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高考历史用新史观进行中国近现代史通史复习教程扫描版课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961051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高考历史用新史观进行中国近现代史通史复习教程扫描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12届高三高考历史用新史观进行中国近现代史通史复习教程扫描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012届高三高考历史用新史观进行中国近现代史通史复习教程扫描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2012届高三高考历史用新史观进行中国近现代史通史复习教程扫描版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2012届高三高考历史用新史观进行中国近现代史通史复习教程扫描版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三高考历史用新史观进行中国近现代史通史复习教程扫描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三高考历史用新史观进行中国近现代史通史复习教程扫描版课件(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为指导、以通史为线索、以专题为框架对必修和选修有关内容进行梳理、整合,概括阶段特征,分析发展规律。,复习思路:,知识整合,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知识整合,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与祖国统一,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20世纪以来的重 大思想理论成果,6.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

2、教育事业,孙中山与三民主义,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与邓小平理论,思考: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 甲“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

3、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史观解读,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 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文明史观,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关注的是历史的纵向发展 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大众化等。,全球(整体史)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 全球史观认为从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

4、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整体史观还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活动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甲说: “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丁说: “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07广东历史) 29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5、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

6、“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这是对现代化史观运用得很明显的一道历史试题,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第一次明确告诉学生:可以用不同的评判标准来看待历史事件。” -黄牧航 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中史参),新课程历史观 全球近代化文明史观,文明就是“人生产力社会结构”的整体进步; 文明的结构 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文明演进的阶段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历史新教材,不是一般地讲授历史的演进,而是立足于现实社会,以文明为主体,追溯现代社会存在的人类文明的来源和演变。,物质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对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起决定性作用,

7、也是划分人类文明历程阶段的主要标准。,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物质文明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与此相适应,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工业文明发展进程 何谓现代化,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程即现代化 ,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的早期阶段,也称原初现代化。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 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后,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

8、行了调整和探索。 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工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现代化的模式 现代化的模式,从性质角度分,一般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英美等国家开创了资本主义模式,这一模式目前被世界上极大多数国家所采用;苏联开创了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等一批国家采用了这一模式。从动因角度分,大体可分为原发性内生型现代化(简称原发型)和传导性外发型现代化(简称传导型,又称赶超型)两种模式。英美等国属于原发型现代化,日本以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都属于传导型。当然,每一个国家在推进现代化时都会根据自身的特点

9、创造性地采取一些措施或策略,所以现代化也是“本土化”的过程。因此,在各个模式内部,会形成一些变式。现代化发展到当代有着多种模式。,现代化的作用 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要稳步、全面的推进才能使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否则会使人类更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资源的缺乏、环境的恶化等“现代病”的出现就是一种警告;德国与日本由于片面推进经济现代化而最终成为破坏人类文明的祸首,也使本民族堕入毁灭的边缘,更是惨痛的历史教训。 (如可持续观念的提出等),中国工业化开始的时间不比日本晚,但中国的近代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奉行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这种片面的近代化模式,是造成中国100多年屈辱苦难史的原因之一

10、。 秦汉时代创立的以郡县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农业经济社会机制,在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之前,是人类农业经济时代最先进的机制。历经了各代封建王朝的改良和完善,这个社会机制的优势保护了中华民族繁衍,甚至能在遭遇外族侵略时把他们吸收同化。中国的制度优势就这样存在了两千多年,我们的祖先一直有着制度的优越感。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兴洋务,训练新军、开办兵工厂,目的是想提高对付西方入侵的抵抗能力,使列强不能威胁中国的社会机制。但甲午一战证明,只想要人家的生产力,但拒绝社会机制上变革的作法是失败的。,中国近代史的不幸,正是来源于我们在社会机制认识上的三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只想要工业经济的生产力和军事力,拒绝对工

11、业经济所要求的社会结构进行社会机制的变革。 第二种错误,是在缺乏对工业经济社会机制的研究和总结的情况下,一味地想搞一个比西方更好的社会机制。从太平天国到今天,中国人富有勇气地进行了多次规模巨大的革命性社会实验,付出了重大代价,却很少认真研究其他国家在社会进步过程中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它们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没有必要一味地做社会实验的白老鼠。 第三种错误是对传统中国社会机制的全盘否定和破坏。一个有优势的社会机制一定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发展是延续性的,不能强制性跳跃。中国今天面临的很多问题来源于对既存社会机制的破坏。,从大航海时代到今天的500年间,世界格局瞬息万变。今天世界格局受惠者,

12、在明天可能成为受害者。 中国曾是大航海时代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大航海带来的东西方贸易的扩大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国和出口国,为中国创造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但是,当时的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并没有认识到,是大航海这一世界格局的巨变给中国带来了机会,他们将辉煌归功于皇帝的励精图治。正是由于这种认识的错误,当世界格局从大航海时代转向产业革命时代时,中国无以应对。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从大航海时代的受惠者突然变成了产业革命时代的受害者。,令人扼腕的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导者和知识分子仍然长期缺乏对世界格局及其变化的深刻认识,这是中国近代史的悲剧所在,中国因此承受了一个半世纪的苦难。 中国

13、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一穷二白的,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仍是世界上拥有最大经济存量的国家。但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国已一贫如洗,经济存量被抽吸一空,社会发展机制被摧毁殆尽。 今天,中国受惠于信息革命,步入了成为“世界工厂”的进程。但是,历史给中国的机遇是瞬息万变的,如果不抓住机遇,改革社会机制,以适应世界格局变化的要求,那么,机遇又可能弃我们而去。应对之关键,在于改变自身的社会体制,以适应新世界格局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世界格局下繁荣昌盛。 对21世纪的中国而言,创造新的制度优势是保证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根本所在。因此,要在学习和总结他人的经验教训、继承中华民族在社会机制上留下的宝

14、贵财富的基础上,尽快创建一套适应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社会机制。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目前,中国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转折,需要培育出旺盛的经济发展内生机制,需要将经济增长的利益相对公平和公正地分配到每一个地区和群体,需要大规模利用世界资源和参与国际分工,更需要强化国际竞争力和国力以确保国家的繁荣和安全,维护对中国发展有利的国际环境。 为此,我们应认识总结200多年来人类在社会发展机制上所进行过的各种社会实践的成果和教训,以此作为设计社会机制的借鉴,尽早在中国形成真正具有制度优势的社会机制。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而言,国际竞争的关键既不是技术竞争,

15、也不是企业竞争,而是社会机制的竞争。,在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一个民族能够成功地复制其他民族的发展道路,每一个民族都是在经历无数风雨之后,走出自己的历史山谷。中国的崛起不是重复前人的错误,而是要在立足自身经济体系基础之上,探索出符合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崭新道路。 一个大国的崛起,不是物质财富的充裕,而是精神的高度自信、宽容。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从各国的体制入手,从增进国民幸福感出发,寻找各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源头。中国的崛起除了经济方面的推动外,最应当引起重视的是文化的重建,作为软实力的象征,文化和思想往往具备更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在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经济是基础,思想是前提,政治是保障。,试着从 文明的差异 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融合,寻找给我们思维的启示,用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文明的差异,中国:,西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2010全国二卷37题)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上海、天津、汉口等被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游民无产者。但中国近几十年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