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 守护健康——记湘潭县谭家山镇泉丰村乡村医生唐厚文.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758535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身残志坚 守护健康——记湘潭县谭家山镇泉丰村乡村医生唐厚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身残志坚 守护健康——记湘潭县谭家山镇泉丰村乡村医生唐厚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身残志坚 守护健康——记湘潭县谭家山镇泉丰村乡村医生唐厚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身残志坚 守护健康——记湘潭县谭家山镇泉丰村乡村医生唐厚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身残志坚 守护健康——记湘潭县谭家山镇泉丰村乡村医生唐厚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身残志坚 守护健康——记湘潭县谭家山镇泉丰村乡村医生唐厚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身残志坚 守护健康——记湘潭县谭家山镇泉丰村乡村医生唐厚文.doc(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身残志坚 守护健康记湘潭县谭家山镇泉丰村乡村医生唐厚文唐厚文,男,1958年生,湘潭县谭家山镇泉丰村人,高中文化,1974年起从事乡村医生工作至今,2005年注册乡村医生。唐厚文行医三十余年如一日忠于职守,立志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卫生事业,为改变农村医疗卫生面貌尽心尽责,为农民群众预防保健倾心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得领导的信任和群众的爱戴,多次受到县、乡镇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表扬,并被评为先进个人。一、身残志坚立志乡村医生1958年大跃进时期,唐厚文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三岁那年,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由于当时缺医少药、卫生条件差,唐厚文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导致了终生的左腿残

2、疾,疾病带来的伤痛与折磨让他更加深刻地了解疾病带来的痛苦。他无法忘记母亲看他痛苦时的眼神,无法忘记乡邻们同情的目光,更无法忘记当自己重重摔倒在地时,那钻心的疼痛这一幕幕,让他在稚嫩的心灵里产生了一种渴望一一长大一定要当一名医生,立志要做一名健康的守护者。1973年冬,唐厚文在县第一中学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上大学是不可能的,村委会看着这个年轻聪明的小伙子非常怜惜,有的村干部认为他学习成绩优异,当个民办教师合适;有的村干部认为他会学习、肯钻研,当个“赤脚医生”更合适,当唐厚文得知这一情况后,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乡村医生,被村推荐在当时的易俗河区医院培训6个月。1974年10月培训结业后,唐厚文成了

3、泉丰村的“赤脚医生”,村里唯一的医生。至此,他圆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梦。然而对于只有一条半腿的残疾人来说,所付的代价却比正常人多了许多。尤其上泉丰村,全村有1600多人口,13个村民小组,大小山头20多个,是一个地处偏远的贫困山村。村民生活贫困,医疗条件一很差,由于缺医少药,群众有病难得治疗,特别是传染病流行时更难应付,小儿麻痹症、疟疾、百日咳、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肺结核、肝炎、白喉等传染病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他想过;他毫无医学基础,仅学习培训6个月,能独自挑起全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担吗?这些疑问他也想过,的确使他顾虑重重,彻夜难眠,的确有过一翻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他作出决定,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和

4、群众的信赖,不辱使命,立志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为了尽快掌握医疗卫生知识和技能,他一边开展工作,一边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博览古今医学书籍,求教四方名医高师,积极参加医疗卫生部门组织举办的各类知识、技能培训班,功夫不负有心人,唐厚文成了当地。有名的乡村医生,邻近村的村民也赶来请他救治。1985年,他取得了省卫生厅颁发的乡村医师资格证书。从此他信心更足,他坚守自己的信念,拖着这一条半腿的身子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埋头苦干,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二、立足长远,积极完成预防基础工作1、认真做好计划免疫预防工作。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贯方针,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重点。唐厚文同志深明这一道理,始终把卫生防疫工

5、作挂在心头。可防病不像治病,不少人轻防重治,加之农民预防意识淡薄,要做好防疫工作,其难度相当大。如何落实好防治并举,防重于治的方针,他主动联系、努力争取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支持,加大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村广播站、村民大会等形式广做宣传,时常拉上村组干部及家人上门宣传、拦路宣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唤起人们对防疫工作的关注、了解和认识。70年代至80年代,疟疾流行,为了控制和预防疟疾,他将抗疟药亲自送到病人手中,然后看服到口,服了再走,通过努力,疟疾病被控制下来了,近二十年来泉丰村从未发过疟疾病人。为确保防疫工作任务完成,唐厚文动了不少脑筋,费了不少心思,牺牲不少个人利益,

6、对那些交不起注射费的困难户,唐厚文自己掏钱垫付,疫苗接种人数多的时候,唐厚文总自己先垫付疫苗款,保证接种率,实在困难家庭免费接种。在唐厚文同志的努力下,泉丰村卫生防疫工作呈现了新局面,各次大型防疫接种中,泉丰村次次都超额完成任务。在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唐厚文同志认真负责。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年年对本村所有农户进行一次逐门逐户的结核病人的普查排查工作,并分户分组认真记录好有无结核病例和可疑对象。历年以来,每年积极推荐疑似结核病人56例,全程督导结核病人每年都有卜2例。所有全程督导的结核病人中没有一个中断服药或过早停药的。真正实现了“发现一个,治愈一个”的目标。唐厚文同志抓防疫工作称得上常年不懈,

7、高度认真,历年历次的疫情报表,疫苗接种情况,他总是按时按要求呈报,从不缺漏和迟报。泉丰村历年的建卡率,人卡符合率均为100%,单苗接种率在98%以上,四苗全程有效率92%以上,辛勤劳动换回了泉丰村的美誉,村民身体素质大大提高,各种疾病、传染病大大减少,有的已绝迹。2、切实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泉丰村卫生室原设在唐厚文自己家中,由于房屋面积小、环境条件差,加上道路不好走,村民就医不便。2004年贴心朋友唐弄璋外迁,留下房屋,无偿由他使用,使卫生室环境大大改善,面积也成倍扩大,四室独立分开,达到村卫生室建设标准要求。还专门购制了电脑、设置了电子邮箱、设立了档案柜,规范了各类报表、文件、卡证及帐务管理。

8、方便随时查阅。添制了高频治疗仪、氧气瓶等医疗设备和紫外线灯、冰包、冰柜等消毒设施,2006年获得湘潭县示范村卫生室称号。三、治病救人,情系千家万户三十余年来,唐厚文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深得群众的赞誉,而更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他那种不顾个人安危得失,呕心沥血为群众服务的忘我的精神。提起他治病救人的感人事迹,感人场景,泉丰村干部、村民如数家珍,至今难忘:1979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室外寒风凛冽,多数农户已躺在温暖的被窝中酣然入梦。此时,唐厚文的家中却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本村大湖组2岁的男孩身患蛔虫病,由于家长自购药品驱虫不当,导致肠梗阻,剧烈胶痛、呕吐、面色苍白,唐厚文二话没说就跟着家长一瘸一拐地赶

9、到小男孩家,经过简单的检查及询问病史以后,他建议小男孩的父母赶快送他去县人民医院,可这时小男孩的父母却十分为难,“唐医生,我家没有钱,借又没处借,哪谈得上进医院,请你行行好,想办法救救他吧。”看到小男孩父母焦急的眼神,唐厚文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凭着自己虚心向懂草药的村民请教的单方、验方,他当即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要小男孩的父亲挖来苦楝树根皮,捣碎以后在脐部外敷,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小孩的啼哭声终于减少了,当时没有灌肠器,他就用一根导尿管插入肛门,注入肥皂水,十多分钟后,蛔虫下来了,可没想到蛔虫又堵塞了肛门,不容多想,在没有戴手套的情况下,他用手指慢慢的往外拉,不一会儿就是一头汗水,最终将小男孩腹

10、中的蛔虫全部排出,足有两市斤重。乡亲看在眼,喜在心里,小男孩的父母高兴得不知如何表达,半月后,小男孩的母亲提了几十个鸡蛋去他家表示谢意,却被唐厚文婉言谢绝了,小男孩的家人感动了,知道情况的乡邻也感动了,都说“像唐医生这样的医生,把病人看作自己的家人,实在是太好了”。可每当有人称赞他的时候,他总是微笑着说:“我是个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话是简单,但话中却体现着一颗金子般的心。行医30余年,像这样的事他不知做了多少次,像这样真实感人的故事也不知道发生了多少个。因此不仅泉丰村的村民知道有一个唐厚文医生,就连十里八乡外的村民也知道泉丰村有一个好医师唐厚文。1986年春,本村谭山组唐姓村民奔跑着叫

11、他去急救一个落水的小孩,当时唐厚文正出诊归来非常疲倦,但他二话没说背着出诊箱就走,不料因为路上走得太急,加之腿脚不便,一下就摔倒在路边的水沟里,全身都湿透了,春寒料峭,凉得他直哆嗦,有村民劝他回家换衣服再去,可他心想着落水的小孩,全然不顾继续前往病家。一看小孩,面色苍白、双眼上翻、呼吸停止,他立即给小孩肌注了呼吸兴奋剂,趴在地上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经半个小时的抢救小孩呼吸恢复了;乡亲们都嘘了一口气,到这时,才有人发现他全身湿透了,问他冷不冷,这一问,他才发觉自己已经是双腿冰凉,全身无力倒在地上,好心的乡亲们给他生火取暖,并且拿来了干净的衣服。每当想起这些情景,唐厚文心里就感到十分的温暖,他说:

12、“乡亲们的这些真情与关怀,时时刻刻都在温暖着我,让我在行医三十年的过程中,永远都怀抱一颗感激之心。”唐厚文每年出诊、门诊2000至3000人次,从来都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他心里装的是老百姓的疾苦,无论风霜雨雪,无论白天黑夜,无论老幼贫富,唐厚文总是随喊随到,不讲价钱,不提条件,三十年如一日。特别是对特困户、五保户和残疾人,唐厚文从不收诊疗注射等费用,老百姓亲切地称他是村上的“120”。2003年,一个新的病魔非典突然降临,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他站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在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后,他背着药箱,主动到镇卫生院请缨,参加抗非典工作。为了让群众早日了解非典,他挨家挨户积极开展预防

13、保健的宣传。每天搜集外归人员及外来流动人员的情况,进行体温观察,每天准时向镇政府、卫生院报告情况,从未漏报、错报。一天晚上10点多钟,村干部告诉他一个从广州回家的女青年,唐厚文听后立刻赶到她家进行登记,体温观察,开始她家有反感,不配合,通过反复宣传,耐心解释,最后才配合测体温,结果38度,通过反复3次观察测试结果一致,唐厚文及时向镇政府,卫生院上报情况,半夜时分女青年被送到县人民医院留观。为了进一步让村民了解、掌握在外务工人员及区域的情况,唐厚文每天都把询问到的情况及时向村民传达,报一声平安,消除村民的紧张情绪。就这样,非典期间,他负责的辖区内没有发生一起漏报的事件,非典疫情解除后,他被县人民

14、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唐厚文是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乡村医生,但是三十余年来的辛勤工作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对此,唐厚文同志有深刻的认识,他说“我的工作能取得这些成绩,靠的是党和政府一的领导,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和村民的信赖,我虽身残但志不残,我应该为国家出点力,为村民办点实事,我虽已年至半百,仍要在乡村医生这个岗位上奋斗不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村民的身体健康作进一步努力。”二00七年九月十日关于推荐周竹林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的事迹材料周竹林,男,汉族,55岁,大专文化,湖南省衡东县霞流镇堰霞村乡村医生,县政协委员,县中医学会理事、省民间医药学会会员。自1970年至今担任

15、乡村医生,35年来,他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半生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当地农民的健康。他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曾13次被市、县卫生局评为先进个人。其主要事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扎根农村,爱岗敬业1969年,高中毕业的周竹林,他没有去赶时尚的招工招干,而是面对农村缺医少药现状,立志学医,拜当地名老中医从师学徒。一年后,他正式担任本村的“赤脚医生”。他给乡亲们治病,有求必应,不管本村外村,随喊随到。有一次外村王某4岁的儿子深夜突发高烧,神志昏迷,手足抽搐,生命危在旦夕。患者家长于凌晨1点敲门喊医,周竹林立刻起床,

16、二话不说,举着火把,顶着腊月严寒,步行4公里路去抢救。因急救及时,病人终于脱离危险。他乐善行医,以“救死扶伤”为天职,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他认为,行医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职业,光凭一腔热血还很不够,给人看病,不能草菅人命。面对群众的需求和自己肤浅的理论知识,他于1980一1983年在衡东卫校脱产学习三年,取得了中专学历,掌握中西医结合理论知识。后又在县人民医院进修两期,丰富了实践经验。面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更新,1985年,他参加北京光明中医学院函授学习。四年后,他取得了大专学历,掌握了中医骨伤科理论。他回到家乡继续担任乡村医生。当时的乡村医生不好当,地位低,工作环境差,劳务报酬落实不到位,有的人跳槽到乡镇卫生院,有的设法进城,有的甚至改行做生意,而他立足农村不动摇,立足“救死扶伤”不动摇,无怨无悔地才巴自己所学的知识倾注到当地农民身上。县卫生局几次调他到县中药饮片厂工作或到当地医院任副院长,这对别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机会,可是他一一谢绝。广东省山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