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高考语文考点基础知识梳理6节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961523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三高考语文考点基础知识梳理6节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2011届高三高考语文考点基础知识梳理6节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2011届高三高考语文考点基础知识梳理6节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2011届高三高考语文考点基础知识梳理6节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2011届高三高考语文考点基础知识梳理6节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高三高考语文考点基础知识梳理6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三高考语文考点基础知识梳理6节(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节 文化经典阅读,12010年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文化经典阅读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文化经典阅读,要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能够从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 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和评价。,22011年命题情况预测分析: 作为新题型,“简答简答”的考查方式将受到重视,选材上短小精练,将注重思想性和可读性的结合。 简答题的命题点会非常灵活,甚至包括要点的提取整合或分析鉴赏、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认定以及考生的评价能力。 2011年高考个别省市还会将文化经典阅读作为高考的考查重点,目的是弘扬传统文化。,1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

2、后回答问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_,(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_ 【解析】 (1)本题属于知识运用题,可以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一句中概括出四字成语“举一反三”。 (2)当子贡指出孔子“不言”时,孔子以“天何言哉”来回答,以四时的流转、百物的生长来回答子贡的疑问,其实是孔子强调教师无需多言要注重身教的原则。,【答案】 (1)

3、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参考译文】 孔子说:“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的人,我是不会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我是不会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我是不会重复教的。”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上天说了什么呢?”,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注】 里:居。德:有德之人。邻:亲近。,(1)下列对

4、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2)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 【解析】 (1)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C项的错误在于“选择与仁德为邻”,目的并不是让别人知道你的仁,而是使自己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成

5、就自己的美德有帮助。 (2)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这句话同样体现了孔子“里仁为美”的思想,即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解答时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论说即可。,【答案】 (1)C (2)示例:“择友”如“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从其他角度理解,言之成理亦可),【参考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一)人教选修论语选读共七个大类。第一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

6、也”,主要讲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第二类“当仁,不让于师”,讲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即孔子对待弟子、弟子如何看待老师。第三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讲孔子的生存智慧。第四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孔子的“仁”的学说。第五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讲孔子对“义”的持守。第六类“有教无类”,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第七类“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讲孔子的“学”这一概念的特殊意义。,(二)解答问题之前,首先要读懂论语选读,要有扎实的文言文翻译基本功。 (三)高考考查的角度有三个。,1读懂。 2深入和系统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了解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是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

7、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四)高考考查的重点。 答题时,要联系考生的现实人生问题,比如要胸怀天下,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无知和错误,要善于以己推人、体贴他人等。,1(2010年学军中学第十次月考)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1)请指出论语中这两句话在语言上的特点。 _ (2)论语中这两句话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品格?请简要分析。 _,【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经典文化语言的能力。论语的语言特点,难度不大,指出一点即可。 (2)此题考查对经典文化的分析综合能力。要有分析过程,谈一点即可。 【答案】 (1)口语记录,文字简洁浅

8、易;运用描写,形象生动。,(2)仁爱同情,尊重生命。世间上最宝贵者莫如生命,任何生命都应该获得人们的尊重。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生命与我们结伴而行,只要我们用心,总能够或多或少地被身边这些生命感动,我们每个人首先能把自己当做平常人,心存爱意,就能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正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的生命,而不是苛求生命、摧残生命甚至是剥夺他人的生命。,2(2010年浙江五校联考)阅读论语中的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的这句话阐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这种精神在践行中的标准是什么?请另结合论语中的某一相关章句,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

9、【解析】 此题考查对经典文化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不但理解选文内容,还要联系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难度稍大。 【答案】 中庸思想;标准是“义”。(“道义”“仁义”均可) (理解):中庸之道绝不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而是一种始终以“义”为准绳的稳健主张。孔子说“乡原,德之贼也”,就体现了中庸的原则是“德”,即“义”。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体现了中庸所谓的无过无不及并非无原则的调和。,3(2010年浙江绍兴)阅读论语中的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10、”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_的社会。,(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 _,【解析】 (1)此题考查对经典文化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此题考查对经典文化的分析综合能力。学习经典文化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并联系现实。,【答案】 (1)有道/有德/为政以德 (2)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的朴野生活。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庄思想是不同

11、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道德教化来积极地建设理想社会。优秀高尚的道德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它应该成为人类的永恒精神。因此,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4(2010年嘉兴一中)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地评价一个人?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_,(2)为什么孔子对“乡原”之人嫉之如贼? _ 【解析】 (1)此题考查理解能力。注意要写

12、出两点来。 (2)此题考查分析综合能力。 【答案】 (1)不以众人不讲原则的好恶为依据,而应区分不同的评价者,看他们的品德和评价标准。,(2)“乡原”之人,看上去忠厚老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乡原”之人,就是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乡原”之人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乡原”之人违背了仁和礼的原则,貌似中庸,实则违背了中庸之道,偏离了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参考译文】 子贡问孔子:“一乡的人都喜欢某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道:“一乡的人都厌恶某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还不如一

13、乡的好人都喜欢他,一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孔子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其实是道德的破坏者。”,1疏通文意,读懂原文。论语孟子和庄子作为古代文化经典,在阅读时首先要扫除语言障碍,要借助注释和原有的文言文知识来疏通词句。一般说来,这三部文化经典的词句相对较难,我们不必逐字逐句理解,只需整体理解,而对试题中需要我们翻译的句子,则要细细推敲,不能马虎。读懂原文,是为理解内容、评析观点打下基础。,2明晓事理,弄清比喻。这三部文化经典在写法上大多采用了一些说理方法,而以比喻为多。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还需深入领会,弄懂比喻的内容,特别是一些整体的比喻。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加以积累,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

14、考试时结合内容就能对号入座。 3熟悉人物,明辨思想。文化经典的考查,一般需要我们指出选文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有时还需要对此作出评价。因此平时我们就必须熟悉三位哲人主要的学说和观点。只有对他们的主要思想有了明晰的认识,才能在高考时准确辨析。,一、论语导读 1为政以德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他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