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几点认识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875147 上传时间:2019-06-03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8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几点认识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几点认识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几点认识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几点认识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几点认识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几点认识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几点认识幻灯片(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几点认识 牡丹区教研室 韩杰 e-mail:hanjie_,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

2、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四)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的活动主题、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新的活

3、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一)亲近并探究自然,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二)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反思、探究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三)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初步具有自主选择和独立做出决定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勤奋、积极

4、的生活态度 (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一)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

5、学习方式。 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尊重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身边问题有浓厚的探究兴趣,擅长形象思维,想象力丰富,探究活动充满游戏色彩等特点。让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学习,使学习充满探究的快乐。让学生在探究生活中融入生活、热爱生活。,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小学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十分广阔。,(1)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以来源于学校生活,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和人

6、生问题的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该具有探究价值。对于同一个问题或主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范围,获得不同的结果。,(2)学习内容选择的要求,第一,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第二,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 第三,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小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多一点学生的亲身体验,少一点教师的知识传授;多一点实地调查和实验,少一点书面资料的研读整理;多一点手脑并用,少一点纯思维训练。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和情境,深入浅出、注重实用,避免单纯的名词术语的讲解和记忆。,(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范围及主

7、要活动形式: (1)劳动实践活动 包括校园内的自我服务劳动、公益劳动;在社区进行的社区公益劳动;在当地厂矿企业或在农村的农田、林场、牧场、渔场等场所进行的简单生产劳动等。 (2)技能练习活动 主要有常见的工具使用、常见材料加工、常规构件或部件的连接,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产品的使用、简易维护与保养;具有一定技术特征的生活技能,如日常烹饪、衣物缝制、常见洗涤等方面的技能学习,以及一些简单的、通用的工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练习等。 (3)工艺制作活动 主要指体现技术特征、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的制作活动,以及纸塑、泥塑、编织、印染、雕刻、刺绣、电子等项目作品的制作等。 (4)简易设计活动 包括对一个简要技

8、术作品的需求调查、方案构思、草图绘制、模型制作、调配装试、交流评价等活动。,(5)技术试验活动 主要指技术实践、技术探究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些简单的技术小试验,如种植、养殖中的农业小试验,常见材料的性能试验,技术设计作品的功能试验等。 (6)发明创造活动 主要指从现实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出发,以人类未曾出现的技术产品或技术手段为对象,采用一定的创造技法、系列化的步骤,努力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性成果的活动。 (7)职业体验活动 主要是指学生结合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一定的职业理解、体验为目标,在一定的职业岗位上实地扮演职业角色、进行职业实践的活动,如在商店里进行营业员职业的体验、在工厂的零件装配车间进行装

9、配员的职业体验等。 以上主要内容及活动形式,既有一定区别,也相互联系,在课程实施中不能机械理解、相互割裂。,(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建议: (1)重视结合学生经验,突出实践性 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活动要求学生能将获得的操作技能迁移到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并能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形成适当的技术应用方案。因此,信息技术的学习要注意创设高度真实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针对实际需要、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注意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反复理解概念,在难度不同的活动中练习技能,帮助学生在前后的概念之间建立联系,提高操作技能的灵活性。要避免采用脱离实际应用情境

10、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或强迫小学生进行枯燥的软件命令学习和机械操练,更要避免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信息技术知识。,(2)技术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支持,积累操作经验、探究科技奥秘 信息技术的学习既需要学生通过信息处理、设计制作作品等技术活动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和认知活动结果,也需要学生探究、理解信息技术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探究和理解等认知活动是有效技术操作的前提,也是技术操作的提升与经验总结,更是小学生探究科技奥秘的开端;而技术操作则是认知活动结果的外在表达与实践检验。 信息技术教育要注意“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原理、总

11、结方法、积累经验。在技术活动与认知活动的互动中提高技术实践能力,培育科技探究兴趣。避免脱离思考的机械操作与缺乏探究的简单模仿,或者脱离技术实践的“纸上谈兵”式的信息技术教学。,(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交流能力、形成良好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学习不仅需要个体的自主探究和建构,更需要表达交流、讨论合作。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有力的探究和学习工具,还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计算机网络更是提供了跨时空互动交流的环境,使随时、随地、随需的合作学习和研究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教育要引导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分享资料、合作交流,通过讨论深化理解,通过合作促进社会建构;引导学生学

12、会在合作过程中逐步学会积极共享自己的信息,合理表述个人观点,恰当地引用他人观点,培养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交流能力和信息共享意识。,(4)活动要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信息加工深度,促进高水平思维 活动的选题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开发富有童趣的活动主题,保护和激发学生探究未知技术领域的好奇心;还要注意活动设计应具有适度的挑战性,以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必要的比较、分类、综合等深度加工,并通过理解、分析、推理等高水平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避免活动要求过于简单,导致学生通过简单的信息复制和粘贴即可完成任务,以免学生形成通过机械复现甚至抄袭他人成果的不良习惯,以及不求甚解的思维惰性。,(5)创设多样化

13、、分层次的学习机会,鼓励个性发展和技术创新,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评价建议,(1)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 (2)实时观察、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避免只考察机械记忆的机考和考察死记硬背的纸笔测验,五、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与实施,一、教师的有效指导,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前提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带来教师角色的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变为支援者、参与者,但这一阶段小学生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要在以下方面给予切实的指导:,(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内在动机,帮助小学生确定活

14、动和探究的方向(选题课) (二)审视小学生预期的探究方法与实践途径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应的指导(方案设计课) (三)督促和激励小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实践活动课) (四)拓宽小学生的思维,将体验与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同上) (五)指导合作方式与技术,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方法指导课) (六)引导小学生选择适当的结果呈现方式(成果呈现课、汇报课) (七)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总结反思课),对于不同年级的小学生,以上方面指导的力度应有不同。年级越低,指导的力度应越大。 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和交往者,重视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认识和

15、感悟,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使他们的天性得以充分发展。在倾听学生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新的、更精彩的观念。 在活动展开过程中,允许小学生兴趣的转移,允许学生偏离设定的研究方向,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和发掘新的探求题材。但同时不迁就或放任小学生的兴趣,在尊重他们兴趣的基础上引领他们深入探究和体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及活动。鼓励小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品和活动中表现自己的见解。 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注意原始材料的保存,留下小学生成长发展的轨迹,便于他们对实践进行反思,完善以后的行动。,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

16、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区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具体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有: (一)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土保持研究等。 (二)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等等。学校可结合这些课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等活动。 (三)地方和社区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传统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三、实施的组织形式,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加强对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启蒙和培养,小学阶段通常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由小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组合,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