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第6章萜类与挥发油-20101026完美修正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782603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2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然药物化学-第6章萜类与挥发油-20101026完美修正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天然药物化学-第6章萜类与挥发油-20101026完美修正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天然药物化学-第6章萜类与挥发油-20101026完美修正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天然药物化学-第6章萜类与挥发油-20101026完美修正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天然药物化学-第6章萜类与挥发油-20101026完美修正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然药物化学-第6章萜类与挥发油-20101026完美修正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然药物化学-第6章萜类与挥发油-20101026完美修正版.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萜类与挥发油-23第六章 萜类与挥发油【单项选择题】1单萜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数为( A )A10个 B15个 C5个 D20个 E25个2挥发油中的萜类化合物主要是( C )A二萜类 B二倍半萜类 C单萜和倍半萜类 D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 E挥发性生物碱3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 A )A游离的萜类化合物 B与糖结合成苷的萜类化合物C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D皂苷类化合物 E单糖类化合物4可(或易)溶于水及乙醇,难(或不)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C )A游离的单萜类化合物 B游离的倍半萜类化合物C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D游离的二萜类化合物 E大分子脂肪族化合物5通常以树脂

2、、苦味质、植物醇等为存在形式的萜类化合物为(B)A单萜 B二萜 C倍半萜 D二倍半萜 E三萜6即能溶解游离的萜类化合物,又能溶解萜苷类化合物的溶剂是(A)A乙醇 B水 C氯仿 D苯 E石油醚7非含氧的开链萜烯分子符合下列哪项通式( B )A(C8H5)n B(C5H8)n C(5C8H)n D(C5H5)n E(C8H8)n8二萜类化合物具有(C )A两个异戊二烯单元 B三个异戊二烯单元 C有四个异戊二烯单元D五个异戊二烯单元 E六个异戊二烯单元9下列分子属于( B) A开链单萜 B单环单萜 C双环单萜 D双环倍半萜 E异戊二烯10 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合物是(A)11 A具有双键、羰基的化合物

3、 B具有醇羟基的化合物C具有醚键的化合物 D具有酯键的化合物 E具有酚羟基的化合物11组成挥发油的芳香族化合物大多属于( A )A苯丙素衍生物 B桂皮酸类化合物 C水杨酸类化合物 D色原酮类化合物 E丁香酚12挥发油如果具有颜色,往往是由于油中存在( B )A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B薁类化合物或色素 C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 D苯丙素类化合物 E双环单萜类化合物13组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 C)A脂肪族化合物 B芳香族化合物C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 D某些含硫和含氮的化合物 E三萜类化合物14组成挥发油的芳香族化合物大多具有( A)A6C3C的基本碳架 B异戊二烯的基本单元C内酯结构 D色原酮的

4、基本母核 E6C3C6C的基本碳架16区别油脂和挥发油,一般可采用( B )A升华试验 B挥发性试验(油斑实验) C泡沫试验 D溶血试验 E沉淀反应17在含氧单萜中,沸点随功能基极性不同而增大的顺序应为( A )A醚酮醛醇羧酸 B酮醚醛醇羧酸 C醛醚酮醇羧酸D羧酸醚酮醛醇 E醇羧酸醚醛酮18溶剂提取法提取挥发油,一般使用的溶剂为(B )A乙醇 B石油醚 C醋酸乙酯 D酸性水溶液 E碱性水溶液19如果挥发油中既含有萜烯类,又含有萜的含氧衍生物,在用薄层色谱展开时,常常采用( D)A上行展开 B下行展开 C径向展开 D单向二次展开 E单向多次展开20水蒸汽蒸馏法不能用于哪项提取(E )A挥发油 B

5、挥发性生物碱C小分子游离香豆素 D小分子游离苯醌类 E生物碱的盐21利用亚硫酸氢钠加成反应分离挥发油中羰基类化合物,要求的反应条件是(B )A低温长时间振摇 B低温短时间振摇C高温短时间振摇 D低温下振摇,与时间无关 E短时间振摇,与温度无关22在硝酸银薄层色谱中,影响化合物与银离子形成-络合物稳定性的因素不包括(E )A双键的数目 B双键的位置 C双键的顺反异构D双键的有无 E含氧官能团的种类23挥发油不具有的通性有(D )A.特殊气味 B. 挥发性 C. 几乎不溶于水 D. 稳定性 E. 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24分离挥发油中的羰基成分,常采用的试剂为(A )A. 亚硫酸氢钠试剂 B. 三氯化

6、铁试剂 C. 2%高锰酸钾溶液D. 异羟肟酸铁试剂 E. 香草醛浓硫酸试剂25采用薄层色谱检识挥发油,为了能使含氧化合物及不含氧化合物较好地展开,且被分离成分排列成一条直线,应选择的展开方式为( E )A. 径向展开 B. 上行展开 C. 下行展开 D. 双向二次展开 E. 单向二次展开26. 挥发油薄层色谱后,一般情况下选择的显色剂是(B )A. 三氯化铁试剂 B. 香草醛-浓硫酸试剂 C. 高锰酸钾溶液D. 异羟肟酸铁试剂 E. 2,4-二硝基苯肼试剂27具有挥发性的化合物( D ) A. 紫杉醇 B. 穿心莲内酯 C. 龙胆苦苷 D. 薄荷醇 E. 银杏内酯28苷元具有半缩醛结构的是(

7、D )A.强心苷 B.三萜皂苷 C.甾体皂苷 D. 环稀醚萜苷 E. 蒽醌苷29卓酚酮不具有的性质是( C )A酸性强于酚类 B酸性弱于羧酸类 C溶于6070%硫酸D与铜离子生成绿色结晶 E多具抗菌活性,但有毒性30薁类所不具有的性质是( A )A与FeCl3呈色 B能溶于60%硫酸 C与5%溴/CHCl3呈色D呈现蓝色、紫色或绿色 E能溶于石油醚31具有抗疟作用的倍半萜内酯是( D )A莪术醇 B莪术二酮 C马桑毒素 D青蒿素 E紫杉醇32CO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的优点不包括( C )A提取效率高 B没有污染 C较常规提取方法成本低、设备简便D可用于提取性质不稳定的挥发油 E缩短提取流程

8、33.环烯醚萜类多数以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中,原因是(A)A. 结构中具有半缩醛羟基 B. 结构中具有环状半缩醛羟基C. 结构中具有缩醛羟基 D. 结构中具有环状缩醛羟基 E. 结构中具有烯醚键羟基34.某一化合物能使溴水褪色,能与顺丁烯二酸酐生成结晶形加成物,该化合物具有(B)A.羰基 B.共轭双键 C.环外双键 D. 环内双键35.地黄、玄参等中药在加工过程中易变黑,这是因为其中含有:BA.鞣质酯苷 B.环烯醚萜苷 C.羟基香豆素苷 D.黄酮醇苷36.具有芳香化的性质,具有酚的通性和酸性,其羰基的性质类似羧酸中的羰基,而不能和一般羰基试剂反应的化合物是:CA.环烯醚萜 B.愈创木薁 C.卓

9、酚酮类 D.穿心莲内酯37.分离单萜类的醛和酮最好的方法是:DA.Girard试剂法 B.3.5 二硝基苯肼法 C.亚硫酸氢钠法 D.分馏法38.用硝酸银处理的硅胶做吸附剂,苯:无水乙醇(5:1)做洗脱剂,分离下列化合物,各成分流出的先后顺序为:AA. B. C. D. 39.环烯醚萜类多以哪种形式存在:CA.酯 B.游离 C. 苷 D.萜源功能基 40.用溶剂提取环烯醚萜苷时,常在植物材料粗粉中伴入碳酸钙或氢氧化钡,目的是:AA.抑制酶活性 B.增大溶解度 C.中和植物酸 D.A和C41.卓酚酮类具有酸性,其酸性:CA.比一般酚类弱 B.比一般羧酸强 C.介于二者之间42.薁类可溶于:DA.

10、强酸 B.水 C.弱碱 D.强酸43.请选择下列反应的条件:BA.KMnO4 B.NaBH4 C.NaIO4 D.H2/Pd-CaCO344.环烯醚萜苷具有下列何种性质:CA.挥发性 B.脂溶性 C.对酸不稳定 D.甜味45.临床应用的穿心莲内酯水溶性衍生物有:BA.穿心莲内酯丁二酸双酯衍生物 B.穿心莲内酯磺酸钠衍生物 C.穿心莲内酯乙酰化衍生物 D.穿心莲内酯甲醚衍生物46.超临界萃取法提取挥发油时常选择哪种物质为超临界流体物质:EA.氯化亚氮 B.乙烷 C.乙烯 D.甲苯 E.二氧化碳13.从挥发油乙醚液中分离碱性成分可用:BA.5%NaHCO3和2%NaOH B.1%HCl或H2SO4

11、 C.邻苯二甲酸酐D.Girard试剂T或P E.2%NaHSO347.从挥发油乙醚液中分离酚酸性成分可用:AA.5%NaHCO3和2%NaOH B.1%HCl或H2SO4 C.邻苯二甲酸酐D.Girard试剂T或P E.2%NaHSO348.从挥发油乙醚液中分离含羰基类成分可用:DA.5%NaHCO3和2%NaOH B.1%HCl或H2SO4 C.邻苯二甲酸酐D.Girard试剂T或P E.2%NaHSO349.从挥发油乙醚液中分离醇类成分可用:CA.5%NaHCO3和2%NaOH B.1%HCl或H2SO4 C.邻苯二甲酸酐D.Girard试剂T或P E.2%NaHSO350.下列化合物可制成油溶性注射剂的是:CA.青蒿素 B.青蒿琥珀酸酯钠 C.二氢青蒿素甲醚 D.穿心莲内酯磺酸钠 E.穿心莲内酯丁二酸单酯钾51.挥发油中的芳香化合物多为( D )的衍生物。A.苯酚 B.苯甲醇 C.苯甲醛 D.苯丙素 E.苯甲酸52.区别油脂与挥发油可利用下述哪项性质较为可靠:EA.气味 B.折光率 C.相对密度 D.不饱和度 E.油斑试验53.提取某些贵重的挥发油,常选用的方法是:BA.水蒸气蒸馏法 B.吸收法 C.压榨法 D.浸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