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881878 上传时间:2019-06-03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8.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幻灯片(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农民撑起一片绿荫,中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图 城乡居民未来可能的养老方式比较,未来养老:城市居民靠社会,农村居民靠儿子?,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而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的安定。,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刺激内需 倒逼社保升级,有利于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国家现代化 必须闯过“三农”这个关,有利于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节器” 社会和谐发展的“减震器” 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器”,有利于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老有所养 老有所靠,有利于落实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利于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建设,二、

2、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新世纪启动惠及9亿农民的社保建设,(一)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农村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础性保障制度,国家财政为物质基础,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为救助依据,目标,凡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农村居民家庭,均可以申请!,20世纪90年代开始仅是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试验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2007年中共中央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至2008年底,4284.3万,686.5万,

3、63.2万,2009年1-9月,中央和地方财政农村低保支出237.6亿元。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1148元,237.6亿,其中,东部地区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1699元,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99元,每人每年1699元,中部地区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986元,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56元,每人每年986元,西部地区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831元,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54元,每人每年831元,70年代末覆盖 面达到90%以上,使乡村卫生事业 有了较大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典范,(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些农村基层卫生组织走向市场化、商业化,农

4、民再次成为无医疗保障的人群。一些地区自发开展了合作医疗改革试验,但这些试验并不理想,也不具有普遍意义。,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 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与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相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打破了只由农民互助和集体扶持的惯例,代之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直接分担农民疾病医疗的筹资之责,辅之以大规模的基层公共卫生事业建设,

5、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只由农民互助和集体扶持,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到2009年底,全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达到8.33亿人,参加率达94%。,人均筹资100元以上,人均100元以上,最高支付金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6倍以上,农民次均住院补偿金额达到1200元,1200元,实际住院补偿比从25%提高到了41%,41,50%的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比在2008年基础上提高了5个百分点,提高5,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指出,1.确保参合人数稳定在高位,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2.提高筹资标准,3.提高补偿比例,4.保持管理体制稳定,5.加快新型农村合作

6、医疗条例制定工作,6.巩固门诊统筹工作,7.加强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规范管理、考核和监测,加强资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8.探索总额预付和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激励定点医疗机构改善服务,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中央将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的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2009年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再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三年内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从2009年起,用三年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和137万人次,(三)探索建立农

7、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92年,由民政部门主导,以县级为统筹单位,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以农民交费为主,以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助为辅,开始建立农民退休养老制度。,2009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温家宝总理 :“从今年开始试行的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年满60岁的农民,每月可以拿到55块钱。这个钱并不多,但它跨越了一个时代。”,新农保有两个制度创新,一是筹资结构不同,二是支付结构不同,基础 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指导意见规定,60岁以上的中国农民都将享受到国家这种普惠制养老金,而不论其以前是否缴费、就业历史和收入现状。由于受益对象识别简单,

8、易于管理和操作,很适合在广大农村推行。,根据计划,第一批试点将在全国10%的地区进行,2020年将覆盖到全体农村居民。,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四)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继续完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实质农民承担,供养成本,20世纪80年代初,1994年1月国务院公布施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1997年3月民政部颁布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是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一个转折性年份。该年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使这项制度实现了从农民互助共济向政府财政保障为主的重大转变。,截至2009年9月,集中供养月 人均支出水平为181元,28.9%,159.2万人,552.2

9、万人,(五)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扎实推进,失地农民作为农民中的特殊群体,数量迅速扩大。他们“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有关部门开始探索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2009年,按照“社会保障资金不落实不得批准征地”和“先保后征”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对象范围、资金来源和待遇水平。,截至2009年9月底,全国29个省出台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办法,12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130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了养老保障或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各地情况,重庆,解决了1982年以来已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厦门,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全市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体系,月人均可

10、领取养老金650元。,江苏,全省共有约140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六)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取得新进展,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化乃至中国整个社会结构变化的重大问题,与同在城市打工的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不熟悉农业、农村和农民,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在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下,农民工一直在分化之中,一部分已经被城市化,一部分只是农闲时出来务工,大多数农民工则处于流动状态。,国家解决措施,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范围。,截至2009年9月底,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达5200多万人,参加企业

11、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为246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56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4292万人,农民工的“退保”现象,农民工往往在不同城市就业,或往返于城乡导致间断性在城市就业。他们在不同地区和多个时段参保缴费,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能顺畅转移接续,致使他们的缴费年限不能累计计算,降低了这些人参保的积极性。农民工在离开一个城市时不得不选择“退保”。,国家解决措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从制度上解决了参保人员因就业地的变换而丧失养老保险权益的问题。,近15年来,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800万,直接经济

12、损失2000亿元以上,一直以来,由于商业保险的不发达,社会资源支撑的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在灾害救助中,政府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七)农村救灾能力不断提高,(八)其他社会保障,教育救助,医疗救助,医疗救助,面向困难农民因无力承受疾病医疗费用而给予援助的一种专项救助政策,它是在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和报销比例较低的条件下实行的一种补救性措施。,其功能主要包括两项:,一是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困难家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以确保困难农民能够享受相应的合作医疗待遇;,二是直接救助身陷严重疾病中除合作医疗报销外无力承担自负费用的部分困难农民。,教育救助,一个以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三大制度为支架,辅之以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或政策措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加速形成。,本讲小结,阅读:新农保:农民养老新蓝图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92010学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