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水稻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林学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979964 上传时间:2017-09-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水稻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林学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最新word论文】水稻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林学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最新word论文】水稻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林学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水稻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林学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水稻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林学专业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水稻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发展水稻机械化生产的今天,如何发挥机械效能,提高标准化栽培技术水准,使水稻生产效益最大化,是目前水稻生产的首要问题。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及经验教训,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存在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探索与总结完善。 关键词:水稻;机械化;问题;对策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普及,购机补贴范围扩大,农户购置机械积极性十分高涨,但实际操作技术应用水平低,生产作业质量参差不齐。农技、农艺技术不配套,各技术环节标准化作业程度低,使产量效益提高缓慢,自 2007-2009 年跟踪调查结果 稻谷价格按照国家三等收购价计算:2007 年 1.50 元/kg,2008 年 1.64 元

2、/千克,2009 年 1.90 元/千克。 连续三年最高亩产达到 602kg,亩增产 86kg 稻谷,最高增产幅度 15.38%,最低亩产 487.0kg,但也有减产地块,最多亩减产 45kg,最大减产幅度为8.39%。增收部分来源于增产和节省投入两部分。2007 年机插总体表现为减产,2008 年由于技术的逐渐完善,表现为增产点次多,增产幅度大,效益较可观。2009 年由于特殊年份在水稻普遍减产的情况下机插增产比例增大,增产幅度12%15%,仍有减产地块。但如果采用机械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水稻亩产达到600kg 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如黑龙江省阿城区何长海自 2007 年开始全程机械化生产种植,

3、每年种植水稻 200 多亩,购置粉土机、育苗机、施肥机、收获机等配套机械 12 台套,在 2009 年种植东农 429,平均亩产达到 605kg 产量水平。虽然水稻机械化生产总体应用水平还是逐年提高,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 水田整地机械应用普遍,但整地方法欠科学,质量难保证 多数选择宁波或 18 马力四轮车带五铧犁以翻地为主,水田旋耕整地面积少,田面平整度高低不平,欠沟,生地楞伐块比例大,翻耕地块一般需 48 小时浸透,增加泡田时间泡田用水,旋耕整地一般约 45 小时即可泡透粗耙。整地质量粗糙,地表面根茬多,沉淀时间掌握不准,耙地过细腻,渗水速度慢,延迟插秧时间,高差大等都影响插秧与灌溉都

4、不同程度影响插秧作业质量。 2 机械育苗质量差,壮秧效果不达标 主要问题有软盘床土厚度不够,播量过大,秧田管理不科学。底土过厚或过薄,农户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担心底土厚盘根不好,插秧时漏穴,一般铺设1.5cm 以下,底土过薄种子密度大,床土养分消耗快,未到插秧秧龄秧苗出现发黄脱肥现象,出现小苗弱苗现象,播量过大,农户过分担忧插秧缺苗,补苗问题,随意加大播量,最多由 650g 增加到 700g 多至 750g/m2,最多达到8001000g/m2,播量大,单位面积秧苗根条数多,地下部水肥争夺激烈,地上部秧苗徒长,苗弱,茎弹性减弱,第一鞘长增加叶间距拉长。插秧时植伤率提高。田间保苗率下降。再者秧

5、田管理粗放,机插秧要求适宜的株高、叶龄,否则对插秧质量有一定影响,秧田管理不及时,温湿度不适宜,不能按照秧苗生长最适宜温度进行放风管理,浇水次数多,秧苗整齐度不好,出苗率、成苗率低不能达到机插要求,田间易造成缺苗断条现象,水分过大达不到旱育壮秧标准,盘根受影响不能形成毯式秧盘。 3 机械插秧技术不过关,严重制约了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的优势 机械插秧质量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的一个环节。插秧时造成植伤,机手对机2械性能、操作方法掌握不到位,秧针抓秧时秧苗茎基部组织挤压破裂,造成秧苗弯折,使秧苗致死或大缓苗,调查发现每穴插秧 78 株基本苗,损伤达 56 株,仅剩 12 棵完整基本苗,造成田间基本苗数不

6、足而减产。即便是勉强存活缓苗时间延长,生长发育缓慢。2008 年调查阿什河街城建村漂秧率 8%,倒折率 6.7%保苗率只有 87.6%,大大增加了补苗工时费。也对后期水稻生长发育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缓苗慢、时间长,机插秧缓苗时间一般在 710 天,返青期过后正值除草施药期,田间保持相应高度水层极易遭到潜叶蝇的危害,不仅使营养生长期出现滞后,而且分蘖期、抽穗期乃至成熟期相应都拖后,晚熟 45 天,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 4 水稻机械插秧秧龄问题 虽然机插秧速度快,但整地沉淀时间长,秧苗迟迟不能下田,秧龄超过3540 天现象普遍存在,此时因后期天气温度高,秧苗在苗床生长速度快根系长,插秧时根系容易上

7、浮而漂秧。秧龄过长也是影响插秧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 5 插秧密度不合理 机插秧要根据品种、地力和插秧时间等综合因素而定,插秧过稀或过密都会减产,稀植保苗数不足,密植易造成贪青倒伏、得病减产。 6 机械化生产水稻施肥不科学 施肥机械的引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施肥均匀,田间表现生长整齐一致。但机械插秧施肥技术是决定产量高低的保证,但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农户一般还遵从手工插秧的经验施肥方法,注重偏施氮肥,重施分蘖肥,由于缓苗慢易加大施肥量或多次施肥,分蘖高峰后移,生育进程拖后,无效分蘖多。以 2009 年为例一次分蘖肥空瘪率在 12.8%,有效分蘖率 85.3%,二次分蘖肥空瘪率在 17.4有

8、效分蘖率 76.5%。氮肥量中分蘖肥比例超过 50%倒伏比例加大。 7 防病灭虫环节,重治疗轻预防 机械插秧要根据田间长相采取定量栽培精确管理模式,生产上农户往往忽视病虫害的预防工作,总是发现田间得病后再打药防治。这就是机械插秧最应该注意的主要的技术环节之一。2009 年阿城区料甸乡新发村二组近 200 亩机插水田因穗茎瘟减产 8.3%。而胜新村在抽穗前后二次防治稻瘟病,穗茎瘟发病率仅在3.5%左右,对产量影响甚微。 8 机械化生产水稻灌溉问题 机械插秧对水田灌溉要求,农户习惯深水灌溉。还有的田块长期渴水。或有水区不进行晒田,一水到底造成水稻长期淹水,地下根系发育不好,黑根黄根增加,分蘖慢、分

9、蘖数量不足,亩产量相差 100kg 左右。 9 机械化生产水稻收获问题 因机插水稻生育期有拖后现象,一般收获时间都延后,容易造成惊纹粒,脱壳率达到 3%。 对秸秆还田认识不足:收获时一般不直接将秸秆粉碎,秸秆还田率不足10%,不超过 2 万亩。多数将秸秆田间焚烧,将培肥地力增加有机质的最好资源白白毁掉,造成钾资源严重浪费。 10 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必须坚持标准化栽培作业 水稻生产发展首先依赖稻作技术的进步,在目标栽培体系中提高标准化技术及措施,其是机水稻械化生产,各技术环节只有坚持质量标准,农技农艺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节本增效的目的。 10.1 把好品种应用关 3水稻机械化生产适宜品种为株高中等,

10、中矮杆,分蘖力中等以上,抗倒伏,抗病虫,后熟快,熟期适宜的优质高产品种,品种在任何作物中主要决定作用生产潜力任何一个新品种都需要各自的栽培条件才能满足其增产潜力。 10.2 建立三.三耕作制 三年翻耕一次,耕一年旋两年,推广秋翻秋整地为主,反深度 1520cm,旋耕深度 1015cm,翻地结合秸秆还田,将粉碎的秸秆深埋入耕层内,有利于熟化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培肥地力,旋耕不易造成欠沟和伐块,容易整平,旱整平为水找平创造了基础,耙地方法也决定机械插秧的质量的基础条件,要做到上松下实,上糊下烂。不可不过于细腻,否则渗水速度慢沉淀时间长,影响插秧进度。10.3 严格执行“三化一管”模式 生产技术做到“十个精确、十个确保” 。精确农时标准,确保安全成熟。精确育秧标准,确保旱育壮秧。精确耕作标准,确保整地质量。精确插秧标准,确保移栽质量。精确灌溉标准,确保增温节水。精确施肥标准,确保科学调控。精确植保标准,确保健壮生长。精确优质标准,确保产品质量。精确收获标准,确保秋收质量。精确准备标准,确保生产基础。使全程机械化的生产技术发挥稳定的增产效能,使水稻一生能够按照计划化、标准化、目标化的高产优质轨道运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不利条件和气候因素的影响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