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课程总结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958275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史课程总结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化学史课程总结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化学史课程总结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化学史课程总结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化学史课程总结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史课程总结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史课程总结幻灯片(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史 课 程 总 结,一、化学发展史的五个时期 A、化学的萌芽时期 B、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 C、燃素化学时期 D、定量化学时期,既近代化学时期 E、科学相互渗透时期,既现代化学时期,第1章 古代的化学知识和自然观 一、原始人的化学知识 食盐的使用 火的使用 制陶 冶炼 染色 二、奴隶社会的手工艺化学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冶炼,三、古代的自然观 1、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 、古希腊的自然观 四、希腊化时期的埃及和古罗马的化学,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重要化学工艺 一、造纸 二、黑火药 三、瓷器 四、冶金,第3章 炼金术时期 一、阿拉伯炼金术 二、西欧的炼金术 三、中国的炼金术,第4章 工艺化学和医药化学时

2、期 一、文艺复兴时期及其对化学发展的影响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冶金学著作 1、Biringuccio(毕林古乔1480-1539)烟火术2、Agricola(阿格里柯拉1494-1555)论金属 三、医药化学 四、十六和十七世纪的工艺化学,第五章 燃素说时期 一、十七世纪下半期发展自然科学的条件 宗教经院哲学宇宙观崩溃 带有机械唯物主义特点的资产阶级宇宙观产生 二、关于燃烧和呼吸的新概念 三、波义耳 五、燃素说,第六章 燃素说的危机 一、十八世纪下半期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二、罗蒙诺索夫 三、十八世纪中期的西欧化学 四、气体化学,第七章 化学革命 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科学 二、拉瓦锡,第八章十八世

3、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化学 一、拉瓦锡及其在法国的拥护者 二、欧洲各国的化学发展 三、十八世纪的实验化学 四、亲合力的概念 五、当量与化合比,第九章 化学原子论的诞生 一、古希腊原子学说的传播 二、化学原子论的先驱一息金斯 三、道尔顿和他的化学原子论 四、道尔顿原子论的来由 五、道尔顿原子论的传播,第十章 十九世纪初的化学实验研究与发现 一、伽法尼电的发现和伏特电池 二、戴维的研究工作 三、酸中含氧理论的抛弃,第十一章化学原子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十九世纪初化学原子论的新问题 二、武拉斯顿的当量 三、阿佛加德罗假说 四、贝采里乌斯和化学原子论的发展 五、社隆-普蒂定律、米希尔里希的同晶型定律 六、普

4、劳特假说 七、贝采里乌斯原子论的一般原理 八、贝采里乌斯的电化学说,第十二章有机化学的诞生 一、有机化学的起源 二、生命力论 三、新化合物的研究 四、同分异构现象的发现 五、基团论的形成,第十三章十九世纪中期有机化学理论上的争论 一、取代理论 二、罗朗的核理论 三、旧的类型学说 四、李比希的多价酸学说,第十四章 十九世纪初期和中期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发展 一、十九世纪初期的分析化学 二、天平史话 三、有机分析、滴定分析 四、新元素的发现 五、十九世纪上半期的原子量问题,第十五章 原子价化学式 一、原子价 二、化学式,第十六章化学元素周期律 一、寻找规律 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三、原子量与元素预

5、言 四、成功与不足,第十七章 无机化学工业的发展 产业革命以后的化学工业、已不再象过去陶瓷、玻璃、冶金、造纸等一类手工业式的古老的化学工艺,而兴起和发展了以三酸(硫酸、盐酸、硝酸)两碱(纯碱、烧碱)为基础的重要的无机化学工业。,第十八章 有 机 化 学及发展的重要方向 19世纪的化学,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除无机化学得到迅速发展外,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各分支学科确立,并以强大的生命力蓬勃向前发展。 一、有机物提纯 二、有机合成 三、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的建立 四、碳四价和碳成键学说,第十九章 物理化学及发展的重要方向 物理化学中的分子运动理论 热力学和,电化学这三

6、大分支在十九世纪进步很快;其他分支,如光化学、胶体化学也已开始形成,不过要到二十世纪才取得长足的进展物理化学咩物理学和化学的边缘学科。,第二十章 放射性与原子结构 十九世纪可以称之为原子的世纪,在此世纪,原子这一粒子庄严地进入科学界一个世纪以来,促进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以及其他科学的发展。然而由于道尔顿的原子论的缺陷,再往前进展已是很困难了二十世纪可被人们称之为电子的世纪,分光镜引导人们定向新的比原子更小的世界;随着科学知识的积累,在世纪的交替之际,发生了“知识爆炸”。首先是德国的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5年) 之后,就导致法国的贝克勒尔(1896年)和居里夫妇(1898午)发现钠元素和镭元索

7、的放射性。,第二十一章 十九世纪末无机化学的成就 新元素的发现,这与分光镜的发明和门捷列夫的断言有关。此外,还有原子量测定的进步等等。稀土元素与稀有气体元素族的发现,以及最后终于成功地分离出死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成就。,第二十二章 生物化学 整个生物学领域将由于遗传学而变成一门统一的学科,最终将同物理学相媲美。,第二十三章 化学与化学工业 德国化学垄断企业迅速发展,导致在组织生产方面有特点,产生了化学工业。,第二十四章 近代和现代的中国化学 十九世纪中叶,欧洲近代化学传人中国。,化学史复习题 1、以地名命名的化学元素是( ) a铼 b硒 c钔 d钾 2、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 ) a拉瓦锡

8、b范霍夫 c贝采尼乌斯 d居里夫人 3、中国人早期进行的化学活动是( ) a用砂和苏打制取玻璃 b酿酒 c用古铜做兵器、镜、瓶等物 d用金银作饰物 4、“焰色反应”的最早发现者是( ) a陶弘景 b阿累尼乌斯 c哈伯 d诺贝尔 5、酸碱指示剂的发现者是( ) a门捷列夫 b罗蒙诺索夫 c戴维 d玻义耳 6、最早的化学萌芽活动是( ) a阴阳五行学说 b古代原子论 c用火 d炼丹术 7、以星宿命名的化学元素是( ) a钙 b硒 c磷 d砷 8、公元前100年中国发明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 )总结并推广了纸技术,而欧洲人还在用羊皮抄书呢!,9、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

9、的道路。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我们把化学发展简单归为主要( )、( )、( )、( )、( )五个时期。 10、1648年德国药剂师( )将食盐和矾油(硫酸)放人蒸馏釜中加热制取硫酸钠,并将逸出的刺激性气体用水吸收得到一种酸性溶液。因为食盐来自海水,就将( )称之为“海盐精”。 11、在化学史上,所讲姓亨利的人实际上也不少。发明亨利定律的亨利,是一位英国人。他们祖孙三代都是医师兼有名的化学家。发明亨利定律的亨利的名字是( ),他的父亲名托马斯亨利,对化学的主要贡献是( ),他的儿子名( )。他们三代是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的著名学者。 12、简单的化学分析法是从波义耳开始的,后来经过拉瓦锡

10、、普里斯特里等许多化学家的努力,到18世纪末,瑞典化学家( )总结前人的工作,创立了一系列有关定性和定量方面的分析方法。 13、法国化学家( )在研究各种气体在化学反应中体积变化的关系时发现,参加同一反应的各种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其体积成简单的整数比。这就是著名的气体化合体积实验定律,空气成分的发现史 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空气和气体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到了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 18世纪初,一位爱好植物学的英国牧师黑尔斯(SHales,16771761)发明了集气槽,改进了水上集气法。 1772年卢瑟福(DRutherfor

11、d,英,17491819)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磷,除去寻常空气中可助燃和可供动物呼吸的气体,对剩下的气体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气体不被碱液吸收,不能维持生命和具有可以灭火的性质,因此他把这种气体叫做“浊气”或“毒气”。同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JPriestley,17331804)也了解到木炭在密闭于水上的空气中燃烧时,能使1/5的空气变为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 1774年普利斯特里利用一个直径为一英尺的聚光镜来加热各种物质,看看它们是否会分解放出气体,他还用汞槽来收集产生的气体,以便研究它们的性质。那年8月1日他如法加热汞煅灰(即氧化汞),发现蜡烛在分解出的“空气

12、”中燃烧,放出更为光亮的火焰;他又将老鼠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老鼠比在同体积的寻常空气中活的时间约长了4倍。可以说,普利斯特利发现了氧。遗憾的是他和卢瑟福等都坚信当时的“燃素说”。从而错误地认为:这种气体不含燃素,所以有特别强的吸收燃素的能力,因而能够助燃,当时他把氧气称之为“脱燃素空气”,把氮气称之为“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事实上,瑞典化学家舍勒(CWScheele,17421786)在卢瑟福和普利斯特里研究氮气的同时,于1772年也从事这一研究,他可算是第一个认为氮是空气成分之一的人。他曾于1773年用硝酸盐(硝酸钾和硝酸镁)、氧化物(氧化汞)加热,制得“火气”(fire air),并用实

13、验证明空气中也存在“火气”。 综上所述,可见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虽然都独立地发现并制得氧气,但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由于他们被传统的燃素说所束缚,“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近的途径行进,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较早地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在实验过程中重视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当他知道了普利斯特里从氧化汞中制取氧气(当时称之为脱燃素空气)的方法后,就做了一个著名的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他摆脱了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尊重事实,对实验作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揭示了燃烧是物质

14、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了反应,指出物质里根本不存在一种所谓燃素的特殊东西。1777年,拉瓦锡在接受其他化学家见解的基础上,认识到空气是两种气体的混合物,一种是能助燃,有助于呼吸的气体,并把它命名为“氧”,意思是“成酸的元素”(拉瓦锡当时认为,非金属燃烧后通常变为酸,氧是酸的本质,一切酸中都含有氧元素);另一种不助燃、无助于生命的气体,命名为氮,意思是“不能维持生命”。,1785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HCavendish 17311810)用电火花使空气中氮气跟氧气化合,并继续加入氧气,使氮气变成氮的氧化物,然后用碱液吸收而除去,剩余的氧气用红热的铜除去。但至终残余有1的气体不跟氧气化合,当时就认为

15、可能是一种新的气体,但这种见解却没有受到化学家们应有的重视。 经过百余年后,英国物理学家雷利(JWSRayteigh,18421919)于1892年发现从含氮的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每升重1.250 5 g,而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在相同情况下每升重1257 2 g,虽然两者之差只有几毫克,但已超出了实验误差范围。所以他怀疑空气中的氮气中一定含有尚未被发现的较重的气体。雷利沿用卡文迪许的放电方法从空气中除去氧和氮;英国化学家拉姆塞(WRamsay,18521916)把已经除掉CO2、H2O和O2的空气通过灼热的镁以吸收其中的氮气,他们二人的实验都得到一些残余的气体,经过多方面试验断定它是一种极不活

16、泼的新元素,定名为氩,原文是不活动的意思。,1868年8月18日在印度发生了日全蚀,法国天文学家严森(PJCJanssen,1824一1907)从分光镜中发现太阳光谱中有一条跟钠D线不在同一位置上的黄线,这条光谱线是当时尚未知道的新元素所产生的。当时预定了这种元素的存在,并定名为氦(氦是拉丁文的译音,原意是“太阳”)。地球上的氦是1895年从铀酸盐的矿物和其他铀处矿中被发现的。后来,人们在大气里、水里,以至陨石和宇宙射线里也发现了氦。 1898年拉姆塞又在液态空气蒸发后的残余物里,先后发现了氪(拉丁文原意是“隐藏的”)、氖(拉丁文原意是“新的”)和氙(拉丁文原意是“生疏的”)。 1900年德国物理学教授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