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程12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959742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5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程12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1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程12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1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程12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1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程12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1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程12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程12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程12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总结 知识定位,知识结构,时空定位,宏观综合 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废 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 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开 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农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 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 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3)人民公社化(19581982年):党的一些领 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 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人为地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挫伤了 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

2、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后):坚持土 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 户经营,自负盈亏。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2.建国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的三次大的变动 (1)19491956年底,中国的国民经济表现为多 种经济成分并存: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 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与发展。这一时期 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动还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工 业比重大幅度上升,农业所占比重相对下降。 (2)从19561978年,中国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 济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变了单

3、一的公有制 经济的局面,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现在多种类型的私有制经济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备课资讯 一、新材料 新视角 1.“十六大”报告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努力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在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

4、上迈出新步伐。”,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展迅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目前,我国4 371家骨干企业中,已有3 322家企业实行了公司制改革,改制面达76%。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等一批国有企业相继在海外上市、标志着国有企业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取得了实质性重大进展。 解读 政企不分、企业负盈不负亏、企业约束机制不健全等是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因素;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2.海尔的成长历程,解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5、局面,中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腾飞。图表海尔的成长历程则见证了这一发展历程。,3.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解读 表中四种传媒发展速度最快的是互联网发展速度最快。这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讯事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是同时出现了向上发展的趋势,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二、教学精彩片断 1.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三次重大变化,3.曲折发展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革”,3.曲折发展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

6、文革”,4.对外开放格局图解,三、教材细节对比 1.经济的曲折发展 人教版 (1)对总路线的全面认识1958年,中共八大二 次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 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愿 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2)对“文革”以来的经济形势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这场动 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 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

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周恩来病重,在毛泽东支持下,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隐入混乱状态。 岳麓版 国家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1年,国家开始试办手工业合作社。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

8、3年底,党中央调整政策,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人民版 中共八大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出现曲折和失 误的思想根源 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人 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但是, 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 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中共 八大以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 出现曲折和失误。,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人教版 (1)明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 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 经营没有自主

9、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到1978年,中 国仍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地影 响着国家的现代经建设。,(2)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 程中,最根本的转变,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 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 置资源为主的转变。 岳麓版 (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的原因 邓小平指出:“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 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 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 样一

10、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 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念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人民版 对外开放的起点和目前的成就。 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对外开放格局

11、的初步形成 人教版 设立经济特区的具体作用 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 头兵。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 投入约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的29%;外贸出口约 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涌现出一百多个 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 000万美元以上的创 汇企业。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 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 的作用。,岳麓版 经济特区的特点和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 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

12、管理方法。,人民版 在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入。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在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还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 问题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 制度;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13、主要体现在控制力 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 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教版 新中国新的社会风尚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 地, 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从20世纪50至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 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岳麓版 近代中国服饰的一大特点 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人民版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也随之传入。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