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申报品牌专业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964288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申报品牌专业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申报品牌专业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申报品牌专业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申报品牌专业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申报品牌专业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申报品牌专业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申报品牌专业幻灯片(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申报品牌专业 情况汇报 资源与环境学院,一、专业和专业主任基本情况 (一)专业基本情况 本专业的前身是创建于1948年的土壤农化专 业,1989改为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1998定 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2002、2003、2004、2005年分别招收本科生 60、60、60、90人,来自全国6省。 1948年开始招生,已有30届、1850名毕业生 因创建历史悠久,就业和考研率高,在社会上 有广泛的影响。,(二)专业主任基本情况 姓名 :刘春生 职称:教授(博导) 社会兼职:山东省植物营养学会常务理事 秘书长 近年来获山东省和教育厅自然科学奖励3项 发表一级学报文章15篇,

2、数篇SCI/EI收录 获校级教学质量及教学研究成果奖励5项 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篇 正组织全国15所高校主编精品课程教材土壤肥料学 连续两届被学校党委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 连续6年被资环学院评为优秀教师,二、专业建设成绩 1.师资队伍建设 2.专业科研学术水平 3.教学研究 4.教材建设 5.培养方案改革 6.实验室建设 7.实践教学建设 8.教学管理建设 9.学生的就业与考研 10.本专业优势与特色,1.师资队伍建设 除基础课教师外,专业课教师14名,其中: 副教授以上12位,教授6位,博导4位,副教授6位 有硕士以上学历的11位,有博士学位的7位,分别来自中科院、浙大、中国农大、沈农大 等重

3、点科研机构和高校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人,学校 1512工程1层次1人,2层次1人,3、4层次6人 年龄结构老中青比例为1:9:4,12,5,2.专业科研学术水平 本专业具有硕士点2个和博士点1个,博士后 流动站1个,目前正在申报博士点一级学科。 “十五”期间主持948跨越计划、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等部省级项目 25 项,科研经费817.4万元,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2等等奖励10余项 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61篇,其中一级学报96篇,被SCI、EI收录的23篇。,3.教学研究 在研教学研究课题3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项,SRT项目5项 获省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励2项,校级教学研究和质

4、量奖励11项 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篇,教学改革论文奖励3项,4.教材建设 主编和参编全国中、英文教材10部 主要专业课程均选用全国统编教材和面向 21世纪教材 各实验课程实验指导书完备,使用效果良好。 获学校优秀教材质量奖励一项。,5、培养方案改革 2003年根据市场经济和学生就业的新形势对原培养 方案进行了新一轮修订。 新的培养方案以资源与环境信息学提升改造专业为 思路,建立了以平台+模块的新型教学方式,使之更 适合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 所有课程根据新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内容更新、体系整 合、学时压缩等方面的重大调整。6门课程学时压缩 141学时,4门课程的实验课独立出理论课单

5、独开设。 新增必修课、方向模块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 13门,所有课程按统一格式编写了2003版的教学大纲。,6.实验室建设 本专业现有实验室、研究室面积1457m2, 生均仪器设备价值3.75万元。 3年学校及学院对本专业的实验设备投资达 150万元,配备了代表学科先进水平的流动 注 射分析仪、气、液相色谱、原子吸收、 红外光谱仪等先进仪器。 为本专业开设124个实验,实验开出率100,学生满意度达96.5。,7、实践教学建设: 新修订了2003版的实践教学方案及各年度进程表, 建立了相应的配套制度及实施规范。 金正大工程有限公司、山农大专用肥厂及泰安环保 局是本专业签定协议的校级教学科

6、研基地。 山东农科院、德州土肥站等23个单位是本专业的固 定毕 业生产实习基地。 拥有706.4m2集微区、池栽、盆栽、水培、沙培、土 培等功能于一体的植物营养实验网室(全封闭)和土 壤实验网 室(半封闭)各一处。,8.教学管理建设 01年开始进行专业主任管理专业的探索,02年资环学院在5个专业进行推广,2004年学校以16号文件在全校推广该项目。 从入学教育到毕业考研,对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坚定了学生的专业观念 对毕业论文进行答辩前的盲评,使90%的论文达到二级学报发表的水平,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9.学生的就业与考研,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全程跟踪式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 素质

7、应届毕业学生的数量每年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量 近3年来的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 考研率在5972之间,2005届资环2班考研率达到83 研究生考取的单位多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浙大、 中国农大、沈农大 等重点科研机构和高校中国科学院等国 家级科研院所及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著名高校。 在农业资源、农业环保部门化肥企业工作的学生因综合能 力强、专业技能好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受到了 社会的广泛称赞。满意率达95%以上。 就业面广泛:南京农大胡峰、中国农业大学吴文良、国务院发展中心葛延凤、省外经委周嘉宾、省国土资源厅张庆坤、国家测绘局谢经荣、在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科研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具有

8、较高的水平。,10.专业优势与特色 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一博两硕一流动)和科研费投入 提升了专业建设速度,是专业建设的快速发展特色 以资源环境信息科学提升和改造传统专业是该专业培 养方案改革的创新特色 最先实行全面负责制的专业主任管理专业的机制后 在全院和全校推广,是该专业管理的创新特色 现有教授6人,博士7人,博导4人,百千万人才1、2 层次1人,高素质的教师是专业具有的师资力量优势 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宽,考研率和就业率双高,是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特色,三、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的思路目标 (二)专业建设的规划与措施 1.师资建设 2.培养方案的修订 3.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4

9、.教材与教学设施建设 5.教学管理建设,一、专业建设的思路与目标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深入分析原有专业的历史沿革、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创新与创业型人才为宗旨,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为前提,在全面提高师资水平的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培养途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使人才培养质量及专业办学水平在国内达到一流水平,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毕业生在考研和就业及其专业招生方面具有相当的社会竞争力。,三、专业

10、建设规划与措施: 1.师资建设:以稳定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法,扩大师资规模。为骨干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采用人情化的管理,稳定现有的师资队伍,在2-3年内,使2名青年教师获取博士学位,2-3位青年教师进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进行土壤和植物营养学科的相关研究,从国外引进一名高层次植物营养教师,引进2-3名国内培养的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经过3年的努力,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过硬、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使本专业的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同类专业的先进水平。,2.培养方案的修订 新培养方案实施两2年来,达到了 预期的效果。为进一步适应不断发展 的社会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对专业的 培养

11、方案进行新一轮的修订打算2006- 2007年对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增加 资源与环境宏观管理方面的内容,强化 实践教学内容的系统化。,3.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突出学生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技能培养,达到“厚基础有依托面,强能力有支撑点”。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农业”特色,在行业面向上体现出与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区别。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打造本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与骨干课程建设工程,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4.教材与教学设施建设 要采取学校投入、科研经费投入、自筹经费等多种措施进行建设,

12、经过3年的努力,主编在全国有影响的统编教材以1-2部,新建多功能科教实践示范园一处,每年投入30-50万元用于改善教学设施,使本专业的教材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达到国内同类专业的一流水平。,5.教学管理建设 在完善专业主任管理专业这一新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实施精品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通过示范,带动全专业课程建设。研究和探索本科生毕业论文提高质量的途径与措施,实施毕业论文答辩前的盲评办法,全面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根据教学评估找出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落实学校和学院关于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实施各教学环节的监控与评估,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使本专业的教学管理水平进入国内同类专业管理的一流水平。,欢迎各位专家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建设 多提宝贵意见!,更多资源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