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xx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9854116 上传时间:2019-06-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x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x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x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x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x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x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xx(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XX篇一: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 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 摘要 微博带来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技术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等多层面的变革,给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实践,分析了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若干理论问题,并就高校利用微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策略进行了探索。关键词 微博时代;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策略微博(全称“微博客”)20XX年3月最早由美国Twitter公司发明,是一个不超过140字内容的信息更新、即时分享的个人网络平台。20

2、XX年,我国微博元年开启,短短两年间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3亿。根据一项使用微博群体的网上调查显示,青年大学生是使用微博的主流群体,微博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情感、学习、生活的重要媒体。1与时俱进地研究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努力把微博打造成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兴阵地,这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一、微博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生态变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由政治形态向大众形态的转变过程,在形式上表现为抽象政治话语向通俗生活话语转换,在内容上表现为理论逻辑向日常生活逻辑转变,其核心在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大众的崇高信仰。微博作为新一代“社会化媒体”,其传播的最大

3、优势是信息形态的微文本化和信息传播的社会化。微博带来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技术生态、文化生态、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等层面的重大变革,使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1 传播技术生态的变革微博除了现代传播媒介具有的自主性、交互性、快捷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其他现代传播媒介难以比拟的传播方式的“点对面”性、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播速度的即时性和传播效应的放大性。在微博中,每个用户都兼有传播者和受众的双重角色,同时又是不同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传播中介,构成“点对面”的即时传播。微博传播往往会引起微博事件的放大效应,具有挑战其他媒介的以小搏大的能量,对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都会产生重大

4、影响。微博的这些技术特点有利于扩大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面,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时效性,引起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技术生态的变革。2 传播政治生态的变革在现实空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传播信息由少数政治精英生产,传播方法主要是单向灌输,传播内容重视理论逻辑,传播过程带有一定的政治强制性,传播信息难以获得受众的彻底认同。在微博空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所有受众都能够参与传播信息生产,传播方法靠受众互动接受,传播内容重视生活逻辑,传播信息只有被受众认同才能继续传播,整个传播过程是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气氛中展开。可见,微博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互式传播政治

5、生态,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带来了重大挑战。如何建立和完善与这种传播政治生态相适应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体系,使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理论逻辑转化为生活逻辑,体现出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真实关照,是亟需应对的时代命题。2篇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高校是科学文化知识和优秀人才汇聚的地方,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新形势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对于完成“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在推动

6、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经费不能落实、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手段落后以及辅导员队伍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高校应该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阵地为平台,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问原则,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德实现,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觉成为大学生的追求。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概述出发,分析了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究其原因,研究其对策。 关键词:高校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

7、被广大人民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高校作为人才聚集的地方,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想阵地,但是近年来多数学者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程度普遍偏低,即便是本专业的研究生也不能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工作,只有通过开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才能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现。那么究竟有哪些问题制约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工作呢?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成为我们今天要论述的中心。 一

8、、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程度并不高。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认识不足。 目前,在我国高校,从学校领导到普通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普遍存在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和党员干部认识不到位。在领导和党员干部中普遍存在“表面上重视,实际上忽视”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对党中央提出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待理论学习活动往往是“虎头蛇尾”,有的把理论学习看做

9、是一种负担,找各种借口逃避;有的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走形式。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念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实际利益,愈演愈烈的社会不正之风和严重的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大学生的切 篇三:关于高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调研报告调 研 报 告 关于高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调研报告 摘要:针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最后,结合新时期通讯便利的特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途径。 关键字: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大课题。1919 年的五四运动,使高

10、校与马克思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高校在 90 多年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青年学生的理想信仰,辐射带动其他社会群体接受马克思主义,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扎根青年学生头脑,而且深入社会民众心中,成为团结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精神支柱,成为引导我们夺取中国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的今天,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更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

11、虽然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开展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但不能否认的是仍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对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参与者的现状、大众化载体的现状、大众化体制的现状的分析,探寻其问题存在的原因,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一)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参与者的现状分析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参与者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学校领导和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在校学生。这四部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容我们忽视。具体分析如下:1、部分高校领导干部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领导干

12、部还是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仍有部分领导干部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缺乏一种正确的认知。存在表面上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却背道而驰的现象,对待理论学习活动往往热衷于走形式,做表面文章。领导干部自身要求的不严格,无法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这就极大削弱广大教职员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性,也就无法实现理论学习和宣传的预期目的。部分高校领导干部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一个显著的原因是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过于重视学科建设,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发展。这种教育观念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是相违背的,这就容易导致高校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

13、众化视为一种孤立的教育教学活动,无法将其与其他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这就势必影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另外,部分领导干部受专业背景的影响,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和认知水平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性的认识。2、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动性不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掌握程度和认知水平。笔者利用在江西某高校担任实习辅导员的机会针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状况进行不完全的调查统计

14、,约有80%的被访问者认为思想高校推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探析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上课内容熟练或比较熟练,78%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表示不满意。约有30%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内容无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18%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教师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授课水平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但部分教师缺乏扎实的理论修养,影响了教学效果,从而影响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足够的分析能力,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影响了马克思主义

15、真理性与实践性的作用。其次,部分教师未落实“教书育人,的职责,只教书不育人,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缺乏清晰认识。再者,部分教师缺乏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性,即使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绝大多数也是流于形式。甚至有些教师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动摇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极大影响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3、部分高校辅导员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中缺乏针对性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辅导员队伍也不断壮大。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丸量,也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重要组织保障。但部分辅导员特别是年轻辅导员,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缺乏针对性,无法熟练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学生工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对中国社会实际了解不透,难以透过社会现象抓住事物的内在本质。与有经验的辅导员相比,他们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时,缺乏一种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工作的思维模式。在开展学生工作时也难以将学生的现实问题提升一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自然而然也无法达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预期效果。4、高校大学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积极性不高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