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复习资料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8979755 上传时间:2017-09-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曹刿论战》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曹刿论战》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曹刿论战》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复习资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刿论战1、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 5、曹刿认为“ 可以一战” 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 参与 ”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

2、 9、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10、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 ,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或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11、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2、 “十年春,齐师伐我” ,写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的双方。这是一场齐国发动的战争。13、 “公将战” ,写鲁庄公的态度。14、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作用:既是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曹刿的自信。下文庄公的“

3、鄙”处处衬托出曹刿的“远谋” 。15、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政治上要取信于民16、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7、本文的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18、第三自然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既克,公问其故19、有人认为,鲁庄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原文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鲁庄公的可贵之处)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

4、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20、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要点:取信于民 ;善于用人。21、人物形象分析:曹 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的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军事上的急躁轻进。但能善于纳谏,礼贤下士,打仗时又身先士卒,亲临

5、前线。不固执己见,能从谏如流。不耻下问,认真求实。他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用人不疑22、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23、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 (用自己的话作答)政治方面:答: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军事方面: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追击

6、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24、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 “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示例:“曹刿论战” ,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 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25、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26、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

7、;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27、文中曹刿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或先决条件)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也对此作了论述。这分别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取信于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8、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 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29、曹刿军事才能表现在曹刿: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以逸待劳、随机应变30、文章是如何表现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从前两次回答中,可以看出庄公是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没有认识到取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这表现他的“鄙” 。而曹刿当

8、庄公第三次回答时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条件后,曹刿立即加以肯定,这表明曹刿已经认识到战胜敌人必须依靠人民的道理。他和鲁庄公谈话的时候,把着眼点放在最重要的政治基础上,放在人心的向背上。这表现了他的“远谋” 。31、 “战则请从”这句话的作用?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而且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写他在战争过程中的“远谋” 。32、 “既克,公问其故”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一句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鲁庄公胜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见他完全不懂军事,这一笔点出了他的“鄙” 。同时,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战” 。33、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战

9、前:鲁 的浅陋 与曹的有远谋战时:鲁的不作调查,急躁冒进与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的茫然不知 与曹的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34、曹刿的“ 远谋” 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3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36、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3

10、7、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 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例: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 (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文回答。 ) 38、有人说, “长勺之战” 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39、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

11、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在齐人三鼓时再鼓出击和齐师初败时不让追击40、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对本文作了精辟的分析:“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疲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例,却同时说的是战略防御的原则。 ”毛泽东对曹刿论战一文的评论主要强调的是远谋。其中“取信于民”是指鲁庄公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彼疲我盈”是指齐人三鼓之时,因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糜”是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发现的。41、 “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 、 “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4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43、 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43. 例如: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44、中国古代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举例:晋楚城濮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齐鲁长勺之战45、左转中形成的成语:一鼓作气、包藏祸心、宾至如归、叹为观止、辙乱旗靡、彼竭我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