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简史,一、辩论的三大源流:,1、辩论的产生 (1)古代中国论辩在统治集团内部由议政职能向社会扩张:外交职能---礼辩职能----生活调侃职能----益智职能 邓析(前545----509)名家第一人: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辩邓析死后分为:形名学说;名辩学说 公孙龙(前325----250)著有《公孙龙子》其中《白马论》5篇,《公孙龙传》1篇 庄子(前369-----286)惠施(前370----310)一对辩友⑵古代印度:公元前7---6世纪教派兴起,论辩之风久盛不衰,辩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佛教的教义以及与外道争论,哲学派别也很多 正统派哲学有:胜论、正理论、数论、瑜伽、弥曼差和吠檀多六派 非正统派哲学有:顺世论、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邪命外道和不可知论 《正理经》 《论轨》、《论式》 新因明创始人陈那则把解决辩论双方的胜负作为因明直接任务之一 印度的那先与弥兰古之间的著名争论不仅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辩题,而且还涉及到辩论的技巧印度逻辑散存于正统派与非正统派理论体系中,以正理派、耆那教、佛教的逻辑思想最为丰富,影响最为深远 公元645年唐玄奘带回36部因明著作,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3]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末至4世纪末贵族派与民主派尖锐对立,演讲与论辩之风盛极一时,争论的问题涉及到政治伦理、法律、宗教、哲学诸多领域。
芝诺(前492----486)亚里士多德(前384---322)称其为“论辩术的创始人” 普逻达哥拉斯:智者早期的代表,人称“演讲之父” 普逻泰戈拉脱:智者重要人物“任何命题都有两个相反的论断,论辩的目的和主要技艺是如何使弱的论证变为强有力的论证,从而获胜” 高尔吉亚:《为怕拉墨得辩护》被传为后世的论辩名篇 亚里士多德早期的《论辩篇》被称为广义论辩术的最高成就2、逻辑与辩论的关系:,[1]古希腊亚氏从论辩中总结出逻辑,从而教人们运用逻辑同智者末流(诡辩派)作斗争[2]古代印度:因明集认识论、逻辑学、论辩术和知识论为一体逻辑的主要问题从论辩术中提炼而成,论辩术诸多问题与逻辑学一脉相承[3]古代中国:战国前期人们还没有明确意义的谈论逻辑,直到惠施、公孙龙这些名家人物出现,逻辑逐渐成为一门学问墨子及墨家后学则成为集大成者二、辩论的发展:,1、辩论在西方的发展: [1]古希腊时期: [2]罗马时代: [3]欧洲中世纪: [4]十六世纪:法国逻辑学家彼得•拉姆斯试图创立新型逻辑辩论中的技艺证明学说 [5]当代:比利时逻辑学家恰姆•佩雷尔曼力图建立一套完整的辩论学说:“辩论修辞学2、辩论在东方的发展: [1]古代中国的《墨辩》:曰:“能谈辩的谈辩,能说书的说书(说书:讲经济、伦理等),能从事的从事。
[2]印度的因明研究:(公元前544年,佛历元年) 因明创始人恶义波陀•乔答摩(足目)所著的许多文章谈论辩术 小乘论师的《方便心论》(所谓小乘,实际上是大乘派对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贬称大乘教派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形成,它批评小乘只追求个人自我解脱,只能证得“阿逻汉果”,大乘派则弘扬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以成就佛果为最高目标 大乘论师的《如实论》对辩论的研究作了大量的记载 新因明开创者陈那以及商羯罗在继承前人逻辑思想时,不断完善,整理了许多辩论方法、规则及谬误形成的原因`,[3]中国的魏晋时期: 玄学与非玄学之间经常互相辩难,孕育出一种具有特殊风尚的名辩之学---名理学 [4]唐、明时期: 唐太宗贞观9年(645年)玄奘携36部因明回国,当时不仅佛门弟子研究因明,当时哲学家吕才也对因明产生了兴趣,并与佛门论战 唐统治者出面主持论辩:释、道、儒三家多次辩论后,对逐渐形成的宋明理学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明末统治相对薄弱,论辩之风兴起,但这一时期没有留下什么论辩理论 [5]十七世纪西方逻辑传入中国: 明末李之藻译《名理探》,随后各种西方逻辑译著出现 《墨经》的研究此时也兴盛起来 [6]我国解放以后及改革开放年代: 论辩研究作为使人信服的批判手段,帮助解决分歧。
50年代初和60年代初(中间有反右)论辩复兴 60---70年代是文革辩论 20世纪80年代后:东西方文化冲突辩论;校园辩论;学术辩论;辩论比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