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第二章节统计调查与整理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890951 上传时间:2019-06-03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第二章节统计调查与整理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统计学第二章节统计调查与整理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统计学第二章节统计调查与整理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统计学第二章节统计调查与整理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统计学第二章节统计调查与整理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计学第二章节统计调查与整理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第二章节统计调查与整理幻灯片(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1 统计调查方案 2 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3 统计分组 4 分配数列 5 统计表,1、统计调查方案 一、统计调查的意义和要求 目的 科学的调查方法 收集资料,1、直接向调查对象收集反映调查单位的统计资料(原始资料) 2、收集已经加工、整理过的、说明总体现象的资料(次级资料),收集资料的方式,统计调查的要求:准确性 及时性,准确性:指统计资料符合实际情况,准 确可靠。 及时性:统计资料及时满足领导需要和 及时完成各项调查资料的上报 任务。,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 4、确

2、定调查表格和问卷设计 5、确定调查时间 6、调查方法的选择 7、确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的目的:,普查的目的是摸清我国各类单位的底数,掌握全国基本单位的组织形式、经济构成、规模结构和生产要素的配置以及行业分布、地区分布等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国的部门间相互衔接、互为补充、信息共享且能动态更新的基本单位名录库系统,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社会监督、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政策、规划城乡建设等提供基础信息,并为开展其他普查和各类抽样调查奠定基础。,调查单位和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是指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该总体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组成。,调查单位:是指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它是

3、进行调查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 报告单位:亦称填报单位,它是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提交统计资料的单位。 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 (工业企业普查) 有时是不一致的。 (工业企业设备普查),调查项目:是所要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调查单位所须登记的标志及其他有关情况。,调查项目要少而精 只列入能够得到确定答案的项目 调查项目之间要能够互相验证 有的项目可以拟订“选择式”,调查表格:是将各个调查项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 列在一定的表格上。,一览表: 是把许多调查单位填写在一张表上。 (调查项目不多时,采用该类表式。其 特点是简便,便于合计和核对数据) 单一表: 是每个调查单位填写一张表。 (调查项

4、目较多时,采用该类表式。其 特点是可容纳较多的标志,便于整理 分类),统计调查时间包括二种涵义:,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即:标准时间) 调查期限:是指进行调查工作的时限。 (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 的工作所需的时间),调查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其特点是所收集的资料准确,但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报告法(其特点是有统一的要求,以原始记录凭证为依据,可以同时进行大量的调查。) 采访法(其特点是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来收集资料。分为口头询问法和调查者自填法) 登记法(人口的出生、死亡的统计等) 卫星遥感法,2、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统计调查形式,调查 范围,调查 时间,

5、调查组织形式,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经常性调查,一次性调查,定期报表,专门调查,全面统计报表,普 查,抽 样 调 查,重 点 调 查,典 型 调 查,周 期 性 调 查,一 次 性 调 查,普 查,抽 样 调 查,重 点 调 查,典 型 调 查,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特点1:普查是一次性调查,其主要用来调查 属于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 特点2:普查是专门组织的全面调查。其主要用 来全面、系统地掌握重要的国情国力的 统计资料。 我国的普查有: 人口普查(逢0)、基本单位普查(逢0、5)、工业普查(逢2)、农业普查(逢7)、第三产业普查(逢3)等。,经济普查:,主要普查第

6、二、第三产业发展变化的情况,每十年进行两次,分别在逢3、8的年份实施。,三种非全面调查的比较,四、我国统计调查体系是:,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少量的全面报表综合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3 统计分组,一、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 数据整理在统计工作中处于中间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数据整理,可以使混乱、缺乏条理性的资料变成有条理性、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明总体特征的有用的资料。,二、数据整理的内容与程序 (一)、数据整理的内容:,根据研究目的设计整理汇总方案 根据汇总方案,对各个调查项目的资料进行汇总。 通过统计表的形式,描述整理的结果

7、。,1、对总体的处理,2、确定用哪些统计指标来说明总体,(1)、对总体单位进行简单排列,(2)、将所有总体的资料加以合计,(3)、对总体进行各种分组,(1)、对所有调查项目全部进行汇总,(2)、根据统计分析研究的需要对调查项目有选择地加以汇总。,(二)、数据整理的程序,统计资料的审核 资料的分组和汇总 编制统计图表 统计资料的积累和保管,三、统计分组,(一)、统计分组的概念与种类: 1、概念: “分”:就是把同一总体中性质不同的总体单位分配到不同的组里,突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异性。 “组”:就是把同一总体中性质相同的总体单位归并到同一组里,突出组内的同质性。,2、统计分组的原则:,穷尽原则:就是使

8、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 都应有组可归。 互斥原则:就是使总体中的任何一个单 位只能归属于某一个组,而 不能同时或可能归属于几个 组。,3、统计分组的种类,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可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按分组标志性质的不同,分为品质分组和数量分组。 按分组的作用和任务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二)、统计分组的方法:,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一、选择适当的分组标志。 二、合理划分各组之间的界限。,1、根据研究的目的确定 2、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 标志 3、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确定,(上限不在内原则),品质标志分组的方法:,按品质标志分组,有的比较简单,分组的标志一经确定,组的名称和组数也随

9、之确定了。如:人口按性别分组,就分为“男”与“女”两组。 按品质标志分组,有的就比较复杂。如:国民经济的部门划分,就有三次产业分类、行业分类、机构部门分类 。这种比较复杂的分类,一般会有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统一制定分类标志,代码等。,数量标志分组的方法:,分组时各组数量界限的确定必须能反映事物质的差别。 根据被研究的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采用适当的分组形式,确定相应的组距、组限。,分组的形式如下:,1、单项式分组: 一个变量值代表一组。一般适用于离散变量且变异范围较小。 例:工人按日产量分组:,2、组距式分组:用一段距离代表一组。一般适用于连续变量 或变异范围较大的离散变量。 例:学生按学习成

10、绩分组: (1)、等距分组:各组的组距都相等。适用于标志值的变动比较均匀的情况下。 (2)、异距分组:各组的组距不完全相同。适用: a、标志值分布很不均匀 b、标志值相等的量具有不同意义 c、标志值按一定比例发展变化,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年龄的异距分组,组距分组的组限确定:,间断组距分组 如:儿童按年龄分组:未满周岁,12岁,34岁,59岁,1014岁。 连续组距分组 如:工厂按完成任务的程度分组:100%以下,100%110%,110%120%,120%以上。 在连续组距的分组时,相邻两组的上、下限是重叠的,如110%。统计中按“上限不在内”原则处理。即,110%统计到作为下限的第三组而

11、不是统计到作为上限的第二组。,分组形式的总结:,品质标志分组,数量标志分组,单项式分组,组距式分组,等距式分组,异距式分组,统计分组,分组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全距(R)= 数列中的最大值最小值 组距(d)= 一组中的较大值较小值 或 上限下限 组数: 组限,1、组数的多少与组距的大小有关。在全距一定时,组距大,组数就少;组距小,组数就多。 2、组距的确定要根据事物的数量特征来确定。组距如果过大,就会使性质不同的单位归并到了同一组里(破坏了组内的同质性);组距过小,就会使同一性质的单位分到了不同的组里(破坏了组与组之间的差异性)。 3、决定组数的多少,并无规则可循,必须凭借经验和对研究对象

12、的认识作出判断。有一个经验公式可供大家参考:【美国学者斯特杰斯创用】 n = 1 + 3 . 3 lg N n:组数 N:总体单位数,分组中的几个基本概念:(2),组中值:上、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就是组中值。 开口组与闭口组: 开口组:缺少上限或下限的组。 如:60分以下;6070 ;8090; 90分以上。 闭口组:上、下限都齐备的组。 如:7080分; 500600公斤; 90100岁,开口组如何计算组中值: 缺少上限:1、计算假定上限:假定上限=下限+相邻组的组距 如:假定上限=90+10=100(分); 2、计算组中值: 组中值=(90+100)2 = 95(分) 缺少下限:1、计算假定

13、下限:假定下限=上限相邻组的组距 如:假定下限=6010=50(分); 2、计算组中值: 组中值=(50+60)2 = 55(分),4 分配数列,一、频数分布的概念: 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所有的单位按某一标志进行归类排列。可分为: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 分布数列的两个要素: 一是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 二是各组所出现的单位数,即频数, 亦称次数(一般用 f 来表示)。,二、变量数列的编制:,第一步:根据数列的数量特征确定分组的形式。 (连续变量 组距式分组) 第二步:找出数列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全距。 (最大值:99;最小值:56;全距:43) 第三步:确定组数。 (根据 N =40,

14、全距=43,确定组数是 5组) 第四步:确定组距。 (435=8.6; 组距=10 组距一般取5或10的整倍数) 第五步:确定首组的下限和末组的上限。 (首组下限=50;末组设为:100) 第六步:统计总体单位在各组的分配次数。,频 数:即总体单位在各组出现的次数。在平均数的计算中也称为权数。 频数有两种表现形式:,绝对数形式(频数):f 相对数形式(频率):f / f,权数,三、累计频数与累计频率:,向上累计:由标志值小的方向向标志值大的方 向累计。 表示的意义是:上限以下。 例:第三组的累计数是 14。表示的意义就是居民 月消费品支出额在1100元以下的有14人。 向下累计:由标志值大的方

15、向向标志值小的方 向累计。 表示的意义是:下限以上。 例:第五组的累计数是25。表示的意义就是居民 月消费品支出额在1200元以上的有25人。,四、频数分布的类型:钟型分布、U 型分 布、J 型分布。,钟型分布的特征: 两头小,中间大。即靠近中间的变量值分布的次数多,靠近两边的变量值分布的次数少。,U 型分布的特征: 两头大,中间小。即靠近中间的变量值分布的次数少,靠近两边的变量值分布的次数多。,J型分布的特征:,正J型分布的特征: 次数随着变量的增大而增多。例:投资额按利润率的大小分布。,反J型分布的特征: 次数随着变量的增大而减少。例:产品产量的增加,产品单位成本下降。,5、统计表,一、统

16、计表 (一)、统计表的定义和结构 定义:把统计数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表格 上。 结构:1、从表式上看:总标题、横行标题、 纵行标题、指标数值。 2、从内容上看:主词:总体及其分组。 宾词:各个指标(包括 指标名称和数值)。,(二)、统计表的分类:,1、按用途分类:,(1)、调查表 (2)、整理表或汇总表 (3)、分析表,2、按主词的结构 分类:,(1)、简单表 (2)、分组表 (3)、复合表,3、按宾词设计 分类:,(1)、简单排列表 (2)、分组排列表 (3)、分组层叠排列表,(三)、统计表的设计要求:,简练、明确、 实用、美观、 便于比较。,1、统计表式设计应注意的事项:,统计表应设计成长方形表格,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