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高考化学新课标新课程教材新增内容新题型及热点内容的应教程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957722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7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高考化学新课标新课程教材新增内容新题型及热点内容的应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2届高三高考化学新课标新课程教材新增内容新题型及热点内容的应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2届高三高考化学新课标新课程教材新增内容新题型及热点内容的应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12届高三高考化学新课标新课程教材新增内容新题型及热点内容的应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12届高三高考化学新课标新课程教材新增内容新题型及热点内容的应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三高考化学新课标新课程教材新增内容新题型及热点内容的应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三高考化学新课标新课程教材新增内容新题型及热点内容的应教程(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教材新增内容、新题型及热点内容的应考对策,第一部分:新课程教材新增内容,一、考试范围和内容比较,二、新大纲必考部分新增内容,(一)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1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 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2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 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3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的本 质、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变化等规律。 4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 理解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可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5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

2、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 、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了解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4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5化学反应与能量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5)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6)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了解H=H(反应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 (7)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

3、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原来表述:“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4)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运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6)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7电解质溶液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8)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溶度积的含义及其表达式,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4、三)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1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五)化学实验基础,1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6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做到: (2)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三、选考部分新增内容,三、选考物质结构与性质 新增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了解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了解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

5、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新增考点剖析 化学反应与能量,(2011浙江高考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已知冰的熔化热为6.0 kJ/mol,冰中氢键键能为20 kJ/mol,假设1 mol冰中有2 mol 氢键,且熔化热完全用于破坏冰的氢键,则最多只能破坏冰中15的氢键 B. 已知一定温度下,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电离度为,电离常数为Ka。若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则 向左移动,减小,Ka变小 C. 实验测得环己烷(l)、环己烯(l)和苯(l)的标准燃烧热分别为3916 kJ/mol、3747 kJ/mol和3265 kJ/mol,可以证明在苯分子中不存在独立的碳碳双键 D. 已

6、知:Fe2O3(s)3C(石墨)2Fe(s)3CO(g),H489.0 kJ/mol。 CO(g)1/2O2(g)CO2(g),H283.0 kJ/mol。 C(石墨)O2(g)CO2(g),H393.5 kJ/mol。 则4Fe(s)3O2(g)2Fe2O3(s),H1641.0 kJ/mol,B,(2011江苏高考)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氢气的制取与储存是氢能源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已知: CH4(g) + H2O(g)CO(g) + 3H2(g) H+206.2kJmol1 CH4(g) + CO2(g)2CO(g) + 2H2(g) H247.4 kJmol1 2H2S(g)2H2(g) +

7、 S2(g) H+169.8 kJmol1 (1)以甲烷为原料制取氢气是工业上常用的制氢方法。CH4(g)与H2O(g)反应生成 CO2(g)和H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H2S热分解制氢时,常向反应器中通入一定比例空气,使部分H2S燃烧,其目的是 。燃烧生成的SO2与H2S进一步反应,生成物在常温下均非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H2O的热分解也可得到H2,高温下水分解体系中主要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 如图11所示。图中A、B表示的物质依次是 。,改编:(A、B发生反应的活化能 0, 填大于、等于、小于),答案:(1)CH4(g) + 2H2O(g) CO2(g)

8、 + 4H2(g) H165.0 kJmol1 (2)为H2S热分解反应提供热量 2H2SSO2 2H2O + 3S (或4H2S2SO24H2O + 3S2) (3)H、O(或氢原子、氧原子) (4)CO(NH2)2 + 8OH6e= CO32+ N2 + 6H2O (5),本部分在高考中出现的考查方式主要有 (1)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判断 (2)比较反应热的大小 (3)反应热的计算 (4)反应热与能源的综合问题。 复习中燃烧热、中和热的概念及计算仍应重点关注,但新课标关注能源及其利用效率,因此有关能源的试题应引起重视。复习时除弄清一种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两类反应(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9、)、三个概念(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外,对以下几个难点应重点突破。,复习建议,1、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 (1)键能定义:在102kPa、298K时,1mol气态AB分子全部拆开成气态A原子和B原子时需要吸收的能量称AB间共价键的键能,单位kJ/mol。 (2)反应热与键能 H(反应热)=反应物键能之和-生成物键能之和 易错点:实际反应中有些物质处于非气态,而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变化时必有能量变化。如:(2010重庆12).已知H2(g)+ Br2 (l)=2 HBr;H=-72KJ/mol,蒸发1mol Br2 (l)需要吸收的能量为30kJ,其它相关数据如下表:则表中a为,复习建议,答案:

10、D,解答要领:利用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写出每一个过程变化(包含物理变化)的热化学方程式,运用盖斯定律求算。,2、反应热与物质稳定性的关系 基本规律是:物质在反应中放出的能量越多,生成物的能量就越低,生成物越稳定,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越牢固。反之亦然。 3、影响H大小的因素 影响H大小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性质,反应物、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某一确定的热化学方程式的H与实际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无关。这种问题常出现在化学平衡的考查中。,复习建议,(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原来表述:“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关于新考纲中增加的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为了与新课程高

11、考的有机融合,在近3年的湖北高考试卷中,与反应速率的定量计算、表示、大小比较的试题可以说一直不间断地出现。,3.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3) 列式计算该反应在0-3min时间内产物Z的平均反应速率:_;,(2009年全国)27. (15分)某温度时,在2L密闭容器中气态物质X和Y反应生成气态物质Z,它们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表所示。,(4)该反应进行到4.0min时的平均反应速率: 实验:=_ 实验:=_,(2010年全国)27.(15分) (注意:在试卷题上作答无效) 在溶液中,反应A+2BC分别在三种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它们的起始浓度均为c(A)=0.100mol/L、c(B)=0.2

12、00mol/L 及 c(C)=0mol/L。反应物A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为_; (2)A的平均反应速率vI(A)、v(A)、v(A)从大到小排列次序为_;,(2011全国II卷)反应aA(g) + bB(g) cC(g)(H0)在等容条件下进行。改变其他反应条件,在、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计算一般不难,只需抓住化学反应速率的一般定量表达式, 易错点是用n代替c进行计算。,复习建议,(3)V2O5的催化循环机理可能为: V2O5氧化SO2时,自身被还原为四 价钒化合物;四价钒化合物再被氧气 氧化。写出

13、该催化循环机理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3) SO2+V2O5=SO3+2VO2 4VO2+O2=2V2O5,新增考点: (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运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2009宁夏高考)第三问: 2SO2(g) + O2(g) 2SO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1 mol SO2(g)氧化为1mol SO3(g)的H=99kJmol1,1.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一般都参加了反应,只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 2.催化剂只是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可逆反应

14、,则同等程度降低正、逆反应的活化能)而大大加快正、逆反应速率,缩短建立平衡的时间,它不改变正、逆反应的反应热和反应的限度。 3.催化剂一般有一定的活性温度范围如合成氨的铁触媒、人体内的各种酶,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并且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常常与质量或浓度的大小有关。如:,建议:复习催化剂时强调三点,A图表示25时,用0.1 molL1盐酸滴定20 mL 0.1 molL1 NaOH溶液,溶液的pH随加入酸体积的变化 B图中曲线表示反应2SO2(g)+ O2(g) 2SO3(g)H 0 正、 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随温度的变化 C图表示10 mL 0.01 molL1 KMnO4 酸性溶液与过量的0.1 m

15、olL1 H2C2O4溶液混合时,n(Mn2+) 随时间的变化 D图中a、b曲线分别表示反应CH2CH2 (g) + H2(g) CH3CH3(g);H 0使用和未使用催化剂时,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2010天津)下列各表述与示意图一致的是,答案:B,(2009广东)甲酸甲酯水解反应方程式为: 某小组通过实验研究该反应(反应过程中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起始量如下表: 甲酸甲酯转化率在温度T1下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下图:,(2)依据以上数据,写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 此问即是运用相关理论解释一般规律,答案:(2)该反应中甲酸具有催化作用; 反应初期:虽然甲酸甲酯的量较大,但甲酸量很小,催化效果不明显,反应速率较慢。 反应中期:甲酸量逐渐增多,催化效果显著,反应速率明显增大。 反应后期:甲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成主导因素,特别是逆反应速率的增大,使总反应速率逐渐减小,直至为零。,(1)根据上述条件,计算不同时间范围内甲酸甲酯的平均反应速率,结果见下表:,一、考查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 二、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1在一定条件下,某可逆反应的K值越大,说明平衡体系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