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摘要介绍了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症状及发病原因,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茎基腐病;发生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茎腐病,俗称玉米青枯病[1]近几年,玉米自交系、杂交系品种在地区之间引种频繁,导致该病在各玉米产区之间相互传播,造成植株早枯,籽粒瘪瘦不饱满,发病率达 10%~25%,严重达 48.6%,造成减产 1 发生症状 该病为全株表现的侵染性病害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典型症状表现为:一是茎叶青枯型发病时多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呈水渍状而青枯,而后全株青枯有的病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急骤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雨后忽晴天气时多见二是茎基腐烂型植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根少而短,病株茎基部变软,剖茎检查,髓部空松,根茎基部及地面上 1~3 节间多出现黑色软腐,遇风易倒折,在潮湿时病部初期出现白色,后期为粉红色霉状物平均温度在 30 ℃左右,相对湿度在 70%以上时即开始发病,32 ℃左右时发病最快地势低洼,排水不好,栽培技术不当,如过度密植,施氮肥过多,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对植株造成的各种损伤均会加重发病[2]。
三是果穗腐烂型有的果穗发病后下垂,穗柄变柔软,苞叶青枯、不易剥离,病穗籽粒排列松散,易脱粒,粒色灰暗,无光泽 2 发病原因 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其中腐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3~25 ℃,镰刀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5~26 ℃,在土壤中腐霉菌生长要求湿度条件较镰刀菌高因此,不同生态区病原菌分离频率不同,同一生态区内病原菌分离频率在年度间、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多雨地区往往以腐霉菌型茎基腐为主,而在干旱地区以镰刀菌型茎基腐为主该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在病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3]在田间可借风雨、灌溉水、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病菌多,发病重而生茬地菌量少发病轻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这是因为土壤中适宜的温湿度病菌孢子易萌发,与玉米的适宜生育期相吻合,导致发病率增高一般平地发病较轻,岗地和洼地发病重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排灌条件良好、玉米生长健壮的发病轻,而沙质土壤瘠薄、排水条件差、玉米生长弱的发病重春玉米茎基腐病发生于 8 月中旬,夏玉米则发生于 9 月上中旬究其原因,一般认为玉米散粉期至乳熟初期遇大雨,雨后暴晴,气温回升快,青枯症状出现较多。
玉米生长中期,生长迅速,组织柔嫩,茎基部叶鞘间雨后积水温度大,最易感染;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染病心叶失绿萎蔫,引起腐烂,易被拔出接种试验表明:接种禾谷镰刀菌高湿、中湿 2 个处理发病率均为 35.71%,低湿发病率 21.43%:串珠镰刀菌处理的中湿、低湿发病率均为 14.28%,高湿处理发病率为 0,其中以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性最强因此,土壤湿度是影响病原菌致病性的主要因子品种间对茎基腐病的抗性差异显著,但同一品种对腐霉菌、镰刀菌的抗性无显著差异,即抗腐霉菌的品种也抗镰刀菌,反之亦然一般株型平展的比紧凑的发病重3 综合防治措施 2一是选育和种植抗病、耐病优良品种比较相对有抗病的品种,筛选出来,逐年比较不断更新,因地制宜年年选拔二是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合理灌溉发现玉米植株田间发病时及时将发病株拔除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发病株,集中烧毁或结合深翻土地而深埋注意低洼地雨季排除积水初发病期,剥除叶鞘,在茎病部涂刷石灰水(热石灰 500 g 加水 5~10 kg)轻病株可用刀轻轻割去病斑茎基部发现有病症时,可将四周土扒开,以降低湿度,减少侵染,待将发病盛期过后培土三是轮作实行玉米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防止土壤病原菌积累[4]。
发病重的地块可与水稻、马铃薯、蔬菜作物实行 2~3 年轮作四是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于玉米拔节期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磷氮肥配合使用严重缺钾地块,一般施硫酸钾 100~150 kg/hm2,一般缺钾地块施硫酸钾 70~105 kg/hm2在玉米播种和抽雄时,施硫酸锌 22.5~30.0 kg/hm2、尿素 225 kg/hm2、三元复合肥 225 kg/hm2,可增产 8.4%~10.2%五是生物防治利用增产菌按种子重量 0.2%拌种,对茎基腐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采用 1 g 风干土中接种 100 万个哈茨木霉或绿色木霉的孢子悬浮液,对镰刀菌厚垣孢子的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或在土壤中接种木霉菌并加入微量的三唑酮 4~6 mg/g 土,防治效果比单独使用更显著同时,在种子包衣之前,采用玉米生物种衣剂(ZSB)按 1∶40 拌种,或用诱抗剂浸种,或用根保种衣剂等对玉米茎基腐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4 参考文献 [1] 王晓鸣,戴发超.1998 年玉米茎基腐研究总结[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10. [2] 徐作埏,张传模.山东玉米茎基腐病病原菌的初步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5,15(2):103-108. [3] 郎剑锋,杨蕊,赵荣艳.对玉米茎基腐病菌有拮抗活性木霉菌株的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10(5):2419-2420,2426. [4] 谢富欣,黄秋平,赵花周,等.我国玉米茎基腐病研究进展[J].陕西农业科学,2005(3):93-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