主要为距离海洋远 C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 D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剖析】 第(1)题,从气候资料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第(2)题,南北延伸的山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水热条件共同影响,东西两侧热量条件相同,水分条件差异大。 【答案】 (1)A (2)D,典例2 (2010江苏三校联考)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

11、和共十二个地区的数值,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回答(1)(2)题。,(1)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 由赤道向两极分异 由沿海向内陆分异 由山麓向山顶分异 由平原向高原分异 A B C D,(2)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和地区比较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草原带 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C水热资源丰富,盛产水稻 D可能是我国甘蔗重要的种植基地,【剖析】 第(1)题,我国10年积温的分布规律是纬度越低,其数值越大,符合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甲图反映的 就是这个规律;乙图反映年降水量由少到多的变化,我国的降水量分布规律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反映由沿海向内

12、陆的分异;正确。第(2)题,由D和两地的10年积温和年降水量可判断,该地可能为温带季风气候;积温的值可判定该地不可能是热带草原带和甘蔗的种植基地,A、D两项不正确;热量资源相对不足,C项也不对。 【答案】 (1)A (2)B,典例3 (2010天津河西)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回答(1)(2)题。,(1)图中所代表的环节(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2)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

13、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剖析】 图中源于土壤湿度增大,可使空气湿度增大,则必然是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同时源于蒸腾作用加强,可使土壤湿度增大,则必然是降水增加;土壤热容量越大,气温变化幅度越小,则是气温变化幅度减小。该图显示各种地理事物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1)B (2)B,典例4 (2010北京朝阳)下图是四个地区自然地理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图中所示地理景观所在地的气候特征是( ) A甲全年高温,降水多 B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少 C丙全年酷寒,降水多 D丁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2)图中所示地理景观( ) A甲

14、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B甲丙的变化与低纬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相近 C乙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 D乙丁的变化与亚欧大陆从西岸到东岸的变化一致 (3)与图中丁处自然景观的形成关系密切的是( ) A全年高温的气候 B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 C流经沿岸的暖流 D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剖析】 图中显示甲位于赤道,是雨林景观,则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甲至丙景观上依次是雨林、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带、极地,则表示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差异,结合山地垂直地带性差异规律,可判断其变化与低纬度高山从山麓到山顶变化一致;丁处沙漠为温带沙漠,深居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小是其形成原因。 【答案】 (1)A (2)B (3

15、)B,例1 (2010福建)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回答(1)(2)题。,(1)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 ) A自北向南增高 B自西向东增高 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2)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B降水 C热量 D坡向,【剖析】 第(1)题,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自西向东降低,自南向北增高。第(2)题,长江上游地区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雪线高度逐渐升高。 【答案】 (1)D (2)B,例2 (2010福建)入海河流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类型受河流淡水和海洋咸水的共同影响。某三角洲面积增长较快,该三角洲地区2007

16、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如下表所示。完成(1)(2)题。,(1)该三角洲地区最有可能位于下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三角洲向海洋推进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一般趋势是( ) A滩涂盐荒地旱地 B盐荒地滩涂旱地 C旱地盐荒地滩涂 D林草地旱地滩涂,【剖析】 第(1)题,三角洲面积增长较快。说明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盐荒地比例较大,说明此区域旱涝频发。甲图中由于阿斯旺大坝建立,入海泥沙减少,三角洲不断后退。乙、丁两图中水土流失不是很严重,三角洲增长较慢。第(2)题,沿海土地利用类型自海向陆方向依次为:滩涂,盐荒地,旱地。 【答案】 (1)C (2)A,例3 (2010安徽)今日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西安市隋唐时期用水充足,有“陆海”(指湖泊和沼泽很多)的美称。下图示意古长安(今西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