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875683 上传时间:2019-06-03 格式:PPS 页数:149 大小: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经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内经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内经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内经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内经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经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经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幻灯片(1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内经络脉络病理论 及其临床意义,邱幸凡 湖北中医学院,2,络脉是经络的有机组成部分,络脉络病理论是经络学说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 内经分别在有关篇章中对络脉流注及其循行分布、络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病证、络病的治则治法及通络方法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络脉理论。,背景介绍,3,背景介绍,由于络脉在经络中的从属地位,络脉络病理论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更缺乏系统的阐发。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络脉络病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日益显示出来,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阐明内经络脉络病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一、络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二、络脉的气血流注特点 三、络脉的独特生理功能 四、络

2、脉的基本病理变化,提纲简介,5,五、络脉病变的主要病证 六、络脉望诊法及其应用 七、络病的治则治法及治疗方法 八、络脉络病理论的发展及其临床意义,提纲简介,6,一、络脉的循行分布规律,在十四络脉系统中,尽管络脉众多,纷繁复杂,然而它在全身的分布却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以经脉为纪,井然有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广泛分布性 (二)沿经分布性 (三)表里相对性,7,(一)广泛分布性 在经络系统中,经脉是其主体,络脉则是其必不可少的补充,络脉广泛分布,无处不到,弥补了经脉线状分布的不足 灵枢经脉说:“诸络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其会皆见于外。”,8,在络脉系统中, 十二经脉之别络均起于四肢

3、,并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之别络散于腹,督脉之别散于头,并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散布于前后胁肋,胃之大络出于左乳下。 孙络的分布更为广泛,它自络别出后,愈分愈多,面性弥散全身各部, 正如张介宾所说:“凡人遍体细脉,即皆肤腠之孙络也。”,9,络与经其气相通,络自经别出后,多沿本经分布,或内达脏腑组织,或外布于皮肤肌腠。,(二)沿经分布性,首先,在大络中,如,10,(二)沿经分布性,其次,孙络亦多是以经脉为纪内外布散的。 素问气穴论说:“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 张介宾注云:“孙络之云穴会,以络与穴为会也。穴深在内,络浅在外,内外为会,故云穴会。”,11,素问经络论依络脉颜色变化的应经或应时,

4、而将其分为阴络、阳络两大类,并认为阳络远经布于表,阴络近经布于里,指出了络脉的分布有表里的不同。 如脾胃之大络起于里而布于表,十二经之别络则起于表而多联络于里。灵枢百病始生所谓“阳络伤则血外溢”之络,即在上在表之络,“阴络伤则血内溢”之络,即在下在里之络。,(三)表里相对性,12,内经从总体上确认的经里络外的分布概念,只是一个阴阳表里的相对概念,实际上络脉是既散于表又布于里,既行于上又达于下,上下左右,周身内外,无处不到的立体网络系统。,(三)表里相对性,13,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二、络脉的气血流注特点,14,络脉以十四经为纪,

5、分别构成十四大络脉系统,每一络脉系统中包括大络、孙络等组成部分。 血气在十四经循环过程中,由各经而溢入于所属的络脉系统,流注不已,从而发挥营养作用。,二、络脉的气血流注特点,15,络脉流注与经脉循环不同,它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双向流动 是指络脉中的血气既能离经脉方向流动而布散于脏腑组织,又可向经脉方向流动而注入经脉。,脏腑,组织,16,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 灵枢脉度说:“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灵枢痈疽说:“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17,满溢贯注是络脉流注的正

6、常状态和前提 即络中的血气只有达到满溢的程度才能正常双方流动,贯注不已,以维持其生理功能。,(二)满溢贯注,18,如上所述孙脉满,“溢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均反映了络脉满溢贯注的特点。 虽然血气在络脉中流注不止,运行不息,但是它与十四经循环的单向流动,如环无端却有不同。,(二)满溢贯注,19,络脉除了具有经络所共有的通行血气、沟通表里、卫外抗邪的作用外,还有下述独特功能。,三、络脉的独特生理功能,(一)渗灌血气 (二)互渗津血 (三)贯通营卫 (四)促进经气环流,20,(一)渗灌血气 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中的血气“营阴阳,濡筋骨,

7、利关节”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络脉来实现的。,灵枢小针解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指出了络脉特别是孙络,具有渗灌血气的功能。,21,(一)渗灌血气 络脉接受经中“流溢之气”,而将血气渗灌全身,以“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灵枢脉度),从而内则脏腑得养,外则皮肤充实。,络脉是经脉中血气营养脏腑组织的桥梁和枢纽。故灵枢卫气失常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22,(二)互渗津血 津血同源异流,在运行输布的过程中,二者可以通过孙络互渗互化,即血渗络外而为津,津还络中而为血。,血液,津液,络脉,23,(二)互渗津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

8、津液皆上熏于面。”,络渗入于经络之中,与经络中运行的血液化合,经心化赤为血。,血液在经络中运行,从孙络渗出于络外,与络外的津液化合以濡润皮肤肌腠为津液。同样,皮肤肌腠之中的津液,亦可由孙,24,(二)互渗津血,灵枢痈疽说:“肠胃受谷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25,(三)贯通营卫 营卫由于性质清浊的不同,而一行于脉中,一行于脉外。但是,营卫之间并不是各自为政,互不相涉的。 它们除了卫气“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灵枢胀论)和营卫二者“五十而复大会”(灵枢营卫生会)外,更重要的是营卫二气无时不通过络脉(主要是孙络)相贯通,以互根互用,共 同发挥煦养脏腑组织的功

9、能,从而 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协调的生理常态。,26,(三)贯通营卫 素问气穴论说:“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通荣卫。”便指出了孙络在生理上有贯通营卫的功能。故张介宾注:“表里之气,由络以通,故以通营卫者。”,27,营行脉中,是指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卫行脉外,是指卫气运行于经脉之外,营气虽行脉中,但它“经满气溢”必入于络,卫气虽行脉外,但它游走窜透亦可进入络中,二者由络以通,如是则阴阳和合,互根互促,生机不竭。,28,(四)促进经气环流 大络是每一络脉系统的主体,它自每经的络穴别出后,其中十二经之别络均别走而与其相表里的经脉交通。在经脉受邪壅塞的病理状态下,大络沟通表里经脉对于促进经气环流

10、显得更为重要。,灵枢动输说:“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 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经通,四末解 则气从合,相输如环。”,29,(四)促进经气环流 阴阳经脉在四肢相输之会有两条道路: 一是阴阳表里经脉的自相交通 二是阴阳表里经脉通过大络的相互联系,30,若卒然遇邪气,或逢大寒,手足懈惰,则外邪首犯络脉而导致大络阻绝不通,当此之时,邪在络而不在经,故阴阳经脉仍然通畅,从而经气相输如环。,31,相反,当络邪传经,四肢阴阳经脉被壅塞时,则大络又转相通畅,并且加强

11、代偿,亦使经气转输如环。 由此可见,络脉,特别是大络,在促进经气环流中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32,综上所述, 渗灌血气 互渗津血 贯通营卫 促进经气环流,络脉主 要具有,等功能。,络脉在人体气血津液的输布环流中,起着重要的枢纽和桥梁作用,而其中孙络尤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33,张志聪说:“血络者,外之络脉、孙脉,见于皮肤之间,血气有所留积,则失其外内出入之机。”,34,络脉是经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病理和病证往往与脏腑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就其络脉本身而言,其病证的基础病理变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络脉阻滞 (二)络虚络滞 (三)络损络瘀 (四)络脉绌急,四、络脉的基本病理变化,

12、35,(一)络脉阻滞 络脉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贯通的枢纽,且络体较细,分支多,分布广,所以一旦邪客络脉则容易影响络中气血的运行及津液的输布,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1络气郁滞 2络血瘀阻 3络津停滞,36,1 络气郁滞 灵枢脉度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气在络中运行不息,若络道痞塞便会导致气行不利而气机郁滞,气机郁滞,简称气滞,其久者内经中属于“宛陈”的范围。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宛陈,马莳注为“气郁陈”,丹波元简则直曰:“有宛陈而不 结者,指积气言。”因此,可以认为 这是内经提出络中气滞的伊始。,37,2 络血瘀阻 经络有运行血气的功能,

13、若邪壅络道,血气运行受阻,便可滞留为瘀。 瘀血,内经称为“留血”、“恶血”等,其久者亦属于“宛陈”的范围。 素问调经论说:“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经(经,据前后文义当为络)有留血。” 素问针解说:“苑(同宛)陈则 除之者,出恶血也。”,38,3 络津停滞 津液出入于络脉内外,赖络脉以布,因阳气而行。若邪客络脉,气血不行,阳气失煦,则津液失渗,成痰为饮,聚于络之内外而为患。 如灵枢百病始生便有因于寒或内伤于忧怒等,阳气不化而“汁沫迫 聚不得散”及“津液涩渗,著而 不去”的载述。,39,尝考内经,并无痰字,但痰、沫均为津液停聚而成,故可以认为沫即属痰之类,徐大椿注灵枢周痹曰:“经中无痰字

14、,沫即痰也。”(兰台轨港卷二痹历节)颇有见地。可见,内经中关于沫、汁沫等论述,即是后世痰病学说的导源。,40,气滞、血瘀、津停三者之间的关系 灵枢卫气失常谓“气血留居”络中及素问举痛论“血气稽留”络血之中等,均将气与血相提并论,反映了气与血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往往同病的密切关系。 灵枢百病始生中“汁沫与血相搏”及“凝血蕴里”而“津液涩渗”,又都说明了瘀血与停津容易互相影响、互相搏结的病理关系。明确上述关系,对于 认识和治疗有关病证具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41,(二)络虚络滞 络虚络滞, 即络中的血气不足兼有络脉瘀滞的病理变化。反应了络病属虚方面的病理变化特点。 络脉具有渗灌血气、互渗津血、贯通营

15、卫及保证经气环流等四大功能,完成这些功能的前提,除了络道通畅、络气无阻外,络中血气的充实亦是其重要条件之一。也就是说,具有保持 络中血气的充足,其流注才能正 常进行。,42,络中的血气不足,络虚络滞,影响血气流注的正常进行,血停为瘀,津聚为痰,这正是络虚证与其它虚证的病变区别所在。,43,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说:“因气血虚者,其经络多淤滞。”明确指出了络虚证的病理多有虚中夹实的情况。其中,尤其是络气不足,最易导致络中出现血淤和痰凝。 故王清任医林改错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瘀。”,44,关幼波临床经验选亦指出:“气虚则血涩而痰凝。” 叶天士从治疗上阐发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对于络虚证,治用“通补最宜”,“当与通补入络。”所谓补是补益络中的血气,通是化其痰瘀以疏通络道,从治法上反映了络脉空虚的病理特点。,45,(三)络损络瘀 络损络瘀,此处主要指络体受到直接损伤而血液瘀滞而言。 脉为血之府,设遇跌损劳伤,或郁怒气逆,或热灼脉络,或起居不节、饮食无度等因素,均可导致脉络损伤。,46,灵枢百病始生指出:“卒然多饮食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 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说明络脉损伤则络失主血之职,而使血溢络外。溢于络外之血,若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就会留滞体内形成淤血,即叶天士所谓“离络留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