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阅读专题总复习 (2)

上传人:lcm****801 文档编号:89760343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6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阅读专题总复习 (2)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语文阅读专题总复习 (2)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语文阅读专题总复习 (2)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语文阅读专题总复习 (2)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六年级语文阅读专题总复习 (2)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阅读专题总复习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阅读专题总复习 (2)(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毕业专项总复习,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五)阅读,1、分别时勉励的话叫( ) 2、允诺别人的话叫( ) 3、写在书面前的话叫( ) 4、宣誓时说的话叫( ) 5、临走时写下要说的话叫( ) 6、诚恳劝告别人的话( ) 7、预示未来的话叫( ),根据句子意思,用“言”组词,赠言,诺言,前言,誓言,留言,谏言,预言,词语理解的方法:,1、借助画图理解: 离生活经验较远的词语坐井观天中的“井沿”, 葡萄沟中的“梯田”等,均可在教学时几笔勾勒出 具体的形象帮助理解。 2、比较辨析理解:字形、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 “漂流”“飘荡”,观察两个“pio”字的字形,想一想哪张 词卡应该贴在空中的风筝旁,哪一

2、张又该贴在水中的 纸船旁?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吞吞吐吐”,让学生联系生活 实际,说说自己是否有过这样说话的经历。做了错事 时,在不情愿做什么事时。,4、分解字义理解:有些词语的意思就是单字字意的组合,可采用分解字义的办法来理解。如“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勤俭”就是勤劳节俭,“疲劳”就是疲乏劳累“,“川流不息”就是河水流动不停等。也叫分析综合把词先拆开,再把意思合起来理解。 5、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也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低年级课文篇幅不长,一般来说,词语或联系上文,或联系下文即可理解;有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也需要学生联前想后。如,爱迪生救妈妈文中“恍然大悟”一词,就需要联系前文领悟:爸爸

3、是看到爱迪生和小伙伴用镜子聚光,才一下子明白过来;还需要联系课文结尾,感悟爱迪生救妈妈的智慧。,6、结合做动作理解: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 一遍,可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摇、甩、摆、 “簇拥”。 7、换词理解:有些词通过找意义相近的词语很容易理 解。如“兴奋”“称赞”“骄傲”等,均可用换词的方法来 理解。 8、同义换词创设情境体验理解:“议论纷纷”,就可 创设体验情境:小动物们,猫头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 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快互相说出 来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 9、可以查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0、找它的反义词再进行结构分析。,文章句子的

4、理解,1、含义深刻的句子,深沉储蓄有哲理; 2、言约意丰的句子,读后让人回味不已; 3、表现中心的句子,画龙点睛,揭示本质,理解这些句子可以用下面几种方法,1、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句子。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内外联系,通过联想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4、通过修辞理解句子的含义。,含义深刻的句子一般有这样几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掌握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步骤和顺序。一般来说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分以下四步:,1、分析句子的字面意思。 2、分析重点词语,从句子的内容出发,理解词语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意思和感情色彩,为理解句意打基础。 3、分析句子的层次,领会语言内部的逻辑关系。有

5、些句子逻辑关系比较复杂,还需要分层次,弄清前后几个句子的内在联系。 4、分析句子表达的意图:一要联系篇章或段落的整体,二要从结构内容实际出发。,过渡句的作用 判断时可以根据位置,也可以根据内容.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常见的过渡方式有下面几种: 1.用小标题过渡. 2.用一个句子过渡,承上启下. 3.用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 4.用关联词过渡.(通常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为多) 5.用提示句过渡. 6.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 7.过渡词,增强文章逻辑性. 为了使所写短文通顺,连贯得体,句子与句子 之间过渡自然,提高所写短文的质量.,常见的过渡词有: (1)表示时间顺序的过渡词:首先;其次;然后

6、;最后;从前;以后;几天后;之后;那时;最近; (2)表示空间顺序的过渡词: 不远处;在这之前;以上;以下;总之; (3)表示并列的过渡词:是也是; (4)表示转折的过渡词:虽然但是;无论如何; (5)表示递进的过渡词: 不仅而且;不但而且;再者; (6)表示目的的过渡词: 为了;既然如此;因此; (7)表示因果的过渡词:因为;作为; (8)表示解释说明的过渡词: 例如;事实上;实际上;曾经; (9)表示条件的过渡词:如果,1、中心句的概念 “中心”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事物的主要 部分”.在旧有的语文教学中,一直有一个提法中心 思想,它包括两部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在文中 表达的情感(即写

7、作目的).我们可以这样理现在所说 的“中心”就是“中心思想”的前半部分,能够概括文章主要 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2、中心句的特点 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 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 一般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 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 开头和结尾,寻找中心句的方法 1、从题目去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题目,实际上就是文章的中心句,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2. 从总起句去找. 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 3. 从结尾上去找. 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

8、中心. 4. 从反复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 印象,往往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 5. 从议论句上去找. 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 关键句就是中心句. 6. 从哲理性句上去找. 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7. 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归纳阅读短文的方法,1、划分段落层次 2、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四步循环阅读法,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2、带着问题再读全文;3、一边读文一边释疑;4、查缺补漏解决疑难。,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按所叙述的问题来抓文章的主要内容; 3.根

9、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3、写文章的主要内容。,垂柳 在北方广大地区,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你看,在冰雪初消的 时候,不正是暗暗泛青的柳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人间吗?你再看,大多数树 木久睡刚醒,而垂柳已将粒粒柳芽抽成万条柳丝,给人们送来了春天的气 息。所以,诗人写道:“春风扬柳万千条。” 柳树( )是最早的报春者,( )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柳树枝干坚韧,耐水湿,不怕风吹浪打,所以是一种十分理想的 防浪护岸树种。 柳树木质轻柔,色泽浅褐,纹理顺直,是农具,家具和农家小型 建筑的优良木材。 柳树还有其它用途。它到了化学家手中,能炼出火药,可作接骨 夹板材料。 柳树枝( )纤细,( )很有韧性

10、,在农村老人、妇女手中, 它就会变成柳篮、柳箱等日用品。就是柳芽、柳絮、柳叶的用途,也 很广泛。如柳絮可作枕芯、鞋垫。 柳树性喜潮湿,适应力强。我国南方,( )塘边河岸,( ) 是丘陵山地,一经扦插,它都能扎根生长。在一般情况下,十年左右,它 就能长成高达十几米,胸径二三十厘米的浓阴大树。所以人们说“_”如有意载培,那它生长更快,对人的 报答就更多。,请把下列3个关联词语,分别填入原文的括号中。 虽然但是 无论还 不但而且 (2)在横线上完成练习。 (3)给短文分3段,用“/”表示。你的分段依据是什么? 在所选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段。( )

11、 按地点方位变换分段。( ) 按事物的内容或性质分段。( ) (4)找出文中的过渡段,用“_”画出, 并用“/”隔开其承上和启下的不同部分。 (5)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理想: (6)文中画“_”的句子是( )问句。请先填空,再把这个 句子改为陈述句。 陈述句:_ (7)柳树的用途很广,请简要列举它的4个不同方面的用途。 _ _,一写人、记事类文章,1.写人文章 读懂主人公是谁 主人公有怎样的特点 结合人物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个性特点、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图。 分析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或事件)来表现人物。,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12、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

13、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一.主人公: 作者的爸爸 二.主人公的特点: 肥胖 三.写作意图: 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四.作者选择了什么材料或事件 买橘子的事件,2.记事类文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大要素) 写作意图和感情抒发,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写作手法、表达技巧与手法。 理解深刻道理,(一).表达技巧 (1).文章记叙的顺序 A 、

14、顺序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更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3.写人、记事类文章的表达技巧,B、倒叙 一张照片的回忆 余雨潇 这是一张我珍藏的照片,记录着我表演舞蹈的精彩瞬间。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想起二年级时自己第一次参加演出的情景。 那是一

15、座流光溢彩的舞台,活泼可爱的我正跳小孔雀舞呢。在乐曲的伴奏下,我的笑容灿烂如花,舞姿灵动而优美。我陶醉在舞蹈之中,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一切我和乐曲产生了共鸣。演出结束,只听见大家的欢呼声、鼓掌声。过了很久,我才醒悟过来,回到了“人间”。谢幕之后,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练习舞蹈时的一件件往事。 暑假,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着大地。知了不停地喊着:“热啊热啊”。而我却早早地来到了学校。等呀等呀,盼呀盼呀,终于,同学们陆续都来了,老师们也来了,舞蹈室里顿时热闹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学校舞蹈队培训,心里飞翔着激动与好奇。,C、插叙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这好极!他,-怎样?“ “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