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化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北师大版教程化高三高考历史总6节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963260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优化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北师大版教程化高三高考历史总6节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12优化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北师大版教程化高三高考历史总6节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12优化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北师大版教程化高三高考历史总6节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012优化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北师大版教程化高三高考历史总6节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012优化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北师大版教程化高三高考历史总6节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优化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北师大版教程化高三高考历史总6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优化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北师大版教程化高三高考历史总6节(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七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第 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27,命题视角预测探究,提升演练知能闯关,考点串讲分层突破,考点串讲分层突破,1老子的思想 (1)简介:姓李名耳,楚国人,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思想体系核心是“道”,“道”是派生万物的根源;具有丰富的朴素_;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理想社会是“_”。,辩证法,小国寡民,2孔子的思想 (1)简介: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言行记录在_一书中。 (2)思想主张:孔子提出“_”的学说,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出“_”;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是古代_的先驱,以六艺教育学生,主张“因材施教”、“_”,总结了

2、一系列教学原则。,论语,仁,克己复礼为仁,私人办学,有教无类,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_时期,代表各阶级各阶层以及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和思想家,都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提出主张,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道、墨、法、名、_等家,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 2概况 (1)儒家 孟子:以“仁”、“义”为核心,主张_;提倡“_”、“保民”;学说和言论主要收在孟子一书中。,社会大变革,阴阳,性善论,仁政,荀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持_,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_相结合;学说主要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2)道家 代表是庄子,著有庄子一书,_是其哲学特点。 (3)墨家 墨子是该学派

3、的创始人,主张“_”“非攻”,还主张“_”“薄葬”,反对浪费。,性恶论,法治,相对主义,兼爱,节用,(4)法家 反映战国时期新兴_的利益。韩非子是集大成者,主张_,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结合的_,强调加强中央集权。他著有韩非子一书。 3影响 促进了_的活跃和繁荣,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主阶级,以“法”治国,君主统治术,思想学术,1新儒学的形成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_学说,把_、君权、_、夫权贯穿起来,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 (1)宣扬“_”,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阴阳五行,神权,君权

4、神授,父权,(2)提出“_”“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后人归纳为“_”。 (3)上书天人三策,提出“_”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3影响 董仲舒的意见,深受_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儒学从此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_。,君为臣纲,三纲五常,春秋大一统,正统思想,汉武帝,考点整合,道、儒、法、墨学派的比较,1.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孔子的政治、教育思想? (1)认识: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

5、用。 “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教育思想:教育原则,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态度,要求实事求是,要有恒心。学习方法,主张要反复温习;学与思结合;敢于坚持正确意见。 (2)做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对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人际关系等。,对孔子思想中的保守内容,要批判继承。如孔子所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但“礼”作为一般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仍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点训练

6、1 (2010年济南模拟)2010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1周年纪念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圣迹图是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其教育思想中对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温故知新”,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四个选项都是孔子对教育事业的贡献。而题干要求回答的是孔子在教育上对社会发展的最大贡献,A项是其教育的办学思想,对教育发展起决定作用,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开创了古代私人讲学之风。B项是教学方法,C项是学习态度,D项是学习方法。,2为什么说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法家? (1)战国时

7、期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2)法家思想主张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地主阶级国家政权的统一和巩固。 (3)法家提出的“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对点训练2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辨析能力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材料中“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一信息,由此判断这是法家思想。,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1

8、)原因 从根本上看,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经济基础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必然反映。 从历史条件来看 a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b社会的大变革促成了各种政治主张的产生和不同哲学派别的形成。 c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有思想的知识分子。 d诸侯纷争为思想家们提供了发表不同主张的社会环境。,(2)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

9、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点训练3 (2011年湖南模拟)位于山东临淄城南的稷下学宫,约创办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当时中国最大规模的中华精神汇聚处,最高等级的文化哲学交流地。稷下学宫的出现说明( ) A齐鲁大地自古就有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 B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和发展 C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春秋时期齐鲁大地思想活跃,哲学家辈出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教育和学术中心,主要得益于

10、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争相出现,学术争鸣现象普遍,故选B项。,4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哪些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 (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3)以神权限制王权。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对点训练4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 ) A宣扬“一统”学说 B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C要求君主施行仁政 D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解析:选C。本题考

11、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用“天降灾异”来警诫实行暴政的统治者,既体现了要求仁政的思想,同时也宣扬了“天人感应”这一唯心主义学说。据此,可以先排除A、D两项,荀子的“天行有常”的唯物主义思想与董仲舒的思想正好相反,故排除B。,5儒家学说在汉代为什么会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变革中,儒家学说不能适应当时的需要。 (2)西汉建立后,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发展了儒学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汉武帝采取的尊儒措施使儒学处于独尊地位。,对点训练5 汉武帝采取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 焚

12、书坑儒 重用文学儒者 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 B C D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及辨析能力。是秦朝时期的政策措施,故排除。直接使儒学地位上升,成为正统思想。,命题视角预测探究,天下大同,和谐万邦 2010年9月28日,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山东曲阜隆重开幕,来自海内外的两千多贵宾参加了这一重大盛会,今年祭孔大典以“天下大同,和谐万邦”为主题,孔子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已成为海外汉语推广基地,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对孔子思想及影响的考查必将是高考重点。,尝试命题1 2009年2月2日,温家

13、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道,“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奉为最高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下列不能体现“和谐”思想的是( ) A“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B“礼之用,和为贵”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谐,即以和为贵,A、B、C三项均是国家及百姓中和谐的表现,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则反映了西方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主权,故选D。,本讲内容的高频考点主要包括:孔子、孟子、荀子等早期儒学的主张,百家争鸣各派的核心主张及意义,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等。,尝试命题2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

14、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由材料中“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可以看出是“尚贤”思想,为墨家的思想主张,故选A。,从文明的传承视角看儒家文化 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聪明、智慧、坚韧、勤奋、开拓进取、爱好和平”的内在精神。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民族前途,加深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等角度立意命题,是近年高考命题关

15、注的热点。,尝试命题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仁者,爱人。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 论语 材料2: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东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材料3: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1)材料1中“仁”的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孝”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结合材料1分析材料2中的故事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3)从材料3中可以看出,“仁”还寄寓着现代国人怎样的期盼?你怎样看待上述这些文化现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涉及对儒家伦理道德仁、忠、孝等的理解及评价。第(1)题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分析即可。第(2)题注意西汉这一时间提示,西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注意把握忠孝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起的作用。第(3)题注意结合“仁”的含义来回答,评价时注意“孝”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