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林晓羽课件第一讲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966734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6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林晓羽课件第一讲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林晓羽课件第一讲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林晓羽课件第一讲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林晓羽课件第一讲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林晓羽课件第一讲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林晓羽课件第一讲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林晓羽课件第一讲幻灯片(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货币银行学,主讲:林晓羽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第一章 引言,为什么要学习货币银行学? 1、其研究范畴在经济生活中具有极端重要性。 2、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取得科学的认识。 3、为深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框架,三根支柱:货币,信用,银行 一个空间:金融市场 上有调控:中央银行,金融总量与均衡, 货币政策,金融监管,金融发展 外有扩展:国际金融关系(外汇,国际金融体系,国际收支与内外均衡),货币银行学的研究范畴,货币银行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主干与分支 货币银行学的学科体系: 货币金融学或金融经济学; 货币经济学或货币信用经济学,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货币银行学(2002)

2、,黄达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经济学(2007),米什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7th Edition) 3、货币银行学(2001),戴国强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 一、货币的起源 1.古代货币起源学说 亚里士多德“中介货物”观 中国古代管子“先王定币”和司马迁“交换过程”起源观,2.马克思货币起源学说 历史线索 逻辑线索 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揭示: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

3、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论证过程: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使得产生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解决的方式就是交换 交换的基础就是价值,交换的原则是等价交换,通过交换价值取得外在的表现形式,即价值形式问题。 (2)货币是随着价值形式的发展而产生的,而价值形式的发展又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态的演化过程:,交换: 偶然性经常性进一步发展突破地区界限 价值表现:偶然经常表现统一表现固定表现形态 价值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个别等价物 特殊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 货币,第二节 货币的演变,实物货币 商品货币 货 金属货币(铜、银、金

4、) 币 纸币、银行券(现金) 信用货币 存款货币 电子货币,1、古代的货币(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以自然界存在的物品或人们生产的物品充当货币材料的货币形式。 中外历史上实物货币种类很多,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实物货币有贝币、谷帛等。但实物货币都具有无法消除的缺陷, 因为许多实物货币都形体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因此不是理想的交易媒介。 产生对币材的要求:价值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2、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是以铜、银、金、铁等金属作为货币材料的货币,其中以贵金属黄金作为货币材料是金属货币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与实物货币相比,金属货币具有价值稳定、易于分割、易于储藏

5、等优势,更适宜于充当货币。 但是金属货币也有难以克服的弊端: 面对不断增长的进入交换的商品来说,货币的数量却很难保持同步的增长,因为金属货币的数量受金属的贮藏和开采量的先天制约。同时金属货币在进行大额交易时不便携带,也影响了金属货币的使用。,金属货币的形式:,一是称量货币,即以金属条块方式流通; 二是铸币:铸造成一定的形状并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铸币克服了称量货币在使用中的弊端,便利了商品交换。 世界最早的金属铸币是中国春秋初期约公元前800年的布币,刀币,铜贝。 铸币的发展有一个从足值到不足值铸币的过程,王莽币,贝币,春秋货币,战国货币,开元通宝,咸丰元宝 大清铜币,民国,曹

6、魏五铢钱,3、信用货币,信用货币(credit money): 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主要以银行券、汇票、支票、存款货币等形式存在。 信用货币的特点:货币本体几乎没有价值;是作为代表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是凭发行人的信用流通。,4、纸制货币,流通中用纸制作的货币符号,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最初是作为金属货币的符号,为克服金属货币使用中的不便而发行的,与金属货币同时流通。金属货币制度崩溃以后,纸币取代金属货币,与存款货币一起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1)银行券:随银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纸制的货币。凭借现金保证(可随时兑现)和信用保证被人们作为铸币的代表而接受。 (2)

7、纸币: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纸制货币。依靠国家政权强制流通,不能与金属货币自由兑换。 两者并行时,分工在面额上,小额为纸币。一战时,各国普遍停止兑现并由国家法令支持流通,20世纪30年代,主要工业化国家均实行不兑现的银行券流通制度。,信用货币的形式,现金(cash),亦称通货(currency):国家授权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不兑现的银行券,是一国的法偿货币.又称法定货币或现钞,它不以金、银作为发行保证,是纯粹的信用货币。 存款货币(deposit money):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与现钞相比,存款货币支付具有快速、安全、方便的优点。 电子货币(

8、electronic currency):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电子货币作为现代经济高度发展和金融业技术创新的成果,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不断进化的表现,代表着信用货币形式的发展趋势。,货币数字化与虚拟化,19世纪9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仍然通过信用卡或邮寄现金的方式进行结算,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能在互联网上直接进行结算的便利工具,这就是网络货币。 网络货币的基本形态表现如下: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第三节 货

9、币的职能,一、西方经济学对货币职能的表述: 交易媒介 计算单位(计价单位、价值标准、价格标准) 价值储藏 延期支付,二、马克思将货币的职能概括为五大职能:,1、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现所有商品和劳务价值并衡量价值量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特点: 货币要有十足价值; 只需要观念或想象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价格标准:规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货币单位是以货币表示的价值计量单位.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2、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时,发挥流通手段职能 特点: 必须使用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形态上的;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交换中转瞬即逝,不一定要有十足价值。 人们注意的是货币的购买力

10、,只要有购买力,符号票券也能作货币。纸币、信用货币因此而产生。,一定时期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 货币需求: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取决于3个因素: 1、价格(P) 2、待出售的商品数量(Q) 3、货币流通速度(V).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M=PQ/V;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PQMV,3、支付手段 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由流通手段引起,随着商品的赊销赊购出现。 特点:没有商品(劳务)与之作相向运动,是在信用交易中补足交换过程的独立环节,作为价值独立存在;体现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即信用关系。 发展:扩展到商品流通以外的各个领域:纯粹的货币借贷、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工资和其他

11、劳务收支等。,4、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 代表保存起来时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原因: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货币等于贮藏社会财富; 货币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可随时购买商品。 目的:贮藏财富,为购买或支付作准备; 为投资积累资本; 为预防不测之需或其他目的。 发展:形态变化: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方式变化:个人窖藏请人代管存入银行 用途变化:单纯致富积累资本,提高消费 作用:金属货币制度下可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 信用货币制度下形成部分储蓄,影响即期购买力。,金属货币条件下贮藏手段职能的作用: 金属货币条件下,发挥贮藏手段职能的必须是

12、现实、足值的货币,即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履行保存价值的贮藏功能。 金属货币条件下,贮藏手段职能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流通中货币量过多时,单位货币名义价值实际价值,金属货币退出流通,贮藏;但这是以足够多的贮藏为前提,否则不足时没有补充。 讨论:纸币是否具有贮藏职能?,5、世界货币 货币在世界市场发挥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 作用: 作为国际间支付手段,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作为国际间购买手段,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 作为国际间的社会财富,进行国际间转移; 金属货币条件下,只能还原成其本来面目,以金属条块形式出现。 目前有些国别货币部分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第四节 货币层次的划分,一、货币的

13、定义 1、从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2、从劳动价值说:货币是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 3、西方经济学家: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 比较:通货、收入、财富、货币,二、 货币层次的划分 1、含义: 以流动性为标准,对流通中各种货币形式按不同统计口径划分为若干层次。 为什么划分货币层次? 当代信用货币的构成特点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需要决定的。 2、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 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即一种金融资产能迅速转换为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当前国际范围内货币供应量统计的特点 一、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普遍性 无论货币政策有无中介目标,中介目标是什么,世界上几

14、乎所有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在进行货币供应量统计。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统计框架体系的普适性 虽然各国在货币分层、每个层次货币的具体内容都存在很大差别,但是,都基本遵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的统计框架体系。 三、货币统计体系的演变性 从各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实践的历史看,无论货币供应量的框架结构,还是每个层次货币的统计口径,都随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工具的演变进行不断的修正和调整。,3、西方国家一般划分 Mo=C (现金) M1=Mo+D (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M1+Ds+T (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M3=M2+Dn (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 M4=M3+L (银行与非银

15、行金融机构以外的所有短期信用工具),4、我国货币层次 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M0=流通中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他存款) 准货币(quasi-money)-又叫亚货币或近似货币,是一种以货币计值,虽不能直接用于流通但可以随时转换成通货的资产。主要由银行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流通工具等构成。准货币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但因可随时转化为现实的货币,故对货币流通有很大影响,是一种潜在货币。,第五节 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的形成 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 国家通

16、过建立货币制度,以法律形式确定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使货币流通的各个要素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自从国家干预货币流通之后就开始形成货币制度。较为完善的货币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规定货币材料 规定货币材料就是规定币材的性质,金属货币条件下就是确定何种金属充当本位币币材。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形成不同的货币制度。 一般是对已经形成的客观现实在法律上加以肯定。目前各国都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对货币材料不再做明确规定。,2、规定货币单位,货币单位是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